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林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廖杰斌 广东揭阳第一中学】
【闻春晶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董丽琴 泉州惠南中学】
【原创试题1】河西走廊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连接西北边疆的大通道,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下列不属于河西走廊地区工业发展优势条件的是
( )
A.资源丰富 B.资金雄厚
C.交通便利 D.地价低廉
2.该地区若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该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
A.增加就业 B.城镇化得到大发展
C.改善环境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下列不符合河西走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
A.大规模发展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B.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C.转变经济结构,培育特色、生态产业
D.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活用国家政策
【答案】1.B 2.A 3.A
【解题思路】第1题,河西走廊一带有色金属资源和能源资源较丰富;河西走廊有陇海—兰新线经过,交通较便利;人口稀少,地价低廉;地处我国内陆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缺乏。故B选项符合题意。
第2题,该地区若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对该地区有利的影响是增加就业;产业转移对河西走廊城镇化影响较小;接受产业转移,可促进工业发展,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缺乏,产业转移会增加用水。故A选项正确。
第3题,河西走廊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有: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经济结构,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活用国家政策。大规模发展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会加剧环境的恶化,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等。故A选项符合题意。
【周国林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2】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且有海洋生物存在。据此完成4~6题。
图2
4.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湖水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
( )
A.大气降水 B.地表径流
C.冰雪融水 D.地下径流
5.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
A.湖盆在下陷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区降水量加大 D.入湖泥沙增多
6.贝加尔湖是淡水湖泊,但有海洋生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
A.湖水深度大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高 D.板块运动
【答案】4.B 5.A 6.D
【命题意图】本题组主要考查水循环、水体运动、地壳运动和海洋生物资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湖水的补给和变化;能够运用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分析湖泊与湖床的演变以及与湖泊储水变化的关系。本题组结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常识,全面考查了“地球上的水”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解题思路】第4题,贝加尔湖流域内受来自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流域内降水较多,集水后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流域内支流密布,所以地表径流是湖水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其他补给方式也是湖泊的补给方式之一,但相比之下,补给湖泊的水量较少,并不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补给方式。B选项正确。
第5题,贝加尔湖属于断层发育构造,湖盆断裂下陷,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其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一致。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而形成巨厚的沉积物,属于流水长期沉积和支流携带泥沙进入湖泊,从而使河床堆积物增厚而形成的。目前该湖盆继续在下陷,河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A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B,C选项错误;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的增加,D选项错误。
第6题,贝加尔湖由于经历了板块运动,且离海洋较近,地势较低,周围的河流就汇入到湖泊里面,此时也有一些海洋生物进入了贝加尔湖,随着时间的流逝,贝加尔湖中的含盐量慢慢下降,海洋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整体环境,从而进行了演变,最后在贝加尔湖中繁衍和生存,所以有了海洋生物资源,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也造成了湖水的更新速度缓慢,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从而加快了湖水的更新速度,而这些因素对贝加尔湖是否具有海洋生物影响较小,故A,B选项错误。
【廖杰斌 广东揭阳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夏塔冰川位于新疆伊犁昭苏县,图3为夏塔冰川位置及卫星影像图。夏塔冰川所在地海拔在1 941~5 401 m,年平均气温2.9 ℃,年极端最高气温33.5 ℃,最低气温-32 ℃。年均降雨量达511.8 mm,为全疆之冠。
图3
(1)简述夏塔冰川分布特点并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2)分析图示区域多冰川发育的原因。
(3)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人认为夏塔冰川消融加剧当地气温升高,也有人认为会减缓气温升高。请选择一种观点,并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答案】(1)分布特点:冰川分布分散,分布海拔较低,规模较小,大多位于南部、东部和西部山地,内部山地冰川较少;
原因:山峰海拔较低,峡谷狭窄,山体陡峻。
(2)西风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积雪消融较慢;山谷发育,易于积雪留存;多山地,海拔高,冰川消融慢。
(3)观点一:冰川融化,地表裸露,地面反射率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强,升温加快。
观点二: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土壤湿度增加,比热容增大,升温减慢。
【解题思路】(1)从冰川覆盖状况来看,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南部、东部和西部相对较多,但规模较小。冰川分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南部、东部、西部为山地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分布,但规模较小,主要因山体海拔相对较低,且山谷狭窄,山体陡峭。
(2)从水平衡原理角度出发,多冰川主要是降雪多,融化少,且地形易于积雪积累。降雪主要从降水多和气温低两个角度去思考,而融化量主要受气温影响,地势坡度小往往利于积雪累积。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影响下垫面状况,比热容增大,升温慢,但反射率减小,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因此气温的变化存在两种观点。
【闻春晶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米堆冰川(图4)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和伯舒拉岭的结合部,主峰(北西—东南走向)海拔6 800 m,是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冰川形成的固态降水来自海洋的水汽)。它是由世界级的冰瀑布汇流而成,冰瀑奇观只有在补充和消融都很“均衡”的冰川上才会出现,所以说米堆冰川是具有“断崖式冲击”特质的冰川。
图4
(1)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请根据2018年米堆冰川右侧末端位置的变化,在虚线框内用箭头标注终碛堤位置的移动方向,并说明原因。
(2)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海洋性冰川。试着根据水循环原理描述间冰期—冰期的气候旋回(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演变)不利于冰瀑景观形成的地理过程。
【答案】(1)参下图。
原因: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速度大于生长速度,冰川后退,终碛堤位置向高海拔处移动。
(2)米堆冰川是由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深入而形成;收入主要来自海洋的水汽形成的降水,支出来自冰川消融;冰期,气温降低,融化速度慢,补给量大于融化量,大量的冰雪会把悬崖埋没;间冰期,气温回升,融化速度快,补给量小于融化量,冰瀑就会中断,使冰川悬在山坡上而无法下降到山麓。
【设计意图】本题组以米堆冰川末端终碛堤位置的变化、冰瀑景观的变化为情境,考查气候与地貌、水文的密切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主干知识的能力,强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解题思路】(1)结合终碛堤的概念及“2001年与2018年米堆冰川末端位置变化航拍图”可知,2018年米堆冰川右侧末端消缩,这是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速度大于生长速度,冰川后退,所以终碛堤位置向高海拔处移动。
(2)根据米堆冰川的位置可知,米堆冰川是受西北—东南走向主峰的影响,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深入而形成,因此,米堆冰川的收入主要来自海洋的水汽形成的降水,支出来自冰川消融;冰期,气温降低,融化速度慢,补给量小于融化量,大量的冰雪会把悬崖埋没;间冰期,气温回升,融化速度快,补给量小于融化量,冰瀑就会中断,使冰川悬在山坡上而无法下降到山麓。
【董丽琴 泉州惠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