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
宁波财经学院教务处 浙江宁波 315175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不同类型高校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课,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构建综合性、多元化、层次性、互补性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各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潘懋元先生认为,课程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的发展中,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课程改革则是成功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并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形成协同效应[1],才能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加快一流课程的建设进程。因此,“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本文从创新创业和课程思政融合的角度,对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将“双创”教育同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组合,构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面向的教育群体为本科生,以教学环节培养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应用型大学构建的教育体系体现在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对接社会需求[2]。课程目标应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应用型课程目标应面向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的融入,突出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当前,不少高校已经将“双创”教育作为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探讨与实践,包括其如何融入专业教育、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发挥作用。“双创”教育也成为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虽然现在的研究已经就“双创”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达成了共识,但如何在实践层面与专业教育融合、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有效引导等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其创新精神应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基于“双创”和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2.1 发挥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元素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双创”价值观,发挥其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的主导作用[5]。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互联网社会,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各类思潮的影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学会对信息的取舍。
1.2.2 发挥正确世界观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育人功能
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品行修养和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两者的融合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思维,能帮助培养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3 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过构建融合式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在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企业需求的人才。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方高校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培养与产业、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就课程建设而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重要力量,但一些高校并未将思政教学渗透到“双创”教育环节。高校传统思政教学面临实践性差、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吸引学生等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将“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真正融合起来,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改革举措流于形式、校企合作开展不充分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深度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肩负着传授专业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责任。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差、授课效率低等现象仍然存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依然占主流,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构建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就要科学设置“双创”教育课程,形成“双创”价值引领的创研学产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9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将“爱国励志、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作为学生个人基本素养发展总体目标,同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增加相应的专业(行业)素养目标和要求,并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拓展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跨学科交叉课程等设置,落实课程育人体系,形成科学知识课程、技术方法课程和综合应用课程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产教融合,运用鲜活的创业案例、创新项目、产教融合课程实施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绘制各课程“德育教与学”目标地图;强化专业教育融入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锤炼学生抗压吃苦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增强爱国情操、文化自信等道德品质。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将企业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内容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企业课程模块[6],通过共同授课、编制大纲、编写教材等方式将创业项目、创新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开发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构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实结合、必修与选修兼顾,通识与专业、实践课程融合渗透的循序渐进“融合式”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模块化课程结构图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优化创新创业类特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重构基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学习产出计划、学习产出实施、学习产出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在课程中逐步实现以教学模块为基本单元,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引导、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课程标准的执行真正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专业课程对“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双创”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采用开设开放应用型课程、实施课堂创新、开创第二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以“双创”项目为驱动,将鲜活的创业案例、创新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开展以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为手段的改革创新。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不仅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创业品质、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与思政教育的衔接[7]。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素养、社会热点、学科前沿技术等内容相衔接,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客观多元化考核。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成果评价标准,既注重对课程知识获得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与德育素质的评价。成果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能力达成评价相结合,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具有差异性的合格标准和优秀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确立各单元模块的德育、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形成若干学习成果,并提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要求,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
学校于2020年启动综合运用蓝墨云教材、云班课和质量实时监测系统的改革举措,致力于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全过程智能化监测,推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教学方式的重构与创新,不断提升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度。其中,课程质量实时监测是学校推进课程标准有效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环节,云教材是学校推动在线课程建设和保障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资源载体,云班课是广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新型课堂教学互动工具。通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质量实时监测,特色鲜明的云教材建设工作,充实课程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满意课堂。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协同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的基础。学校着力构造创业学习环境、创新学习环境、产教融合环境,同时,融入思政教育,挖掘树立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典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校企合作,并与市场接轨。目前,学校已经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果转化收益显著。
基于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既是目前我国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环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机遇与平台。笔者结合所在高校的实践经验,提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课程融合的课程建设体系与实施路径,即构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实结合,必修与选修兼顾,通识与专业、实践课程融合渗透的循序渐进“融合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双创”价值引领下学习产出计划、学习产出实施、学习产出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创建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为手段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既注重课程知识的获得,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应用型高校课程的育人效果,为各同类院校开展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