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中要害 ,“论”出精彩

2023-12-07 14:15吴中坚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靶子论据观点

吴中坚

导  语

议论文是常用文体之一。它有两种写作方式,一是立论,即先给出观点,然后论证;二是驳论,就是针对某个错误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批驳,指出错误所在,最后再提出正确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这样的观点肯定不准确,因为“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不一定“黑”,这时,就可写一篇驳论文,论述这一观点的错误在哪里,让大家明白,一个人是否学好,与身边人的品质好坏没有绝对关联。

写作指导

那么,怎样写驳论文呢?一般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摆”。“摆”就是摆出错误的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比如作文《“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意指靠近朱砂的东西就变红了,靠近墨的东西就变黑了。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以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绝对影响。”寥寥数语,就将靶子立了起来,为下文的批驳奠定了基础。

注意,在选择批驳对象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摆”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而所要立的观点是全面的,正确的。否则,你批得再激烈,再有技巧,读者也不会相信你。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全民阅读率走低的情况下,不少人对电子阅读没有好感。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竟然说“电子阅读好处多多”,这一观点看似不符合主流,让人忍不住想批驳,可再仔细想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几乎能满足各种阅读需要,确实好处多多。很明显,这是一个中性的观点,就不宜把它列为批驳的靶子。不过,如果有人说“应该让电子阅读取代书本阅读”,那这一观点就明显是有问题的,就可以驳斥。

因此,选择靶子,一定要避开有争议的观点,避开拿不定主意的观点,专门选那些明显出错,或明显有漏洞的观点。

第二步:“析”。“析”就是分析对方论点的错误所在,揭示其本质。观点出错的类型很多,比如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爱憎不明这样的认知和情感错误,再如以偏概全、主次不分、前后矛盾这样的逻辑错误等。摆出错误观点后,一定要深入剖析,指出其错在何处,从而让读者明白你的基本看法。

一位同学在批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写道:“不可否认,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成长、成才;不好的环境则会给人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这也难怪孟子的母亲要不辞辛劳,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为的就是让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问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得太过于绝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段文字以退为进,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究竟错在哪里,精辟的分析,为下文的批驳做了铺垫。

第三步:“驳”。“驳”就是批驳错误观点,这是驳论文写作的主体部分。如何“驳”中要害,“论”出精彩呢?掌握方法很重要。

最常见的方法是直接批驳别人的错误观点。比如写《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篇作文,就可直接指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不严谨的;然后从不同角度列举具体事例,指出“近朱者也有可能因其它因素变黑,近墨者也有可能一尘不染”;最后归纳总结,亮出正确观点,结束全文。

除此之外,也可批驳对方的论据。错误的论点,往往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比如有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并举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民间俗语进行论证。这一俗语虽然流传甚广,但并无任何科学依据,完全是虚妄之语,根本就不能用作论据。一旦指出论据的不可信,论点自然也就崩塌了。

另外,还可驳斥对方的论证。即通过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倒对方的论点。在本单元的《创造宣言》中,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太单调”与“不能创造”之间真有因果关系吗?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却列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再如“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这足以证明,单调的生活不影响创造。作者根本不用开口批驳,错误的观点就倒下去了。

以上三种批驳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起来使用。

第四步:“联”。“联”就是适当联系实际,进行简单拓展。比如在批驳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后,就可进一步指出,现实生活中,持这种错误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有必要通过宣传,帮助他们改变观点,正确对待环境对人的影响。再如批驳完“青少年没必要从小培养劳动品质”这一观点,可分析这种观点泛滥的巨大危险,从而为正确观点的推出做好准备。

第五步:“立”。“立”就是亮出观点。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后,这时,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让读者明白文章的写作意图。当然,还要对所“立”的观点进行论述,让读者更加信服。

病文入院

纵出淤泥,亦可不染

(可直接以副标作为题目,借文题亮明观点。)

——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陈思进

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一定对其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记忆犹新。泥塘里的淤泥是黑的,只要沾上它,就会弄脏自己。可是莲藕却与众不同,虽出于淤泥,却一点没有被沾染,保持洁白,令世人赞叹。(既然是驳论文,开篇应引用错误观点,树立批驳靶子。此段可调到后面当论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在中国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靠近朱砂的物体一定会被染红,靠近墨汁的物体一定会被染墨吗?或者说,接近好人的人,就一定会变好,接近坏人的人,就一定会变坏吗?“从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现象来看,恐怕未必。(將此段放在首段,摆出错误观点。可由讲故事导入,吸引读者兴趣。)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非常多。(可在开始批驳前加一段内容,简要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错误所在。)比如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室里,学风懒散,人人无事可做。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完全不为这种环境所影响,节衣缩食,卖掉自己的生活用具去购买实验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人碌碌无为的时候,他却获得了成功。他,便是开创一代电器先河的三极管的发明者——德·福雷斯特。(举例应按照“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顺序进行。将第三段和第四段中的事例对调。)

再如北京大学是万千学子向往的高校,能考入北大的都是特别优秀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受身边人的熏陶,按理说,肯定是“近朱者赤”,但事实并非如此。弑母的北大才子吴谢宇,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近朱者未必赤”。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个案,并不代表全部。其实,只要有一个特例就足矣。

我并不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近朱者”可能“赤”,“近墨者”可能“黑”。但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可小,真正决定一个人何去何从的,其实是他内在的品性和定力。(最后观点表达不清晰,可进一步进行阐述。)

升格文

“近朱者”未必“赤”

陈思进

先讲一个故事:晉朝大臣傅玄品学兼优,被请来做太子的教师。他看到太子身边的人阿谀逢迎,很是担忧,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醒太子要多接近正派之人,远离品行不端者。后来不少人常用此句来强调环境对人绝对的影响:你接近好人,就一定会变好;倘若接近坏人,就一定会变坏。

不可否认,“近朱者”确实有可能“赤”,“近墨者”也确实有可能“黑”;但“近朱者黑”“近墨者朱”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就是说,过分强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的观点难以站得住脚。

不妨来看两个具体事例:

众所周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北京大学是万千学子向往的高校,能考入北大的,都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这里书香飘荡,学风浓郁,人人向善向上。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受身边人的熏陶,按理说,肯定是“近朱者赤”。但事实并非如此。弑母的北大才子吴谢宇,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近朱者”未必“赤”。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个案,并不代表全部。其实,只要有一个例子就足以证明“近朱者赤”是不科学的。更何况,当今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并不鲜见。

而德·福雷斯特的故事则推翻了“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德·福雷斯特在美国一所大学研究室里工作时,那里学风懒散,人人都无事可做。但他一个人例外,完全不为这种环境所染,节衣缩食,甚至卖掉自己的生活用品去购买实验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人碌碌无为的时候,德·福雷斯特却获得了巨大成功,发明了三极管。如果按照“近墨者黑”的理论,德·福雷斯特是绝对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周敦颐在《爱莲说》写过这样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泥塘里的淤泥是黑的,只要沾上它,一定会弄脏自己。可是莲藕却与众不同,虽出于淤泥,却一点没有被沾染,保持洁白,令世人赞叹。人亦如此,古往今来,“出淤泥而不染”者不计其数,从屈原到陶渊明,从李清照到林则徐,莫不如此。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错误。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其实是他内在的品性和定力。我们只要能坚守本心,不忘初衷,那么则“近墨未必黑”;反之,则“近朱未必赤”。

点  评

升格后的作文,开篇“摆”出错误观点;然后分析,指出错误所在;接着举例和引用,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最后总结,给出观点。纵观全文,可谓驳中要害,论得精彩,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猜你喜欢
靶子论据观点
靶子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找准“靶向治疗”的靶子
观点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独特的靶子
业内观点
我但愿健康的活着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