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2023-12-10 03:59刘国皇钟锦宸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刘国皇 钟锦宸

摘 要:全面提升思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围绕“育人导向”的核心关切,构建“见习—实习—研习”的“三习”实践教学体系,使思政专业师范生更好地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改革情况,是思政专业师范培养改革深化的应有之义、教育主体联动协作的必由之路、思政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之举。面对当前“三习”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贯通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到位、考评机制不健全等一体化贯通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在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架构、深化教学资源协同与细化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持续推进对思政专业师范生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育人导向;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3-0116-06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构成的体系。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有关“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的意见要求”,围绕“育人导向”的核心关切,构建“见习—实习—研习”的“三习”实践教学体系,使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一体化贯通于思政专业师范生本科培养阶段,既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相较于传统实践教学分散化、单一化的弊端,“三习”实践教学体系使思政专业师范生能够多维度、全过程地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在“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中进行系统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德育工作的实践锻炼与检验,有效培养师范生从事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在深刻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习”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策略,阐明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理路,持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鉴于目前着眼于此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试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构建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培养改革深化的应有之义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师范生培养的主要构成环节,是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师范生建立职业理想和责任意识的基本方式。特别是对于思政专业师范生,育人导向的“三习”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培养符合教学要求、高水平职业化的“四有”好老师的导向需求。通过体系规划和科学指引下的实践教学,促进思政专业师范生亲身参与教学任务,不仅有助于加深其对教学理论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其教学规划与落实、班级行政等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工作和长远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育人导向作为教育理念指引,对培育师范生的道德品质、执行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助于高校坚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对教育实践的组织与管理,使思政专业师范生进一步明确和科学认识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会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而“三习”实践教学则构成了联通高校与社会的枢纽,有助于高校有效响应社会现实需要与教学实践要求,推动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观念和方式的深入改革,可以作为高校接续推进教学变革、提升师范生培育水平的重要破题点。

(二)教育主体联动协作的必由之路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备合理的导向思维,借助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加以推进。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各教育主体的联动协作。从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角度看,依托高校教师的指导进行调研和教研活动,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实习学校的对应导师在课堂教学、教学技能以及学生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也可以使思政专业师范生在“三习”实践教学中得到教学能力素养的实质提升,更好地适应从“从学生到教师,从会学到会教”的转换。从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的角度看,在“三习”实践教学中,通过开展思政专题教研和座谈会,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导师的学理阐释成果得到充分验证,而且可以帮助实践导师筑牢科研学术能力的“桩基础”。从高等院校的角度看,“三习”实践教学可以视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水平测量仪”,在“抓落实、找差距”的过程中,可以使高等院校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维度的成绩和缺陷充分显现,这有助于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思政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之举

实践教学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作为未来的思政课教师,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和价值认同,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教育的前提。基于此,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不只是理念、认识、阅历相传的基础途径,更是要通过充分利用优质教育实践资源、发挥思政专业师范生的主体性、激发思政课教学创新创造活力等实际方式,促进思政专业师范生向“能教、善教、爱教,乐为、敢为、有为”的目标靠拢。在“三习”实践教学理念下,学校注重安排思政专业师范生参与线上教学实践见习与合作研习,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注重开拓实践教学途径,主动探寻选派思政专业师范生到国际合作院校进行教学培训,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眼界;注重组织乡村支教和顶岗实训,鼓励思政专业师范生主动到教育水平较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提供教学辅助,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责任。在此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可以更加贴合实践的切实需求,思政專业师范生潜在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开发,“以教育为志业”的心理源动力和获得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构建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阶段

(一)夯基垒台:实践教学体系的“见习”阶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个部分是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思政专业师范生要借助观摩、参观、访问、合作、互动等方式,知晓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工作、学生的日常学习及思想状态,掌握中学思政学科教学行为与课业执行、班级行政工作、教学设备操作、教学学术科研等基本技能。通常该阶段的基本工作包含两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见习。在该环节中,见习生参考学习实践导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课堂组织流程,掌握中学思政学科教学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体验反馈和个性特点,将实践导师授课的灵活方式、方法以及对教学素材的熟练使用尽可能内化为提升中学思政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思政学科教学设计、中学思政学科教学评价能力的“营养源”,并尝试在实践导师认可的前提下跟班参与教学。同时,见习生需要高质量完成中学思政学科备课任务,模拟课程实施方案,在实践导师把关下补充或改进教学设计,并且按要求撰写出个人见习活动规划。二是班主任工作见习。在该环节中,见习生要积极向见习班导师讨教工作经验,共同营造教学互促的和谐氛围,并尝试亲自进行班级教学组织、设计主题班会,与受教育者充分交流沟通,协同见习班导师顺利达成既定教学目标。通过教育见习,思政专业师范生要能够用职业化的视角分析课堂教学,理解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技能,从而总体上具备对教师职业素养的直观体悟,为下一步的实习、研习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立柱架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习”阶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个部分是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思政专业师范生要在指导教师的规划指引下通过实践教学、短期实习、主题活动等途径积极参加课程教授、学生管理、教学研讨等,自主达成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通常该阶段的基本工作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教学工作实习。实习生需要在中学思政学科教学实践中运用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独立备课,研究课标、纲要和教学素材,撰写教学设计,在内部评课合格并且通过实践导师审核后,再上台试讲。在共计10周的实习周期中,每名实习生都要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6个以上的中学思政学科教学设计和授课课时。此外,实习生还要完成中学思政学科专题教学调研的“教学明细台账”。二是班主任工作实习。一般来说,班主任的主体工作包括承担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多类任务,所以这些工作都应当作为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实践实习内容。然而,考虑到实践教学短周期、多元化的特点,实习任务安排必须有所取舍,故通常只要求思政专业师范生体验、学习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教育实习是把观念、技巧转化为实际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让思政专业师范生快速地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通过有效的教育实习,思政专业师范生才能将教学思维和教学技能、教学工具和教学方略进行实际训练,初步打牢教学基本功。

(三)添砖加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习”阶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全过程贯穿教育研习。在教育研习过程中,思政专业师范生要依托见习、实习中完成的中学思政学科专题教案、课程解析、教育教学论文等素材,共同组织事例研讨、职业论坛等研习活动。通常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新观念、新方式、新技法以及国内外思政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让思政专业师范生通过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形式开展教育研习,形成正确的中学思政学科教学观与课程观,逐步提高作为思政教师的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政专业素养和学术素养。二是对见习、实习实践中的教学活动进行解析、研究与评议。在该环节,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借助教学总结探讨,挖掘中学思政学科教学实践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国情教育、文化教育等模块有深入阐发意义的课题进行调研分析,增强思政教学创新与教育科研的思维能力。同时,思政专业师范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立足实习基地的基本状况和特殊状况,编写中学思政学科研习总结报告、实践成果汇总以及未来改进教学和完善“三习”实践的想法、倡议。通过教育研习,激励思政专业师范生参加思政教学研讨和研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师范知识技能进行中学思政学科教育范式、教学技法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三、构建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反思

(一)“三习”实践教学的有机贯通不完善

在现阶段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中,往往存在着“三习”实践教学的有机贯通不彻底的问题。首先,是关于“见习”与“实习”的衔接问题。部分高校安排规划的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人员的数量大幅超过了实习基地的合理承载量,这使得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教学相长”,也使得实践导师难以合理安排中学思政学科见习与实习的教学协同。其次,是关于“实习”与“研习”的衔接问题。思政专业师范生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实习活动,能够获取第一手的教学经验。然而,“实习”阶段的教学活动有时过于强调实践操作,忽视了对思政专业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反思,使得思政专业师范生在过渡到“研习”阶段时,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整体而言,思政专业师范生“三习”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贯通的“中梗阻”现象使得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目标流于浅层。

(二)“三习”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不到位

由于思政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政治理论、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思政教育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更为复杂和多元,而教学资源整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问题,导致思政专业师范生“三习”实践教学的协调性、完整性和实效性受到了消极影响。首先,思政专业师范生“三习”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聚合,但现实运作进程中,教师教育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校地共建实践点等各方的沟通与协作仍较为匮乏。其次,高校与实习基地等参与方在对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追求上尚未密切贴合,致使出现培养标准不统一、定位不明确、主体不突出等阻碍。再次,思政专业师范生在“三习”实践教学中常常会被动承担与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关联度较低的工作,这使得中学思政学科教学中的技能锤炼也难以转变为职业素养和知识积累。

(三)“三习”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不健全

概括而言,现阶段的“三习”实践教学考评具有重定性轻量化、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从考核流程来看,思政专业师范生结束“三习”实践教学以后,要通过实训基地和高校两位导师的考评。然而,因为周期较短、相关机制尚不健全,考评中通常只将“是否作为小组负责人”“是否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等作为考评根据,致使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成绩出现“正态分布异常”的现象。从考核标准来看,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更要注重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但是现阶段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难以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评。究其原因,知识和技能的考评相对容易量化,但如何有效量化并评价师范生所教授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有待细化。同时,思政教育的目标是长期和深层次的,這使得单一的、短期的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反映所教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构建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措施

(一)夯实支点,优化“三习”实践教学流程架构

要注重树立“真心立德树人,真情教书育人”的育人导向,规划“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培养体系,着力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的一体性。一是在宏观规划上为思政专业师范生职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培养确定方案。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全流程,以推进思政教育知识与中学思政学科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见习—实习—研习”三位一体推进,要有阶段、分步骤地组织思政专业师范生培训,建立包含中学思政学科师范素养、学校行政、学术教研等多维度的实践教学系统。在体验见习阶段,重点是“教学体验”,思政专业师范生要在导师指导下体验中小学的思政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校本活动等,通过学习思政名师讲坛和经验分享,厚植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确立职业理想,并树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试岗实习阶段,重点是“教学参与”。这是根据思政教学规划和课标要求安排的复合型实习,思政专业师范生需要达成既定的思政教学目标、管理目标以及教研目标,理解思政学科塑造人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掌握思政课程的育人方法和策略。在学科研习阶段,重点是“教学探究”。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中学思政学科教学观摩、教学考评、专题调研和前沿思政教育技术的实践运用,这需要与该阶段的思政教学教法、教学研究基础、前沿教育科技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专业课紧密结合。

(二)突出重点,深化“三习”实践教学资源协同

要注重协同建设高水平、优质、稳定的“三习”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整合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培养的资源,着力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的协同性。一是要促进高校集中实践与思政专业师范生分散实践的协同。以思政专业师范生分散见习、研习与实习的方式,让他们有机会自主思考与体验,同时,还要依托集中实践提供经验分享交流机会,丰富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合理地运用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有效开展育人工作。二是要促进校地合作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协同。依托定期组织“三习”实践教学基地观摩活动,增强高校与基地的共建共享,锚定基地建设质量的更高标准,为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供给合适的实训岗位、足够的实训机会、高效的实训指导和安全稳定的实训环境。三是要促进思政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所在地师资需求的协同。高校应了解全国高师院校顶岗实习的基本方案,并结合所在地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数量、结构和工作意向,以及当地中小学对顶岗实习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顶岗实习计划设计,为思政专业师范生走上、走稳、走好教师从教路提供保障。此外,当地中小学应将吸纳思政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视为重要的责任,而当地相关行政部门则应将其作为考核中小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建设需要学校、实践基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终才能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破解难点,细化“三习”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要注重完善科学有效的“三习”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培养的活力和动力,着力提高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培养教学的针对性。一是加强“人评”。以导师考评为主,兼顾同辈考评、自主考评、学生考评以及实训基地考评,结合教学观察、师生谈话和实践教学信息分析等综合途径,立体科学地考评思政专业师范生的“三习”实践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技评”。筹划建设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研究基地等,从活动纪律、态度、报告、活动单位评价等维度进行定性考评,从受教育对象兴趣、课堂教学配合度、价值理念形成度、教学目标匹配性、师生合作效果等维度进行量化考评,并依据上述数据开展精细化的主题探究,以提升“三习”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精准性。同时,评价时需要重点考察思政专业师范生对党和国家关于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在教学中提高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等方面工作的成效。三是加强“网评”。依托组织基于网络的思政专业师范生“三习”实践教学,探寻建立思政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以及教学能力考核存档制度,构建从职前实习到职后实训的思政专业师范生信息档案库,健全实践教学与职业发展“两线合一”的辅导系统,使实践教学考评为思政专业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有益参考。此外,还可以通过“三习”管理APP等系统平台的远程实时检测,聚合和解析教育对象配合教学的数据信息,同时考评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

结 语

在育人导向的引领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健全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正成为高校对接社会现实需要与教学实践要求、优化多元教育主体联动协作、持续提升思政专业师范生培育水平的关键突破点。应在扎实开展以中学思政学科课堂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为主轴的“见习”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落实“实习”阶段与“研习”阶段的教学安排,使思政专业师范生动态地、全面地、关联地掌握师范知识技能,进行中学思政学科教育范式、教学技法的思考和探索。在此基礎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思政专业师范生“三习”实践教学流程,着力推动教学资源协同与教学质量评价趋于合理有效,才能不断满足新时代高素质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A Prob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Oriented “Three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jors

LIU Guo-huang, ZHONG Jin-chen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China)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fessional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normal educ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hree practices”—apprenticeship, internship, and research—around the core concern of “education orientation” enables normal students major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tter grasp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related to the course on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t the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al stage and the course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an better grasp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related to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ordinary high schools,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t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ormal education, the only way for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and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the face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rrent “three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such as imperfect organic connection, inadequat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we must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fessionals in the process of further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structure, deepening the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refining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education orient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jor; “three practices”;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面向大数据分析的信息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