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生科学学习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2023-12-09 18:22:46浙江省杭州长河中学任爱娟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双减科学

浙江省杭州长河中学 任爱娟

“双减”政策已于2021年7月末落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分析“双减”的实际需求,执行精准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改变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科学学习能力的意义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践和调研为主的基础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调研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初中科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若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初中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加强学生的思考、探索欲望,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方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此时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之下,教师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做出改革,构建更符合“双减”政策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效果更佳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创建有趣的科学实验、优化科学作业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将其与“双减”政策紧紧结合,进一步减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课后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以兴趣为驱动,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促使学生形成更为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的不足

(一)教学设计不严谨

“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各一线教师已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减轻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课后的学习压力,在教学方案设计及课后作业设计上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大部分教师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科学教学整体的教育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全新的教学方案并没有在“双减”背景下取得应有的成绩,学生的学习能力依然得不到提升。另外,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积极扭转教育观念,完成更高质量的科学教学设计,这也导致“双减”政策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落实效果不佳。

(二)学生兴趣不高

初中科学学科的理论性较强,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受天赋或兴趣影响,很难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学生只有对这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后,才会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方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在研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三)实验教学不足

科学学科除了有严谨的理论知识外,还有很多的科学实验课程。而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并没有重视实验教学,导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活动内容明显不足。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若没有实验加以辅助,会让学生感觉科学学习十分困难,难以理解科学知识,也会从侧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开展的小组合作活动过于形式化,仅仅完成了简单的小组讨论,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作用,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四)学习氛围不佳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从主观上产生学习意愿,并探索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必须营造更加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出较为稳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全身心投入科学学习,这样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适合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静下心来,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科学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改变教学思路,激发科学热情

过去,有许多初中科学教师并不关注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学生只是单纯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并未对科学探索产生自主意识。教师若只是机械化地讲解科学课本中的知识,不仅不符合“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教育理念,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学生无法对科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自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学习能力也无法提高。为此,教师必须找到符合“双减”需求的新型教学手法,优化原有教学理念,合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趣味性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面对科学知识时,产生求知欲望、探索欲望,如此,既能凸显出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故而,教师要尽可能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体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应优化课前导入环节,通过有趣的导入故事、导入问题或导入实验,吸引学生关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期待感。

以“生物的重要种群”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为学生播放常见的生物种群纪录片。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基础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较多的族群类生物,但学生可能并未详细观察过。教师使用纪录片、视频等形式导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种群相关的内容。不同动物种群、植物种群的特征不同,教师可以分别从中挑出两例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种群及植物种群,对此展开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对该种群的生长环境做出介绍,并询问学生对此类气候特征的地区是否有所了解,是否去过有此类气候特征的地区旅游,或者在生活中是否看过此类生物种群。通过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从中学习科学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极有帮助。此举还能通过有趣的媒体情境,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善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思考意愿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式的线索引导,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跟随问题方向,做出有效思考及个人判断。所以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更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联想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内容及结果做出引导式调整,让学生的思考更接近科学真相。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推动学生树立探索、思考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压强的概念入手,先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或者以大气压强为原理制作的生活用品。当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存在要如何证明,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呢?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勇敢发言,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实验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给出的回答及方案设想,教师应给予鼓励。无论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提出表扬。在学生的想法表述完毕后,再做出指正,或帮助学生修改实验方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应与学生认知水平接轨,能让学生产生思考欲望,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

(三)丰富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实验

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就必须从科学实验活动入手。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动手感受科学、了解科学,真正意识到科学的奇妙。通过实验教学,能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原理,掌握科学的实际应用方式,有效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实验技巧,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蘑菇的繁殖方式”中涉及的真菌孢子,创建一个简单的课堂小实验。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新鲜的香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制作香菇孢子印。由于真菌孢子印的获取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蘑菇自由静置在纸面上,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新鲜香菇孢子洒落的痕迹形状,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为期一至三天的观察,书写观察日记。通过简单的小实验,便能让学生了解真菌孢子及真菌的繁殖方式。同时有趣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期待,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简单有趣的小实验中学到知识。利用实验,能有效推动科学教学进程,还能避免学生对冗杂、繁复的科学理论知识感到反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创设生活课堂,引发生活观察

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善于导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生活化科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科学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化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能降低学生理解各类知识点的难度,还能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科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由教师为学生讲述各类科学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未免过于死板、空洞,学生也很难了解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若教师能将生活知识与科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完成科学教学,便可以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体会科学为生活带来的改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大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内化效果,也体现出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价值。

以“地球的绕日运动”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一年四季之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说说为什么?”随后,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上,一年四季为何会如此分明呢?季节交替是哪些因素引起的?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的事,又有怎样的科学道理呢?”用简单的提问,将生活与科学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便会更愿意思考、更热衷于思考。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制作地球绕日运动的演示模型。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学习能力均有所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昼夜时长规律,进一步探索地球绕日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将生活常见事物与科学学习联系起来,便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及科学思维敏感度。

(五)优化作业设计,组织项目实践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教师应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压力及负担,缩减课后作业量。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优化科学作业的设计方案。从前,许多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往往以习题为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习题,反复将科学知识记在脑子里,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这样的作业设计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知识原理,也缺失了知识迁移、知识应用的环节。“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作业设计思路,以实践类作业为主,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科学实践活动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熟练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方式,构建完整的知识内化及知识迁移过程,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更有趣的作业中,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主、自愿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师完成“组成地壳的岩石”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后,可以以“调查当地主要岩石类型”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课后作业,开展项目调研。要求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和几名学生共同组成一个调研小组,去当地较有特色的裸露地表地区,调查主要的岩石类型。学生先决定调查地点,再设计调查计划,要求学生在现场调查时拍下一些照片作为调研依据,认真查阅资料,对当地岩石类型做出判断,并记录做出判断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调研报告。另外,教师应重点强调调研报告的格式及内容,对调研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明确规定。

四、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抓住教育的主要目标,制定全新的教育学方法,为学生构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切实强化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科学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双减科学
蜗牛看牙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4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17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