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启蒙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启迪思想、开阔视野的关键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单一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聚焦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多元文化,开阔艺术视野。文章以第一学段音乐课堂为落脚点,将地方民族音乐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让地方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探究如何将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中,让本土民间音乐进入课堂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扬乡韵、强芗音。
关键词:闽南童谣;第一学段;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6-0131-06
一、 引言
闽南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最终沉淀为如今的非遗文化,南音作为中华古典音乐的瑰宝之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作品名录。南音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既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律动优美的特点,又饱含浓郁、悠久的生活气息。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可以丰富教学内涵,引导其深入了解乡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紧密贴合《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包括审美感知、学科综合、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实现循序渐进式的引导。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闽南童谣的渗透方式是研究的重点,能够促使学生感悟音乐特点,掌握音乐技能,主动继承发扬,提升自身素养。
二、 小学第一学段音乐学习任务
小学第一学段开展的音乐学习任务是以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声音四大任务群为主线,通过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以趣味化游戏开展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并能在聆听、情境表演、探究声音与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三、 闽南童谣的介绍
闽南童谣通过婉约、深情、朴实的表达方式,描绘了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经过多年的演变和传承,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明了,常常用来娱乐儿童或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景观的,如《莲花池》《小螃蟹》,也有描写日常生活的,如《买鱼歌》《拌饭歌》,还有描绘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的,如《过年歌》《三月三》。这些童谣既展示了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又传承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综上,闽南童谣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并在近年得到了大力推广,许多童谣被改编成歌曲,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播放,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闽南童谣成为闽南地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学习。
四、 小学第一学段音乐课中融入闽南童谣的意义
在当前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闽南童谣既是闽南本土音乐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富有哲理;既有生活气息,又渗透知识。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闽南童谣本土文化,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渗透区域文化,提高学生的闽南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实现传承闽南文化的最终目的。对小学音乐课中融入闽南童谣的意义,总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符合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中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这四大方面,强调辩证统一协调发展,这一概念放入小学第一学段音乐教学中,则表现为: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②利用音乐中蕴含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③通过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④减负增效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闽南童谣由历代的百姓根据儿童理解能力、心理特点创作而成,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教育领域所倡导的减负增效理念具有一致性,符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闽南童谣,合理利用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感悟音乐的包容性。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和单元结构为主,落实项目式教学办法,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浓缩文化精华,拓宽学生眼界,培养文化素养,还能通过鉴赏、演唱,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民族审美性。
(二)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在音乐课堂上引入闽南童谣,有利于新课改的落实,在《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理解民族音乐多样性,弘扬民族音乐”。闽南童谣作为古乐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饱含民族化的音乐精神,在小学第一学段这一黄金时期,应将弘扬和传承文化这一思想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通过将闽南童谣融入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闽南文化,形成乡土文化继承发扬责任感,开辟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水平
审美感知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包括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应用,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及体验,判断其美感和价值。虽然审美感知十分主观,但仍然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培养以及改善。闽南童谣描绘的内容以生活场景、自然景色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演唱闽南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对音乐演绎的敏感度以及审美感知水平。
五、 小学第一学段音乐课中融入闽南童谣的方法策略实践探究
新形势下,闽南地区多所小学选择将闽南童谣融入音乐课堂,希望能够凭借该做法,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使闽南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面向全员实现常态化普及
闽南童谣历史悠久,旋律扣人心弦,利用闽南童谣激发学生的乡音乡情,培养文化自信,突出民族音乐艺术地位,是高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际落实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常规化普及。《课标》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德育工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致力于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将“闽南风·芗音情”融入日常课程中。可通过开设晨会课、闽南音乐教科组等方式形成校园闽南芗音传承氛围,由上至下实现全面引导。
(二)引入闽南音乐教材
随着文娱活动的大力发展,各类音乐形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对传统音乐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闽南童谣是众多民间音乐中比较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的内容,想要真正引导学生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需要立足于《课标》内容,围绕闽南童谣展开教学。考虑到音乐教材关于闽南童谣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精选其他辅助类材料完善课堂。例如,引用收录大量闽南童谣的《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时,其中《其多列》《快乐的罗梭》《勇敢的鄂伦春》《苗家乐》《乃呦乃》分别代表着哈尼族、彝族、鄂伦春族、苗族、土家族的歌曲,均展现着丰富的民族特色。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民族特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步播放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视频,配合歌曲赏析,展现我国民族大一统、和谐美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出我国儿童文学领域的瑰宝——闽南童谣,通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材内容的延伸
闽南童谣作为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音调诙谐、童趣充足的优势,将其融入音乐课堂,能够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具有重大意义。以《我爱祖国,我爱家乡》为例,教师结合单元内容巧妙融入闽南童谣以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与课堂单元教学的结合。
第一步,介紹闽南童谣的背景和特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向学生简要介绍闽南童谣的起源、地域特色和主题内容,让学生对闽南童谣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欣赏和分析闽南童谣。挑选一些与祖国、家乡相关的闽南童谣,如《故乡的原风景》,播放专业演唱版本的录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旋律特色。
第三步,欣赏、感受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富有哲理;既有生活气息,又渗透知识的闽南童谣。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其独特之处。
第四步,学唱闽南童谣。挑选一首较简单的闽南童谣,逐句教学生唱吟歌词,注重发音准确、节奏感和语言表达。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录音带,辅助学生熟悉并且掌握歌曲的旋律。
第五步,表演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合奏表演,展示学习闽南童谣的成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歌曲意境,设计简单的舞台动作、小合唱编排。鼓励学生在闽南童谣的基础上展开创作,例如,编写新歌词、增加伴奏乐器、设计舞蹈动作。
第六步,开展闽南童谣艺术进课堂活动、兴趣小组,通过说、唱、演的形式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去了解闽南童谣的发展历史,了解其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向学生介绍传统童谣的说唱表演风格及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历史的思想意识。
(四)创设环境,利用乐器了解闽南童谣
对闽南童谣歌唱方面的教学,廖乃雄先生在《论音乐教育》中提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还应配合母语教育,根据民族地方特色提升音乐教学的功能,这种音乐素材具有不可代替性。在进行闽南童谣教学时,除了关注记忆效果外,更应当挖掘音乐性和动作性,充分展现艺术价值,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时,应当强调感知理解与体验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感。
在实际学习中,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环境的方式直接融合音乐、动作,使小学生直观感受闽南童谣文化,在活动中感受文化氛围,形成学习兴趣。具体做法如下:①牵手当地老艺人,结合校本课程延展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听、说、读、唱、演等体验活动,将童谣创编成舞蹈、童谣短剧等内容,通过欣赏,初步了解闽南童谣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了解乐器的历史、分类、演奏技巧。②通过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效融入闽南童谣,向学生展示和介绍闽南童谣常用的乐器,如三弦、梆笛、板胡、手鼓。准备乐器样品或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乐器的形状、结构以及音色。③播放专业乐器演奏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闽南童谣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乐器演奏方式、技巧以及演奏者的表情和动作,加深其对地方特色乐器的了解。④利用打击乐器,教授与闽南童谣曲调和节奏相匹配的简单演奏技巧,激发学生对地方特色音乐的兴趣。
(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程引导
闽南童谣源于生活,彰显着生活中的艺术性,尤其在不同节日中,闽南童谣蕴含着对不同节日、文化习俗的理解。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节日来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击鼓传花》活动中,基于先前对“鼓”这一打击乐器的学习,以及对不同类型鼓的了解,并用多媒体播放高校赛龙舟比赛现场视频,利用其中激烈的鼓声和岸上呐喊助威的人群引出闽南童谣《扒龙舟》这一内容。在这首闽南童谣中,详细描绘了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极富节奏感和律动感,歌曲简短精练。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在端午节前后组织击鼓传花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感受风土人情,沉浸在龙舟的热闹场面中。
游戏活动设计:由8人一组在台上呈竖排站好组成模拟龙舟的小队,左右两端抓紧同一根木棍,并选择一名击鼓者,要求台上八人根据击鼓的节奏齐步走,此时木棍发挥着协调并限制每个人手臂动作的作用,只有八个人完全根据击鼓节奏摆动才能保证正常行走。而击鼓者则要根据《扒龙舟》的童谣节奏进行击鼓,由于台上8人和台下击鼓者事先并未经过协商,可能会出现节奏不稳、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此时需要击鼓者与模拟龙舟小队协商完成活动。通过这一游戏,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闽南童谣的音乐元素,加强对声势律动的感知,同时营造热闹且具有趣味性的场景,相信在日后的节日中,这一课堂会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活动中能够将实际生活与课程相结合,并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欲,同时培养合作能力。
(六)加强方言及音韵解读
闽南童谣源于人们的生活,具有“草根”特点,其语言形式通俗易懂、风趣诙谐,倾向于口语化,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真正做到了解作品、感悟作品。闽南童谣歌词普遍来自生活俗谚语俚语,经过重新编排整合后文句通俗、浅显易懂,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可谓是生活百态的集成写照。在对其语调、旋律概括时可表达为“字领腔走,腔随字行,依字行腔,以腔传情”,旋律与字相吻合,充分展现唱词的音乐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课标》则强调音乐教学活动要渗透思想内涵,深度感悟民族文化。而面对理解难度较大的闽南童谣,小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其旋律节奏,即便能够出口成章,对其内涵也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属于无效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情整合优质资源,还要转变教学理念,除了童谣韵律、节奏的教学外,还可以引入闽南方言,实现对闽南童谣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可开设以《芗音情》为主题的课程,以《中秋博月饼》这一闽南童谣为例,教师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大家知不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又有什么传统习俗?”如此一来能够将话题转移到歌谣习俗方面,再进行闽南方言引导,可用闽南话唱歌谣《中秋博月饼》:“正月初一人客多,逐个拜年真热闹。正月十五上元节,食了丸仔看花灯。清明前后去扫墓,家家户户上山路。五月初五端午节,煎饼补天赛龙舟。八月十五中秋节,博饼赏月真欢喜。年兜贴联好过年,围炉守岁跳火蜷。”用闽南语说完童谣后,询问学生都听到了哪些节日和习俗。
除方言外,音韵的解读也十分重要,闽南童谣在演唱时会根据情感表达来控制音韵,形成韵律。教师在进行闽南童谣指导时可以详细分析音乐特色,并做到因势利导,选择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童谣音韵。闽南童谣演唱过程中展現了浓郁的地域风采,为保证音韵原汁原味,需要教师做到清晰地示范,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并表达出来。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中《大雨和小雨》这一内容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熟悉乐曲律动,并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和歌唱力度。在学习时可引入闽南童谣《西北雨直直落》,这一作品的韵律相对典型,包含多种律动形式,十分丰富,利用弹舌口技来表现不同类型的雨。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且弹舌相对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程度的拍手、跺脚、拍桌子等方式模拟一些下细雨、阵雨、大雨的场景,既能展现音韵变化,又能调动课堂氛围。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可以在演唱的同时在PPT中依次放入雨滴、鱼、白鹭以及其他场景中的事物。这种身体动作能够让学生深度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同时,利用字句填音的方式填写童谣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感受童谣的独特韵脚,即雨(hoo)、落(loo)、某(boo)、鼓(goo)等。紧接着采用由教师演唱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的方式领悟童谣整体的押韵感,体会芗音之美。通过直接引入方言语调的形式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实现闽南童谣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
(七)渗透人文价值感悟非遗文化
小学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始终保持愉快的身心应对课业压力,学会利用音乐来抒发情感,同时在音乐中寻找灵魂共鸣。闽南童谣在创作过程中,大部分辞藻和节奏都符合儿童心理学,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调动其内心深处的情绪,对其身心发展大有裨益。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宜兰童谣(片段)》这一学习内容为例,《宜兰童谣》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大部分作曲家、作者对这一闽南童谣的评价都是“十分欢快、活泼、有律动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目标为听赏管弦乐曲,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感悟《宜兰童谣》风格,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由于该童谣中不同管弦乐所模拟的物品较多,且内涵相对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在课堂实践中可以单独截取每个乐器的演奏部分,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乐曲的整个进度流程猜测不同乐器演奏部分所代表的含义,使其深度思考。思考和讨论环节结束后方可公布正确信息:大提琴演奏流畅且快速,模拟的是旧式的火车车轮;四只圆号相距半音,模拟的是长鸣的汽笛;双簧管十分轻快,模拟着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场景;短笛、单簧管、竖琴则作为背景音乐,表现着孩子们悠然自得的情绪。
(八)实践活动渗透实现经典传承
“减负增效”理念强调减轻学生的课堂压力,在同等的学习时间内提高学习内容质量,并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使其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更多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务必抓住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音乐课程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部分应当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在渗透闽南童谣教学时应满足这一需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例如,以班为单位或以班内小组为单位举办“闽南风·芗音情”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入选比赛曲目,尽可能与教材相关,降低难度提高参与率,如《月亮月光光》《十二生肖歌》《炒香米》《天黑黑》《水蛙仔子》等,为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可鼓励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表演形式,如独奏、合唱、情景表演等,或增加朗诵、乐器伴奏等均可,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性,为日后教学活动奠基。在实践过程中,可根据童谣内容选择表演形式。以《水蛙仔子》为例,童谣中的“嘴阔阔”“自然会唱歌”“出世肚大大”等,其押韵韵脚在“a”上,可在每次韵脚处采用统一的动作,如起跳、跺脚、拍手等。除了学生表演外,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建“闽南风”团队,通过乐器伴唱的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闽南音乐文化。
(九)竞赛模式与反思
竞赛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良好关系,竞赛结果也会给予其一定的成就感,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音乐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养成健全人格,为其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闽南童谣融入小学第一学段音乐教学时,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对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深度感受合作的快乐,同时学会人际磨合,胜利的小组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并在音乐这条道路上不断进步,而失败的小组则会吸取教训,进行反思时复盘竞赛经历,这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成长。在胜利与失败的交替中,学生的人格会更加坚韧。
此类游戏在应用时尽可能选择表演类音乐或编创类音乐,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我的音乐网页》中《木偶进行曲》为例,对《木偶进行曲》展开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①了解作品结构及旋律;②配合音乐特点,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木偶和小老鼠的形象;③通过诙谐的乐曲风格,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和表现力。经过前期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辨别不同旋律的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准备不同旋律的音乐和木偶、老鼠等教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表演进行适度加工,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给出客观评价。针对音乐游戏课题的选择,尽可能贴合现有教材中的元素,从而避免教学空档,构建联系,让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地代入。如《木偶进行曲》中“小老鼠”的角色,可以与闽南童谣《老鼠仔》这一内容联系起来,其文字浅显易懂,语言诙谐,让学生分组并用木偶表演闽南童谣,从而激发其对闽南语语调、语义以及其音乐地位等内容的学习兴趣。具体如下:
(1)先让学生根据文字听读2遍童谣《老鼠在钻壁空》,感受闽南语调;
(2)准备玩偶老鼠若干个、响板若干副、小鼓四个;
(3)配合曲目和文字,启发幼儿理解童谣含义,例如其中的“人人”“眠”“呣睏”等;
(4)通过情景表演竞赛的方式,组内选择一名学生根据童谣节奏打响板做指挥,让其他学生根据童谣节奏模拟“骚骚动”“钻孔壁”等动作,真正感受闽南风,芗音情。
六、 结论
不变的芗音会让小学生永远铭记其美好的童年,浓浓的乡情也会伴随他们在传承经典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综上所述,闽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从思想启蒙阶段抓起,逐步实现常态化,并做到与时俱进,尤其针对音乐教材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充分挖掘教材与闽南童谣之间的关联并进行融合,实现全面化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避免过于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包括且不仅限于多媒体技术应用、问题式引导、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等,同时渗透人文价值与素质教育理念,落实《课标》中的目标,营造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做到寓教于乐,重拾芗音美好,维护民族文化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王小红.童谣进音乐课堂的探索——以闽南童谣融入课堂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7):40-41.
[2]杨楚闻.浅谈音乐教育中闽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J].教师,2020(13):101-102.
[3]曾梅榕.浅谈闽南童谣与音乐活动的整合教育[J].讀写算,2020(6):30.
[4]刘燕芬.闽南童谣音乐教学游戏化[J].家长,2020(6):85-86.
[5]王东红.开创音乐学习新局面——闽南童谣融入音乐课堂的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20(6):212-213.
[6]林琳.浅谈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中段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5):7.
[7]彭燕燕.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活动研究——基于闽南童谣创作视角[J].中国文艺家,2020(1):250,252.
课题项目:文章为2021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闽南风·芗音情——闽南童谣与音乐课堂有效整合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课题)编号:ZJKTY21170。
作者简介:许晓洁(1975~),女,汉族,广东朝阳人,福建省漳州市名流学校,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