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和古代沉船探秘

2023-12-07 15:33童孟侯
航海 2023年6期
关键词:白鹤梁泰兴长江口

童孟侯

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它驱使人们对未知世界无休止地探索。这种探索,可以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向大地边陲或大洋深处;这种探索,也许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这种探索,有时候不是为了探险,而纯粹是为了淘金……

“金”在哪里?哪里的“金”比较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货物都是由船舶来运输的,汽车、飞机、火车的运输总量比起海运来,微乎其微。于是,轮船出事故占比也一直居高不下,这也许是由总量决定的。沉船往往变成了一座宝藏,变成了“金”,也变成了历史。

水下博物馆——白鹤梁

几十年前的一个冬天(长江春水尚未暴发之际),我为撰写《航道漫游记》,特地到长江和乌江汇合处考察白鹤梁。所谓的白鹤梁是不是白鹤特别喜欢歇脚的地方?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它是一段位于长江江水中的神秘石梁,高低不平,时隐时现,见图1。石梁上刻着2条石鱼,都有36瓣鳞,一条衔芝草,一条衔莲花,雄前雌从,逆江而上,很是生动。

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关乎人文、水文、农业,等等。枯水季节,若石鱼显现在水面之上,则预兆当年五谷丰登;如果石鱼淹没于水中,当年的气候就不好说了,收成难测。石梁上的石鱼大概每10年显现一次。是否应验?以1953年、1963年、1973年3年为例,白鹤梁的石鱼3次大现,“浮出”了江面,当地农业果然丰收。那几年,中国好多地方灾害连连。

专家考察后,终于发现白鹤梁石鱼鱼眼所在的水位,很接近涪陵长江水位零点的绝对高程。原来白鹤梁乃古代的水文站啊!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中华祖先,在长期从事农业耕种和行船运货中发现,长江水的涨涨落落,白鹤梁的隐隐现现,竟然和农业丰歉、行舟难易有很大关联!

图2 水下白鹤梁博物馆

从唐代广德年间开始(1 000多年前),就有文人墨客前往白鹤梁凑热闹,纷纷进行题刻,留下印迹。现在,白鹤梁保留165段题刻,总共3万多字。题刻的名人有黄山谷、朱熹、晁公溯、王世桢等。书法中,篆、隶、楷、草各显神通,颜、柳、苏、黄、赵各种流派竞相媲美,令人目不暇接,好一个出彩的人文景观。

游客想看这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等到长江枯水期的到来便可速速赶去,虽然它比不了山上的那些古代石刻题词随时都可以观赏,但是要去看白鹤梁,一切还算便捷。它的时隐时现,增加了更多神秘感,更叫人趋之若鹜。

问题是长江要建三峡大坝了(水深175 m),江水要被拦断了。如此一拦,白鹤梁江段的水深就要达到40 m,它再也不可能显现尊容。如果参观者要下潜40 m 深度观看,就要承受超4 Pa的大气压。公共游泳池的所谓“深水区”水深不过2.5 m,最多是3 m。

很显然,一般游客下潜去看白鹤梁是不现实的。那么,白鹤梁就这样永远沉没江底?重庆市政府决定建造全国首个水下博物馆,一是保护原址,二是提供参观。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廊道完全按照潜水艇的要求设计,绝对安全,壳体内还有多道防水门。沿着90 m的隧道式自动扶梯,下到40 m深的江底,然后穿过147 m水平交通廊道,就到达23个观察窗前,通过舷窗式的圆窗就可以欣赏到白鹤石梁和梁上的石刻,见图2。博物馆并没有改变白鹤梁和环境的依赖关系,在罩体内,使用过滤了的清洁江水,再加上10 800盏LED灯的照耀,使得水下石梁和石上题刻清晰可见。

这是全世界唯一的极为珍贵的古代水文站,古代水文站保存在水下博物馆,成为又一个奇观。

上海的宝船——“长江口二号”

上海滩是冲积平原,形成陆地只有几百年,地下旧物、古墓很罕见是很正常的。然而,上海是“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是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陆地上的文物也许埋藏不多,水下也没有宝藏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上海考古部门对上海水下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长江口有150多条水下文物线索。

图3 “长江口二号”出水古代瓷器

2015年,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上海在长江口横沙岛附近发现了一艘很大的古代木质沉船。它的真实船名无从得知,考古人员给它取名“长江口二号”。

那么,是否立刻打捞“长江口二号”,使之重见天日?回答是否定的:先不惊动它,这是因为——

据探测这是一艘沙船。沙船是上海市市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沙船、螺旋桨、白玉兰),因此,其象征意义非同一般!

潜水员摸黑潜水,稍微接触一下沉船的船舱,就在“长江口二号”几个船舱里发现了600多件古代瓷器,大多是景德镇窑的,大多是“同治年制”款的,有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青花团龙纹杯,等等(见图3)。这些文物太珍贵了,必须小心翼翼打捞,仔仔细细清点,不能轻举妄动,冒冒失失。

这可是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木船(见图4),比35年前发现的“南海一号”要大得多。“南海一号”是宋代的沉船,长度已经有22 m,宽度达9.9 m。2007年,打捞人员采用巨型钢沉井方法把它打捞上来。

眼下,我们是否准备充分了?打捞人员不间断地在沉船外围调查考证,动用了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设备,然而,还是不想接触这艘同治年间(1862-1875)的老船,等到准备齐全了,有十分把握了,再请它出水。

图4 电脑合成的沙船模型

7年之后,上海终于决定打捞“长江口二号”,基本情况摸清了:它長38.1 m ,宽9.9 m ,重量估计超过8 000 t。

上海的打捞方案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先把端板纵梁框架整体下放到江底,然后把22根弧形梁逐根掘进穿引,在水底打造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打捞沉箱,就好比让沉船躺入一个巨大的“摇篮”。

以往打捞一般的沉船,潜水员下潜到船底,人工打洞,把钢缆穿过底部,然后交给起重船起吊。然而,这样的做法容易给古船造成塌方,甚至把沉船弄得支离破碎,更何况这艘“长江口二号”是木头的,不是钢板的,经不起折腾。采用“非接触”方式比较妥当,既要打捞它,但又不碰它,用弧形梁对沉船来个泥沙下的“兜底”(它埋藏在海床下5.5 m处),是保险的。

弧形梁的制造精密度非常高,是毫米级别的,用这样的方式能保沉船安全出水万无一失。读者是不是觉得这项技术似曾相识?可不是吗?弧形梁技术就如同隧道的盾构掘进装置,换句话说,就是采用建造隧道的技术来打捞水下沉船,这在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上海建造隧道技术早已驾轻就熟,这一点用不着担心。

“摇篮曲”刚刚演绎过,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唱响了一曲“袋鼠妈妈小调”:专门设计建造了一艘中间开口的打捞工程船,名叫“奋力”号。船的中间有一个56 X 20 m的月池,46套液压提升系统同步提升,可以把“摇篮”连同“长江口二号”一起从中间开口的舷边放进月池,小船放到大船里,用打捞船船长的话来说,那是“袋鼠妈妈把袋鼠小心翼翼揣在兜里”。(见图5)

“摇篮”+“袋鼠妈妈”,正是实现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出水的“长江口二号”新家在何处?上海决定把它安放在上海船厂百年旧址,老船落户老船厂,可谓门当户对。这样一来,文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清理“长江口二号”。

随沉船一起打捞上来的还有一个船舵、一个折断、一根锚爪的四爪锚(见图6)和一根9 m长的桅杆。考古人员在桅杆上切下一段样本送去化验,结果发现这是东南亚优质罗双木。

有人由此怀疑:这艘船不是中国的吧?船上不是还发现了数件越南水烟罐和瓷器吗?它是不是一艘正在运送中国瓷器的越南船呢?它是不是后来遇到风浪沉没在长江口?

这样的怀疑缺乏推断依据。中国商人从越南采购黄花梨,从非洲购买乌木,运回中国后,请能工巧匠打制各种高档家具和摆件。那么这些用了外国木料的家具就不是中国的了?

“长江口二号”上的瓷器很值钱,一个清代青花团龙杯,送到拍卖行,起拍价至少是500元。但是,这艘沉船本身的文物价值更“值钱”,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经济史、科技史、海洋交往史、陶瓷制造史具有重要的的研究价值。

东方“泰坦尼克”号——“泰兴”号

2001年,哈特带领他的打捞团队,乘坐“不息”号打捞船,到南海贝尔威德礁附近的海域勘探,每天开销达1万美元。

哈特为何而来?不用避讳,淘“金”而来!为了有东方“泰坦尼克”号之称的“泰兴”号而来,据说它就沉没在这一带。

早在1822年(道光二年)1月,中国大型客货商船“泰兴”号下水,船长50 m,宽10 m,船体超过1 000 t,它从厦门港出发,朝着印度尼西亚方向驶去,船上装载的货物是印尼、日本、瑞典、英国、法国的富商们订购的。为了避免遭遇海盗,“泰兴”号故意绕道西沙。可是,航路危机四伏,当船开到中沙群岛附近不幸触礁,沉没了。2 000多名乘客只救上来198人,其余的全部葬身海底。

1999年5月12日,哈特借助声波定位仪和磁强仪,扫描到离海平面30 m处有一个鼓起来的大堆,高4 m,宽10 m,长40 m。潜水员报告说:“这可能正是您要找的沉船,那个大堆全是中国瓷器。”哈特喜出望外,终于找到梦寐以求的宝贝!

2000年下半年,哈特把“泰兴”号沉船打捞出水,发现船上有中国德化古瓷器35万件!不得了,35万件,数都数不过来,是德化青白瓷、牙白瓷,其中最多的是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

2000年8月8日,哈特把“泰兴”号沉船和船内珍稀物品拿到德国斯图加特城展出,一部分还拿到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展出,家里多得是,随便分一点出去,每天就吸引数万名观众参观,简直眼花缭乱。

2000年11月,哈特要出手了,35万件文物被统统放在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大仓库里(见图7),作为拍卖会之前的预展品。拍卖会的总经理感叹:“不能光靠商人、收藏家和业余爱好者,他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数量,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家!”

拍卖会从11月17日一直进行到11月25日,拍卖总成交额高达1 100多万美元,创当时拍卖纪录。拍卖所得,哈特和印尼政府分享。

中国新闻界大惊失色,怎么和印尼政府平分了?这是中国船!这是中国瓷器!不要说中国人,外国专家都看不下去。哈特曾经把这批瓷器带到澳大利亚清理,并寻求出路,结果受到澳大利亚考古界的抵制。他们写公开信给政府:“必须关注和干预这件事!”哈特一看苗头不对,带着瓷器溜走了。

图6 断了锚臂的四爪锚

其实,早在1985年,哈特就在南中国海打捞出1752年沉没的装满中国瓷器和金銀物品的沉船,藏匿了一年以后,就把宝藏拍卖一空,赚到400多万英镑。哈特强调,他是按照国际公约规定,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痛心疾首:“‘泰兴’号的文物,对于研究德化陶瓷外销史和福建古代港口的贸易情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瓷专家冯先铭表示,德化青瓷在明代已经烧制,沉船上打捞出来的瓷器纹饰就带有典型的明代青花风格。

福建德化县付诸行动,或者说“付诸钞票”,他们参加了拍卖会,拍回来72件德化古陶瓷。

这些深深镌刻着中国印记的宝物,难道就这样永远漂流在异国他乡?呼声越来越高,可能哈特觉得要缓和一下,2015年5月12日,他终于把打捞上来的“泰兴”号古船残骸还给了中国,如今在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展出。

1982年,国际上已经有了一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细则洋洋洒洒。可惜,涉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只有2条,仅有的2条还极为简短,并且表达模糊。“对于在国家管辖权以外的海底极其领土发现的具有考古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应予保护。”界限是否清晰?据说这是“为了制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公约留下空间”。

图7 35万件瓷器在库房

不少国家强烈要求制定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制定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UCH公约)。公约中规定:各国有义务在沿海国管辖权外的各个海域保护水下文化遗产,这一义务的承担应为全人类的利益……

还请注意,UCH公约仍然没有指明在沿海国领海以外多少海里的水下遗产是属于这个沿海国的。话又说回来,确有苦衷,它能够指明吗?牵涉非常复杂的沿海国管辖权、海难救助法和所有权的地位、军舰和主权豁免、考古和商业利益的平衡,等等。

猜你喜欢
白鹤梁泰兴长江口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江苏省“三会”换届合署大会在泰兴召开
风场对夏季长江口外东北海域低盐水团的作用
春、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国内白鹤梁题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