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在老年人跌倒预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12-11 04:23:03陈翠香董芳香张学长
护理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八段锦太极拳髋关节

孔 翠,陈 茜,陈翠香,董芳香,张学长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272029

跌倒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往往会导致老年人行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死亡率增加[1]。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是跌倒事件中的主要受害群体,在65~74 岁的老年人中,每年有25%的人经历跌倒,75~84 岁的老年人跌倒率为29%,85 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率高达39%[2]。跌倒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增加病人受伤及死亡风险[3-5]、降低病人生活质量,还会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给个人、家庭及医疗工作人员带来沉重负担。运动锻炼可以有效预防跌倒发生并降低一定的跌倒损害[6-7]。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推荐的运动/物理疗法干预被列为跌倒预防的A 级推荐[8-9]。然而,由于增龄衰老等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退变,老年人运动强度及运动耐力均有所下降,运动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兼顾身心锻炼的运动,凭借其低成本、易学、安全、适宜等特点逐渐成为目前慢性疾病、老年人或残疾人的安全选择。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可以更好地改善病人步态和平衡功能,其在提高老年人运动依从性、跌倒预防等方面效果可能更好[10]。现就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对老年人的跌倒预防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制定适合老年人的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处方、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等提供参考。

1 老年人跌倒研究现状

跌倒是指由于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而倒在地上或低于初始位置的平面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数百万人发生跌倒[11]。Dibardino 等[12]调查表明,65 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达30%。老年人跌倒相关性骨折是影响其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临床大多数与跌倒相关的损伤(如擦伤、瘀伤、扭伤等)并不严重,但此损伤会加重病人疼痛、影响病人身体功能、增加住院费用[13]及医疗成本。老年人跌倒事件的发生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将跌倒风险因素分为生物、行为、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4 类[14]。其中,生物学因素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包括姿势平衡下降、感觉处理障碍、肌肉无力和敏捷性降低,这与老年人增龄所致的肢体功能退化等关系密切。国外对跌倒的管理与预防研究开展较早,曾先后构建了沟通-政策和程序-团队合作(CPPT)管理模型、病人-信息-标识-环境-团队合作-家属(PISETI)管理模型、评估-沟通-监测-病人-环境(ACMMM)管理模型、多学科合作-领导参考-技术支持-沟通-文化(CATCH)管理模型及预防老年人意外、死亡、伤害(STEADI)工具包等,在跌倒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强化风险评估、改善居住环境、加强药物审核及用药监测、重视宣传培训、增加运动频率、提高维生素D 等营养补充已成为目前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的主要干预策略,其中,运动干预最为常见。

2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锻炼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运动[15],它以“天人相应”“阴阳协调”“形神相因”等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身心、气息等的协调统一[16]。根据运动方式及功效可将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分为以五禽戏为代表的仿生类运动、以八段锦、七星功为代表的行气类运动及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肢体活动类运动[17]。相关研究显示,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在练习过程中更注重身体姿势的调整、呼吸运动及正念练习,这种身体运动与精神放松相结合的运动方式更加温和、简便,不仅可以促进人体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有效激活身体肌肉与肌腱,改善老年人的步态和平衡功能,从而降低跌倒发生风险[10]。Zheng 等[18]也在研究中进一步佐证了此观点。从中医角度分析,老年人跌倒的发生与“气虚”“血瘀”“经络堵塞”等密切相关,长期练习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可有效疏通经络、调和五脏、调整心态、调畅气机。可见,练习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跌倒在中医理论方面有据可循。

3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在跌倒预防中的优势

3.1 太极拳

3.1.1 太极拳特点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肢体活动类太极项目,在练习过程中更注重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其练习要点包括:1)身体集中,加强姿势和运动控制;2)呼吸集中,协调呼吸和运动;3)精神集中,练习中配合冥想元素。作为一项全身性缓和运动,太极拳现已成为老年人跌倒预防措施中的A级推荐[7]。

3.1.2 太极拳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优势

3.1.2.1 提高本体感觉系统灵敏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往往会出现本体感受系统功能下降,主要可表现为感受器信息接受能力下降、感觉统合能力降低、信息传导速度减慢等,由此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信息接受不全或接受失误会增加老年人失衡跌倒风险。而太极拳在练习中多强调肢体位置的摆放、身体旋转、重心左右转换等,保持这种特定的肢体动作可有效刺激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提高信号传递速度[19],促进神经系统对肌肉力量的快速调节。刘静等[20]在研究中对老年人实施简化24 式太极拳和健步行走训练,每周4 次,每次40 min,干预12 周,结果显示,太极拳组膝关节本体感觉器改善效果优于健步行走组。

3.1.2.2 锻炼下肢骨骼肌肉力量

下肢肌是维持人体直立、支持人体重量和走、跑、跳等身体功能的肌群,主要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是老年人保持站立与行走稳定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显示,50 岁以上老年人下肢肌力的下降幅度会显著增加[21],而下肢肌力减退会增加跌倒发生风险。曲冰等[22]在综述相关文献后指出,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强化老年病人下肢肌纤维,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有效减缓衰老带来的肌肉力量流失。可见,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23],有效预防跌倒发生。朱亚琼等[24]对30 位老年人开展为期18 个月的杨氏24 式太极拳锻炼(每次60 min,每周5 次),并通过手持式电子肌力测定仪测试、5 次起坐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等评估老年人下肢肌力变化,结果显示,进行杨氏24 式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及平衡、活动能力较锻炼前明显提高。其可能与太极拳中频繁“开胯屈膝”的动作练习等有关,从生理机制上来看,肌肉内的Ruffini 感觉器属于低阈值的慢反应机械感受器,当处于较大压力状态下时可形成更准确的位置觉,而太极拳中的“开胯屈膝”动作,是以自身重力为阻力进行的关节负重训练,可以更好地刺激膝关节肌肉内感受器,促进下肢肌群锻炼。

3.1.2.3 提高神经肌肉反应

神经肌肉反应能力是指机体在受到外来刺激干扰后,神经系统激活,催动肌肉活动,以改变空间定位的能力。神经肌肉反应水平可以反映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李宗涛等[25]对有跌倒史和无跌倒史的老年女性进行比较后发现,神经肌肉反应速度下降可能是导致老年女性跌倒的重要原因,其对跌倒的影响可能高于肌肉功能衰退。Trap-door 试验是目前测量神经肌肉反应的常用方法,Sun 等[26]运用该方法对进行1 年太极拳锻炼的老年女性进行测试发现,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缩短老年女性的股直肌、腓肠肌等下肢神经肌肉反应时间。王蕊等[27]研究中对20 位中老年人进行16 周规律太极拳锻炼后显示,中老年人闭眼走直线能力较干预前显著改善,表明规律的太极拳练习在改善中老年人下肢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方面效果显著。这可能与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有关,太极拳练习多采用站立或微屈膝姿势,这种姿势会使股四头肌等下肢肌肉处于频繁收缩状态,产生高频率的神经冲动,使神经纤维敏锐度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神经信号传导。另一方面,太极拳中的支撑腿、虚步腿等变化也会进一步通过增加肌电活动减少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变化,提高人体的神经肌肉反应。

3.2 八段锦

3.2.1 八段锦特点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中行气导引养生功的代表,因其有八节运动而命名为八段锦,清末《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中将八段锦功法特点总结为8 句话,即“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表明八段锦是一项暗合阴阳五行与气血经络学说的养生运动。

3.2.2 八段锦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优势

3.2.2.1 提高静态平衡能力

静态平衡能力是指身体静态站立时保持重心稳定的能力,睁眼站立和闭眼站立是目前常用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方法,贾红毅[28]对老年人开展为期10 周(每周4 次,每次60 min)的八段锦干预后发现,进行八段锦锻炼的老年人在睁眼和闭眼站立状态下的身体前后位移指标值、身体重心位移矩形面积和身体中心位移外围面积均小于未进行八段锦锻炼的老年人,说明进行八段锦锻炼的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更好。王超等[29]的研究也显示,在进行12 周的八段锦锻炼后,老年人Berg 平衡量表得分、闭目原地踏步计时时长、Holden评分均提高,其效果优于散步锻炼。与石小燕[30]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可能为八段锦练习多在下肢大角度分开并下蹲的姿势下变换招式,而长期在这种姿势下进行锻炼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对身体前后、左右位移的控制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静态平衡力;另一方面,八段锦锻炼强调动作和呼吸配合,这种在意念和调息基础上的动作练习可以加强大脑皮层-脑桥-小脑的神经回路调节机制,增强对精细动作的敏锐性,进而有效提高平衡能力[31]。

3.2.2.2 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下肢肌肉力量减退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提高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是有效预防跌倒的重要途径。陈晶[32]在研究中通过肌电测试评估八段锦的锻炼效果,结果显示,进行12 周八段锦干预训练的健康成人下肢肌肉机能与下肢肌肉力量较练习前明显增强,表明八段锦练习可以有效锻炼下肢肌肉。与江岩等[33-34]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为八段锦练习涵盖了拉伸、扭转、抻筋等动作,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强调动作的缓慢流畅,使得下肢活动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有效锻炼;另一方面,八段锦练习中有较多屈膝半蹲的马步步型,可以更好地刺激膝关节肌肉内的感受器,促进下肢肌群的锻炼。

3.3 五禽戏

3.3.1 五禽戏特点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仿生养生功法,由汉代神医华佗创作,共包含10 个动作,分别模仿了虎、鹿、熊、猿、鸟5 类动物的动作特征,将动物的肢体动作与人体呼吸吐纳相结合,在练习中注重左右对称、引伸关节、以形引气、练养结合。已有研究显示,五禽戏在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心养肺、壮腰健骨、改善心血管预后、预防老年人跌倒等方面效果显著[35-36]。

3.3.2 五禽戏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优势

3.3.2.1 提高动态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非跌倒情况下调整身体姿势和维持身体稳定性的能力。肌肉力量流失、骨骼系统功能衰退是老年人动态平衡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动态平衡能力下降是诱发跌倒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五禽戏功法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仿生类运动,其动作招式集合了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长期练习可以加强人体收展肌周围肌腱与韧带功能,增强收展肌肌肉力量,同时五禽戏中的“猿摘”“鸟飞”等动作涉及进步、退步及左势、右势的动作交替及重心转换,可以更好地锻炼人体前后、左右方向肌群,提高老年人动态平衡能力。王富鸿等[37]研究显示,进行24 周(每周4 次,每次70 min)的五禽戏干预后,老年女性的左右方向动态平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曹彦俊等[38]研究证实,简化五禽戏功法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动态平衡能力,尤其是对直立姿势的控制水平和稳定能力。

3.3.2.2 稳定步态

步态是指人走动时的姿态,包括步长、步速、步幅等。已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往往步频更慢、步速更低,而步速、步长、步频都是与跌倒相关的独立风险因子,步速慢(≤70 cm/s)的群体发生跌倒的风险是正常步速的1.5 倍[39]。老年人跌倒多发生在运动或行走过程中,步速下降、步幅缩短及步频减慢等均会增加跌倒发生风险。祁曼迪[40]在对社区老年人进行12 周的五禽戏干预后发现,接受五禽戏干预的老年男性及女性步速显著增快,步长及步频也呈上升趋势,表明五禽戏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步态问题。曹海豪等[41]研究显示,五禽戏中的熊晃可以锻炼身体重心的转移,通过全脚掌用力踏地,可不断提高足底感觉刺激,增强神经传导通路的敏感性,提高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有效改善老年人步态;猿戏中的猿摘可通过锻炼神经肌肉灵敏性,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前庭功能,进而改善步态和步行能力。

3.3.2.3 提高髋关节功能

髋关节作为连接躯干与下肢的主要枢纽,是协助人体股骨运动的主要关节,人体站立、平衡离不开髋关节肌群的收展。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髋关节灵活性下降,常导致屈髋或外展、抬腿动作受限及身体重心偏倚,从而增加跌倒发生风险。林小斌等[42]研究后发现,随着肌力下降,老年人髋关节的横向稳定性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增加侧向跌倒发生风险。而五禽戏涉及诸多伸屈髋练习(如虎扑、鹿奔、猿摘等),这种肌肉、韧带的反复牵拉会加速人体内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韧带弹性与力量,改善髋关节环境[43],有效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风险。何宜忠等[44-45]研究后指出,熊戏中的提髋落步、熊晃可以锻炼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有效提高髋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田建宾[43]认为,虎戏中的虎扑式、鹿戏中的鹿奔和猿戏可以锻炼人体髋关节伸肌力量;鹿戏、鸟戏、虎戏中的虎扑、熊戏中的熊晃、猿戏中的猿摘可以锻炼髋关节收肌和展肌力量;鹿戏中的鹿抵、猿戏中的猿摘可以锻炼髋关节外旋肌力量。

3.3.2.4 增强下肢稳定性

下肢作为人体直立行走的主要部分,其稳定性高低决定了行走的平稳性。老年人由于下肢肌肉力量减弱,常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灵活性降低,因此,更容易在行走时发生跌倒。已有研究指出,五禽戏作为一组涉及肩、肘、髋、膝、踝等多关节的温和有氧运动,在练习中常涉及俯、仰、屈、扭转等多种姿势及方位的活动,由此可以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关节和韧带进行牵拉和锻炼,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及稳定性,有效预防跌倒发生[46]。侯晏绍[35]研究后发现,长期规律(每周5 次,每次60~70 min,共3 个月)的五禽戏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起立-行走、闭目单足站立、平衡木行走、闭目原地踏步能力和前庭功能,表明五禽戏锻炼可以有效增强老年人下肢肌力,提高下肢稳定性。毕卫[47]对锻炼24周(每周3 次,每次60 min)五禽戏的老年糖尿病女性进行下肢肌肉测量后发现,五禽戏锻炼可以减少下肢肌肉萎缩程度,提高下肢稳定性。谢萌[46]通过肌电测试系统对五禽戏的猿戏、鸟戏动作进行测量后发现,在练习五禽戏猿戏动作时,练习者的腓肠肌、小腿三头肌及髋关节附近的臀大肌和臀中肌肌电值会显著上升,练习鸟戏动作时练习者的股四头肌肌电值会上升,表明五禽戏练习可以很好地锻炼练习者的髋关节与膝关节附近肌肉,提高下肢关节灵活性,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下肢稳定性。

4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在跌倒预防中的应用问题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全民健康逐渐提上日程,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同时中国传统养生运动的发展也迎来了新难题。

4.1 练习标准不统一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作为由不同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养生活动的重要分支,涵盖了肢体活动、行气导引、仿生养生等多种运动项目,各项目流派众多,形式多样,如传统太极项目太极拳,目前存在以孙、吴、杨、陈等为首的多种太极流派,拳系也划分为24 式、36 式、42 式、56 式等,各派系之间招式内容、动作要点特色鲜明,各不相同。因此,日常锻炼时无法建立统一、规范的练习标准,练习者对各派系项目的选择也较为随意,最终导致练习方法良莠不齐,衡量标准无法统一,练习效果难以统计。

4.2 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作为在我国民间运动中备受关注的运动类型,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当前传统养生运动的练习多源自民间爱好者的切磋,各功法中的动作要点及招式解析缺乏专业权威的指导,为传统养生运动的练习带来一定风险。朱东等[48]指出,太极拳初学者发生膝关节疼痛的风险较大,同时,错误的太极拳练习方法更容易导致老年人膝关节损伤[49],因此,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是目前影响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4.3 运动处方不完善

运动处方是参考个人条件、身体素质等以处方形式拟定适宜的锻炼项目并明确个人的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及注意事项等[50]。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展老年人运动项目前应根据其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建立完善的运动方案。传统养生运动处方发展较慢,临床实证研究资料不足,现有研究中以验证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应用效果居多,对老年人练习中国传统养生运动的具体时间、强度、频率及疗程系统讨论较少,尚无统一、权威的老年人运动练习量化标准,限制了中国传统养生运动进一步推广应用。

5 小结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作为融合了中医整体观、五行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观念的养生项目,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太极拳、八段锦与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不同运动分支的代表项目,对老年病人的跌倒预防效果明显。然而,练习标准不统一、专业指导人员缺乏及运动处方不完善等也是限制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重要问题。建议在今后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养生运动的运动处方体系,为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制定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处方、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跌倒发生等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八段锦太极拳髋关节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冰雪运动(2020年4期)2021-01-14 00:56:02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五)两手攀足固肾腰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22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10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二) 左右开弓似射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