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输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思路

2023-12-10 09:05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血站课程体系医学

张 强 梁 璐

1 甘肃医学院,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 2 平凉市中心血站

自2016年输血医学确立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输血医学相关课程逐渐被医学院校所重视,甚至部分院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如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独立设课,这一顺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变化,为输血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但医学生对输血医学的认识依然比较简单,甚至作为输血人才相对侧重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2],这一现状和输血医学地位的提高明显不相符合。因此,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输血医学的知识尽可能全面的普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本文以《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为例对输血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方案。

1 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应全面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具体到某一门学科,就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推进课程质量提高的关键[3]。如果只是追求课时数、课程种类等而忽略整体设计,就会导致课程如无根之萍,毫无作用。

实践教学相比于理论讲述更能为学生们所接受,好多在理论课上不能理解的知识,通过实验的方式就很轻松的掌握了,所以,对于输血这种偏重实践的课程来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课程体系改革应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科学合理的配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本学科中,需要对实践教学更为重视;另外,课外对课内的补充,课时是有限的,但学习无止境,所以,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多琢磨,多思考,不能让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样教学质量肯定很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专业的内容,也要培养学生学科交叉的思维,这对学生今后从业也有很大帮助。

在教学改革中,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是今后学科发展的指引,所以,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让本学科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建设

2 输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大部分参与输血教学的老师来自于临床专业或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前期大部分医学院校对输血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多数教师缺少血制品制备和保存方面的知识,对类似《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等课程缺乏充分的理解和消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对学科前沿把握不够及时,导致教学质量不甚理想[4]。所以,搭建起实践教学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给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提供条件,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5]。另外,基地的建设也能增加行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及时地为学生展示学科前沿动态,在实践教学中将部分真实的工作场景1∶1的还原,比如血制品的制备(如新鲜冰冻血浆、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等)、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及血型鉴定等[6]。实践教学基地集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为一体,在教学的同时能有效地增进院校和血站的行业影响力,为人才引进奠定基础。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血站作为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承担相应科研工作的单位,在输血课程的教学上有着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高校和血站联合教学能充分发挥双方的平台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推动输血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双方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为今后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奠定良好开端,也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血站和高校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能实现采供血一体化教学,该教学基地集医院输血科和血站职能为一体,具备功能完整的输血医学实践教学能力,对系统培养输血专业人才有肯定意义。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血液从供血者到受血者体内的中间环节,包括血制品的制备、储存及输血等过程,熟悉输血相关并发症的表现、防治与处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7],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转化,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输血医学的内涵。

3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从临床输血实践教学、献血服务实践教学、输血管理实践教学以及虚拟仿真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现从用血评估、血液申请、取运、输注、疗效判断、输血风险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全覆盖[8]。本课程包括红细胞血型系统分型技术、血清学技术、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技术、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常规实验,本课程从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方法评价及注意事项等详细阐述,便于学生能很快掌握临床输血学的各项基本实验技能[9]。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包括血型检测、交叉配血等检测技术在血液系统的实际应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1 临床输血实践教学 (1)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内容是主体,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是学生们认识输血医学的开端,做好这部分实验的教学决定了今后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应在本章节多下功夫,不断优化实验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可参与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这可以让学生掌握献血的基本知识。(2)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并对方法学的评价有深刻体会。比如以前血型鉴定用破片法,现在用微柱凝胶卡氏交叉配血等。主要实验包括:平行对照盐水介质法、凝聚胺介质法、微柱凝胶卡氏交叉配血。(3)设计性实验:这部分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知识可能比较欠缺,也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通过本部分实验可以弥补学生们的短板。主要实验有: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检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等。

3.2 献血服务实践教学 本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给学生们普及献血知识,让学生们知道献血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以及血源的来路和去向,并让他们成为群众的讲解员,普及献血常识。通过献血服务见习,让学生们懂得“一滴血、一片心、一种爱”的道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流动献血车见习;(2)普及献血知识,宣传和教育。

3.3 输血管理实践教学 本部分内容主要在医院输血科完成,输血科在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和安全用血方面至关重要,主要包括:(1)输血前检查;(2)血液制品应用(成分输血);(3)血液制品制备(如单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4)血液制品的保存以及病毒灭活;(5)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让学生们熟悉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常规操作,对信息化办公有一定认识。在输血科见习,让学生们了解输血科的主要职责,它是是通过血液管理、临床供血、制定用血计划、解决临床输血相关问题并指导临床用血等工作,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输血的复杂性和严谨性[10],理解输血医师和输血技师的不同职责等。

3.4 虚拟仿真教学 虚拟仿真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课相配合,在教学时间上可以得到拓展,并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教师可以参与软件的开发,对如何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有更深的思考。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11]。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纳入到输血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促进资源共享,重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高素质的应用型输血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12]。

4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4.1 教学能力评价 教学能力评价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落俗套,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应持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完整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措施,比如,教师应经常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无促进作用,自己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才能适应高质量教学的要求等[13]。做到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提高。

4.2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不能只依靠试题形式的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典型的输血纠纷案例、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撰写心得体会等[14]。日常教学要始终强调规范操作,,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习惯,逐步提升学生对输血工作的兴趣。日常考核应扩展到所有带教和非带教教师,最大限度地保证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此外,为保证学生学习的便捷,应建立并持续更新理论和实践考核题库。

输血医学实践教学是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实践教学相比于理论讲述更为学生们所接受,做好实践教学能够最直接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对输血专业有热情、理论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为我国输血医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血站课程体系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医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医学、生命科学类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