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倪丽彬
6月13日,31岁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从12米高的杭州钱塘江西兴大桥上一跃而下,救起一名轻生女子,此事引发全网关注,多方为他送来了包括奖金、房产等奖励。让人没想到的是,后续他的“拒奖”举动引发了争议。
概述外卖小哥彭清林救人一事及引发的争议,为下文展开关于此类事件是否该接受奖励的议论做好铺垫。
据报道,彭清林表示想把企业捐赠的钱都送给家乡的学校,让孩子们好好读书。他的想法非常质朴,想要的是不违背本心的快乐,顺从内心的善良。人们相信,他是一个心口一致的人。不过,反观相关评论区,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接受奖励。他的这种行为为何引起争议,人们在担心什么?
彭清林“拒奖”,顺从内心的善良;评论区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接受奖励。两种想法形成冲突,结尾句“他的这种行为为何引起争议,人们在担心什么?”的发问,引起下文更深层次的分析。
应该看到,彭清林“拒奖”行为建立在厚实的道义土壤之上。多年来,很多英雄人物也有类似举动,或拒收,或捐出。“救完人拿奖金,那救人的性质不就变了吗?”某种意义上,这种“拒奖”现象也几成英雄人物的标配。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人看不得英雄得了荣誉又拿了钱,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希望英雄能够在表现出高义之后,继续表现出视金钱如粪土的风骨。这种观念是一种道义强迫,客观上可能让一些做了好事的人,本来想收下奖金的也不敢收了,生怕救人的名誉被冲淡。
由彭清林“拒奖”联想到很多英雄人物的类似举动,肯定此类行为是建立在厚实的道义土壤上,同时也指出,有些人看不得英雄在得了荣誉之后再拿钱,其实是一种“道义强迫”。
其间实在有着需要厘清的问题。我们从不否认,不为金钱所动的肺腑之言具有令人钦佩的力量。但应该看到,接受奖励从来都不只是个体的事,接受奖励是善举的延续,因为接受了奖金,对世道人心产生了激励作用,一起道义事件才算完成。换言之,好人接受奖励,是关乎社会风气养成的大事,因而当引起高度重视。
这一段从社会风气养成的角度,剖析英雄接受奖励的深层意义,它是善举的延续,可以激励世道人心。见解深刻,令人信服。
关于此间的道理,孔子的理解和宣讲非常透彻。《吕氏春秋》中讲过两件事,一是“子贡拒金”,子贡赎回不少鲁人,却拒绝了国家奖励;二是“子路受牛”,子路曾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了他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下了。两个弟子,两种表现。以世俗的角度看,似乎拒金者要高于受牛者,但在孔子眼里,刚好相反。孔子赞赏子路说,这样一来,人们定会更加勇于救落水者,却批评了子贡,领取奖励不会损害品行,但不领取,就没有人再去赎回同胞了。
简单的几句话,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奖励善举,对于成风化人很重要,不收反而可能不利于风气形成。核心意义在于,以此唤起世人崇敬英雄、践行善举的自觉和动力。
引用有关孔子赞赏子路受牛的史料,阐述奖励善举对于成风化人的积极作用。
有趣的是,劝收奖励之事,并非孤例。2020年11月,在山东聊城,当过15年护士的卢静,在餐馆对邻座被食物卡喉的高中生紧急施救,助其脱险,荣获奖状和5000元奖金,全网劝卢静收下奖金:是你应得的,女侠好样的!
这样的情景,足以说明社会心理层面已经对“拒奖”现象产生了更为理性和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进步。此时此刻,人们对于彭清林的劝说,反映出敬仰英雄、呵护道义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善意的终极意义:共享和激励。
就此而言,接受应得的奖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善有善报”的结局。这是公众所乐见的。
再举近年护士卢静紧急施救,全网劝她收下奖金一例,结合人们对彭清林的劝说,说明社会心理层面已经达成敬仰英雄、呵护道义的共识。
评点
这是一篇极具思想性的文章,作者不仅列举了针对热点事件外卖小哥彭清林救人后拒收奖金一事引发的争议,更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人们劝英雄接受奖励,反映出敬仰英雄、呵护道义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善意的终极意义,“共享和激勵”。观点新颖独到,使文章富于思辨色彩。“子贡拒金”“子路受牛”的典故,护士卢静救人等事例,不仅成为作者立论的依据,也使得文章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