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通市通州区金桥幼儿园 易孛露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观”也为幼儿生活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一些教师将生活化课程完全等同于“生活”本身,导致幼儿生活化教育浅尝辄止。如何“盘活”生活化课程?一方面,要基于幼儿生活,强调师幼共同经历的真实生活;另一方面,更要高于生活,从师幼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课程的预设与生成,让课程回归真实生活,着眼幼儿全面发展。
在生活化课程建设中,教师要联系幼儿生活,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并融入课程。
比如,新学期,幼儿走进幼儿园发现园所的外墙粉饰一新,布置了崭新的滑滑梯,增加了小菜园,沙池不仅用绿篱划分了干、湿区,还增添了两只鹅……很多幼儿对幼儿园的变化感到好奇又疑惑,希望能体验、探究幼儿园的新变化。为此,我们设计了“探秘幼儿园”课程,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去发现和探究园所新貌。有小组以“认识花草”为主题,了解、记录园所种植的花草,有小组以“玩具”为主题,梳理新购置的游乐设施。这些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的话题,增添了生活化课程的学习趣味。
生活化课程要突出主题式教学,由单一活动向多种教育形式整合。在创新课程形式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追求某一领域的核心知识点或经验,而要顺应幼儿成长需要,尊重幼儿教育发展规律,融目标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在生活、集体、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等方面展现多彩的主题内容,探寻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化课程。
比如,中班幼儿升入大班后,有一位美术教师去了其他城市发展,幼儿却时常念叨:“美术老师什么时候还会再来啊?”“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美术老师?”“我想跟美术老师说说话。”……为了满足幼儿对美术教师的思念之情,我们与美术教师约定开展“云对话”视频活动。在“云对话”之前,班级教师与幼儿围绕“与美术老师说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幼儿自行分成三组,“我们的变化”小组主要向美术教师介绍幼儿成长的快乐和幼儿园的新变化,“我们的文化”小组主要向美术教师介绍本地的民俗文化、人文景点、出游情况等,“美术教师生活现状”小组主要询问美术教师的生活、工作、家庭情况。如此一来,“与美术老师云对话”活动满足了幼儿珍爱友谊、感念师恩、学会与他人分享的愿望,丰富了幼儿的人生经验。
在生活化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确立要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要整合多方力量,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互补互融,拓宽幼儿认知视野,激活幼儿生活思维。
比如,大班幼儿在开展“小餐厅”游戏时发现食材不足,纷纷到园所里寻找食材。当幼儿看到枇杷树上的枇杷后,便找来之前制作的打枣器,但在打枇杷时发现枇杷很脆,掉在地上会摔坏。如何制作摘枇杷器呢?幼儿纷纷查找资料,询问家长,请教有摘果经验的保安叔叔,最终设计了不同的摘果器。有的将弯曲的钩子捆在长木棍上,有的将塑料袋捆在晾衣架上,有的将小雨伞绑在长木棍上,防止枇杷掉在地上摔坏了。第一次实践后,幼儿围绕如何改进工具展开讨论,对各组的摘枇杷器提出了改进方案。有幼儿认为,塑料袋容易破,换上厚一点的塑料袋会好一些;有幼儿认为,雨伞与木棍捆绑不牢固,请教爸爸后知道用铁丝加固会更好。各组通过实践发现,带钩子的小组摘的枇杷最多。幼儿通过集中讨论,对各组的摘枇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样,家庭也是生活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场域。针对前期开展的采摘枇杷活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查阅资料,了解并收集枇杷催熟的方法,在一系列的猜想、探究、验证等过程中,增强了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程故事是多彩的,在生活化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故事墙、自制书、音视频等方式,与幼儿讨论、回忆在活动中真实发生的有趣的事,共同回溯反思,整合经验,并迁移到下一次生活化课程活动中。这种共叙方式能够增进师幼情感,便于幼儿获得真实的课程体验。比如,在“探秘幼儿园”活动中,面对新增添的游乐设施、绿植等,很多幼儿不知道该怎么观察、记录所看到的新景象。教师便将幼儿所有的问题都罗列出来,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讨论,哪些景象更有趣,哪些内容更新奇。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记录,丰盈幼儿对园所的热爱之情。同时,园所要重视生活化课程教研工作,利用教师分组交流等方式,对生活化课程实施经验及问题进行探讨,对典型活动案例进行创新和完善,尝试开展系列化活动,对生活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进行细化,提高生活化课程质量。
总之,生活化课程为幼儿架设起课程与实践的“桥梁”,让幼儿从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盘活”生活化课程,幼儿园还要从长期规划着手,整合师资,详尽布置,强调活动的安全、有序、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