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名市第二中学 李丽云
基于课程素养导向的课时教学设计,以“学生在哪里”“学生到哪里”“学生怎么到”“学生到了吗”这四个方面作为问题导向,从教学目标、议题式教学、评价任务这三个方面探索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学设计的研究思路。首先,“学生在哪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社会环境和不同学段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制订具体、合适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解决“学生到哪里”的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其次,“学生怎么到”通过构建议题式教学来实施。最后,“学生到了吗?”通过将教学目标转为评价任务,分析学生掌握的程度,不断完善课时教学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学生在哪里”是教学的依据,为确保课程实施效果,教师首先要摸清学情,侧重于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价值观或思维方式方面;在自主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这三个方面。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作用。
对“夯实法治基础”为例,从知识层面来看,主要来自七、八年级的法治教育以及生活中的个人经验,这为法治搭建了学习的“脚手架”,但学生对其缺乏系统的认识。从价值观层面看,学生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缺乏理论基础,认同感不强。基于学情分析和和单元视域下的核心素养,我设计其中一个教学目标: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从而使学生认识法治的价值,树立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法治建设,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这明确了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概念一般来自学科里的关键性概念、观点或方法,因为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我们可根据现有的教材内容提炼出核心概念,如“夯实法治基础”为例,可以提炼出“法治”这一核心概念,从属于贯穿于七年级至九年级教学的“法治观念”这一大概念。我将围绕“法治”这一核心概念分解为“法治的价值”“法治中国”等具体概念。现在我们以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串联起整个单元,搭建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为议题式教学搭建了“脚手架”。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和框题的内容提炼出这一课的核心议题,即总议题。再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顺序或文本脉络、框题知识之间的横向结构,将议题具体化,分解成这一课的子议题并内嵌于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认知领域中具有争议性问题,可以作为议题的内容,但缺乏具体情境,那就是问题,而不是议题了。因此,基于生活创设具体情境作为议题式教学的载体,从而将议题具象化,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话可议。
在“夯实法治基础”这一课中,以“为什么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为主议题,分别设置三个子议题。其中,在议题(1)“结合历史和生活,探讨党和人民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的学习中,我结合社会热点“唐山烧烤打人事件”作为活动情境,设计有争议的问题“国家是否能够因为公众的愤怒而将对他们的刑事追究责任进行加码,突破法律本身的规定呢?”“有了良好的法律等于法治了?”再加上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议题情境更为丰富、议学活动更为生动,让学生有话可说,活化了大概念和核心概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德行成长。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评价任务,明确描述“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它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可评价的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评价任务里,应加入丰富的师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度,增强认同感,从而获得持久性的知识理解,无形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以“夯实法治基础”为例,教师设计其中一个评价任务:观看微视频,能从多个角度看待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据此自主引申出法治的内涵、法治的价值、法治的要求,阐明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为了将评价任务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采取评价量表的方式,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表查漏补缺,培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