卢芳, 赵路路, 陈晓利
(安阳市滑县妇幼保健院 产科, 河南 安阳 456400)
剖宫产后出血是指出血量在1 000 mL 以上, 为剖宫产常见的并发症[1]。 剖宫产后出血若未能快速有效止血, 可继发失血性休克等, 严重者需切除子宫治疗, 甚至危及产妇生命[2]。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止血对改善产妇预后转归意义重大。 子宫压迫缝合及球囊压迫宫腔等为常用的止血方式, 其中子宫压迫缝合以其操作简单、 止血效果好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3]。 本研究探讨多U 型子宫压迫缝合治疗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 入组标准: ①失血量>1 000 mL; ②经保守治疗无效。 排除标准: 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②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③患有出血性疾病。 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 例。 观察组年龄22 ~35 (27.61 ± 3.56)岁, 孕周 (37.61 ± 1.16) 周; 初产妇25 例, 经产妇50 例。 对照组年龄21 ~35 (27.90 ± 3.32) 岁, 孕周 (37.89 ± 1.47) 周;初产妇30 例, 经产妇45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B-Lynch 缝合止血, 确定出血点, 在子宫及膀胱后方按压子宫, 用1 号络制长线在子宫下横切口距右侧边缘3 cm 切口下缘2 cm 进针, 在上缘距切口3 cm 处出针,垂直褥式缝合子宫前壁、 子宫底、 后壁、 宫颈, 确认止血后关闭切口。 观察组采用多U 型子宫压迫缝合, 确定出血点, 1 号络制肠线在子宫前壁浆膜层进针穿透宫腔在后壁浆膜层出针;在右侧2 cm 处作为第1 及第2 进针点, 穿透后壁在前壁出针,抽紧打结为U 型, 在子宫上缝合6 ~16 个U 型缝合, 重点缝合宫角及子宫下段。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 术后2 h、 术后24 h 出血量, 红细胞输注量、 血浆输注量及住院时间。 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QLQ-C30 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包括5个维度, 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围术期指标观察组术中、 术后2 h、 术后24 h 出血量,红细胞输注量、 血浆输注量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比较 (±s)
指标 观察组 (n=75) 对照组 (n=75) t P术中出血量 (mL) 1752.03±723.91 2682.39±872.36 7.108 0.000术后2 h 出h出血量(mL) 742.09±40.23 860.02±50.12 15.891 0.000术后24 血量(mL) 1009.93±278.38 1923.12±278.63 20.079 0.000红细胞输注量 (U) 6.25±0.37 12.45±1.07 47.426 0.000血浆输注量 (mL) 461.82±30.63 987.92±38.72 92.285 0.000
2.2 并发症观察组子宫切除、 继发性贫血、 月经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2.3 生活质量评分末期随访, 观察组躯体功能、 情绪、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3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情绪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 认知能力治疗前 末期随访 治疗前 末期随访 治疗前 末期随访 治疗前 末期随访 治疗前 末期随访观察组 75 45.45±7.35 96.45±2.67 49.82±8.26 89.63±3.17 75.78±6.56 94.81±3.10 50.02±7.27 96.78±3.28 95.62±4.18 95.26±3.12对照组 7 545.57±8.06 81.08±5.43 50.02±8.45 81.53±5.08 76.02±7.05 82.93±4.02 51.62±7.56 95.11±3.09 96.13±4.26 95.28±3.56 t 0.095 21.998 0.147 11.715 0.216 20.267 1.321 3.209 0.740 0.037 P 0.924 0.000 0.884 0.000 0.829 0.000 0.189 0.002 0.460 0.971
剖宫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及多发病, 其中30% ~40%为难治性产后出血[4]。 研究[5]表明,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元凶, 近50%的产妇死亡是因难治性产后出血引起, 因此需重视剖宫产后出血的干预, 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生育能力, 避免终点事件的发生。
动脉结扎为此前常用的止血方式, 但该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较大, 并可增加卵巢早衰的风险, 对机体内分泌功能产生不利干扰。 B-Lynch 缝合术为传统的缝合方式, 利用机械性作用挤压子宫平滑肌及子宫壁弓形血管, 降低盆腔内压力, 减少血液灌注, 进而发挥止血的作用; 加压干预后子宫动脉血流减少可引起子宫肌层缺血, 刺激子宫收缩的同时压迫血窦, 因此该术式具有持续止血的效果[6]。 但B-Lynch 缝合术治疗期间风险需通过宫腔, 存在一定滑脱及感染概率, 术中对机体应激作用较强, 且产妇分娩后由于肌层较厚, 其机械挤压力度受限,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7]。 多U 型子宫压迫缝合术是一种新型缝合止血方式, 通过吸收线缝合子宫后对子宫肌层及血窦产生广泛且持续的压迫作用, 降低血液循环速度并形成血栓, 较传统的缝合方式加压效果稳定, 即使单个U 型缝合失败, 对其他缝合区域亦无干扰[8-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低于对照组, 提示多U 型子宫压迫缝合止血的效果较好, 可减少血制品输注量。 观察组术后子宫切除、 继发性贫血、 月经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躯体功能、 情绪、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多U 型子宫压迫缝合止血可避免出血量大导致中转子宫切除, 减轻对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多U 型子宫压迫缝合治疗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较好,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