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东炜
青少年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面向青少年开展实践教育和校外素质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地,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发布“双减”政策,文旅部等多部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建设高质量素质教育体系、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持续提升教育辐射范围、提供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全面推进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和下一阶段青少年宫工作管理及发展方向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继续蓬勃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是直接关乎青少年宫能否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以及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可以说是青少年宫日常工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宫的教育实效和长远发展。拥有一支人员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人才队伍,对于青少年宫的教学质量、文化效应和服务水平都有重要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智力因素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之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基层青少年宫作为校外的教育辅助体系,承担着学生兴趣爱好教育以及特长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一直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1]。只有科学地对其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打造完备的人才师资队伍,才能确保青少年教育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因此,加强基层青少年宫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充分发挥青少年宫在我国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基层青少年宫而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合理配置,通过对这一资源的整合,来发挥每位工作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身优势,也是促使单位内外部人员结构优化的基础。以翔安区青少年宫为例,各青少年培训班师资力量主要以外聘教师为主,在编专业教师较少,整体师资结构不够合理,青少年宫自身没有一支专业结构配置合理的师资队伍,发展青少年宫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很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一方面,外聘教师组成的队伍具有师资力量强大、专业性强的优势,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单位编制有限、人手不足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受薪酬、课时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外聘教师稳定性较差,更换较为频繁,不利于开展持续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需要对师资人才结构进行整合,培养优质在编教师,稳定优秀外聘教师,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师资队伍。
不管在任何领域、任何组织,人都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基层青少年宫也一样。基层青少年宫教师人才引进,首先,应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积极建立人才数据库,摸清家底,切实结合单位用人需求进行人才的招募和选拔;其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要精准结合专业需求,缩小岗位报考专业范围,提高引进人才的岗位适配率[3]。
基层青少年宫如何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关键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首先,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人才数据库,在对人才队伍基本信息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其次,结合单位本身工作性质、发展方向、员工职业需求等信息,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每年结合单位工作职责、人员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升,分阶段制定专业培训计划,并如期完成培训目标。第三,多样化培训与开发方式,结合单位自身专业领域,采取专家讲座、线上学习、主题研讨、专项培训等方式对人才的潜力进行开发。
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有效调动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其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自身潜能[3]。首先,薪酬的公平性,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基层青少年宫在编教师往往薪酬制度比较固定,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工龄和职称职务,学历和专业引起的工资差距并不是很大,导致部分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容易产生不公平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外聘教师受课时不稳定影响,收入上波动幅度大,容易产生不满心理。为此,单位应突破固有观念,多渠道保障外聘教师人才应有的合理收入。其次,职称晋升方面,应完善职称评审体系,畅通高层次人才的职称晋升渠道,切实提高其实际收入。对于优秀的人才,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塑造典型,增强优秀人才的成就感,努力营造一种鼓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激发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
现阶段,在大多区县级的青少年宫,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情况与校外教育覆盖范围的现状尚不理想,普遍面临着不少困境:
在“小政府大社会”和机构编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基层事业单位编制极其有限。区县级青少年宫的在编人数普遍不多,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更少,在应付日常繁杂的工作之余,无法抽出人手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培训。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少儿素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单纯靠在编专业师资,完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编专业师资不足和旺盛的校外素质教育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编专业师资在日常培训教学方面,经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单位领导职数有限,晋升渠道不畅,受客观因素影响缺乏有效的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这导致在编专业师资对开展日常培训学习的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是经济待遇方面的激励水平不足,比如青少年宫、教育系统等体制内的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任课、授课的时候,不能领取课时费或劳务报酬,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活跃性和积极性。而青少年宫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本身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没有合理的职务职级或经济待遇等激励的情境下,不足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安心参加和开展校外培训工作。
在体制内艺术专业人员授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现阶段青少年宫的师资队伍力量,只能以大量的外聘教师为主。但根据外聘教师领取课时费相关规定,以各地区当地经济收入水平为依据,外聘教师的授课收入大约为每90 分钟学时领取150-300 元课时费或劳务报酬。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宫的培训以大班制、普惠性、启蒙性为主,所以培训项目的授课对象人数在15-25 人左右。如果该外聘教师在外面培训机构上课,往往是以小班制乃至1 对1 教学,收入有时候是和培训机构按学生学费比例分成收取,相较于青少年宫,外聘教师在外面教学授课人数少、课时费高。在此对比和差距下,导致青少年宫无法聘请到优秀的专业外聘老师。
同时,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安排日常教学培训方面往往与学校等教育部门错开。比如,青少年宫一般每年举办3 期,分别为春季、暑期、秋季,春季和秋季是利用周末两天上课,暑期则是利用周一到周五上课。在这种培训时间安排下,青少年宫无法为外聘教师安排充足、大量的教学课程,而外聘教师也就无法通过在青少年宫任教获取足够的、稳定的课时费收入。没有维持稳定收入作为基础,青少年宫对优秀的外聘教师也就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就无法保证教师队伍长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了素质教育质量。
以上两点因素,导致一些知名、优秀的教师,更愿意到外面培训机构工作。
在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总量少、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受经济发展不平稳的影响,内地和沿海地区、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之间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和软硬件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基层青少年宫一般建在主城区,其服务和辐射范围仅限于周边方圆几公里的居民,乡镇、街道之间青少年活动阵地则是分布不均衡,场地规模和功能覆盖面不足,这为商业化校外培训市场的发展和兴起提供了空间机会。各类大小规模不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民办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肆意扩张。而大多区域的居民,缺乏远距离接送小孩前往青少年宫参加培训的时间精力,就只能就近选择商业培训机构。作为校外教育主阵地的青少年宫在大多区域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能力,这也由此导致少年儿童失去参加普惠性公共文化素质教育的机会。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问题,为有效破解基层青少年宫优质人才吸引力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范围覆盖面不足的困境,青少年宫可以采取“走出去,同发展”的思路,通过和辖区众多中小学校合作共建的模式,推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交融渗透,充分发挥校外素质教育主阵地功能作用,不断扩大教育辐射范围,同时又让外聘教师有可观的、稳定的收入,打造一支稳定、优秀的校外艺术师资队伍,由此促进素质教育覆盖面,有效提升辖区少儿综合素质。
1.打造一宫多校模式
青少年宫在面临自身培训场所紧缺、辐射周边范围有限的现实困难下,在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有效满足全区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艺术培训需求,以主动担当校外艺术教育责任为出发点,积极对接辖区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以“宫校共建”为合作方式,以“公益普惠”理念为指引,积极构建“一宫多校”的青少年成长服务体系。
具体合作内容为,青少年宫与学校沟通联系,根据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和团队品牌建设需求为主,由青少年宫发挥师资优势,聘请和选派优秀的教师前往学校授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拓展和提高课后服务素质教学质量。学校则通过提供教学场地和广泛的组织动员,让学生可以在课后延时时段免费参加艺术培训。
2.探索多方合作模式
积极探索尝试与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合作模式,比如与教育促进会、基金会等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纳入社会热心人士的无偿捐赠,组织艺术教师进校园实行点对点扶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自由、灵活、专业的优势,形成与青少年宫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互助共赢的管理运营模式。
3.深化特色品牌模式
根据各学校优势特点,由青少年宫统一对校内课外服务量身定做特色课程、统一选派师资、统一实施管理、统一实施考核,共同创建校内课外服务特色,让最优惠、最优质公办校外教育辐射学生的同时,形成学校特色品牌。
1.提升教师收入
青少年宫通过联合学校开展“宫校共建”,可以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聘请和安排外聘教师前往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周末则在青少年宫授课,由此有效提高外聘教师的薪资水平。有了稳定的收入,外聘教师就能安心参与教学培训计划,青少年宫也可由此打造一支稳定有序高水平的校外艺术人才队伍。
2.实现双赢互补
大多偏远、农村校区缺乏专业的艺术人才,开展“宫校共建”后,有了稳定的外来艺术教师免费授课,一是能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在校学生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时段接受各种艺术教育,有效提升综合素养;二是学校可以借此打造固定的特色艺术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三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就近参加公益性、普惠性的艺术学习,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破解青少年宫点位少的问题,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3.强化人才培育
优秀的教师在青少年宫带领授课艺术团队伍,也同时在学校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好的艺术苗子,可以第一时间吸纳到艺术团,由此有效扩大人才吸收范围,不断打造和提升特色品牌团队水平,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赛事,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艺术展示舞台,切实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教育的新要求背景下,“宫校共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校外艺术教育合作模式,它在推动青少年宫持续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让青少年能够不出校园和社区即可参加形式多样的艺术培训和假期活动,并摆脱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艺术教育辐射范围,为探寻青少年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方向,让青少年宫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