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鹏 张环宇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是农业的全面升级,更是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关乎农民体质、生活质量、文明程度的社会事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文章以哈尔滨市为例,探析该地在发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打造多元化主体供给模式、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的优化路径,以期提高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农村体育经济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07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812.42 文章标识码:A
作者简介:崔晓鹏(1999-),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
通信作者:张环宇(1980-),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增加,党和国家将人民的体育素质和全民运动的建设方针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中强调,“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民基本体育需求水平,到2035年,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方向[2]。在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哈尔滨市农村体育体育经济所带来的成果也越来越多。此外,由于哈尔滨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娱乐的生活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办农村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逐渐成为哈尔滨市农村生活的新风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促进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有利于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充分开发农村可利用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体育+”的产业模式。
1 哈尔滨市农村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哈尔滨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农耕作业中解放出来,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满足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向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但诸多现实因素阻碍着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哈尔滨市为例,在服务供给数量方面,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政府供给为主,且哈尔滨市农村产业较为固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政府供给还是农村原生力量都难以满足当前庞大的需求量。除此之外,政府服务供给的资金多数来自于本地的税收收入,相对于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热点需求,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3],也就导致了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量上的匮乏。在服务资源配置方面,哈尔滨市农村体育服务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从城市空间分布来看,哈尔滨市体育资源呈现出以城市政治经济中心为资源聚集点向周边辐射的特征,农村地区处于辐射范围远端,资源供给不足。
1.2 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是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村体育经济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高水平供给的重要保障[4]。农村体育经济发展受农村经济模式影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体育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和农村消费市场息息相关,也和农村当前阶段的生产体系密不可分。但从现实状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到仍然以农耕作业为主要的生产模式,体育经济难以在这样的市场和生产体系下发展壮大。农村体育经济水平不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无法得到高水平供给,二者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最终使农村体育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1.3 农村体育领域相关制度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与农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配套的体育制度建设的进度却进展缓慢。且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上,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来反映农民的实际需要,呈现出供需不符的局面,最终导致无效供给以及资源滥用问题的发生。
2 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問题
2.1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主要是以政府为供给主体和资金来源,各地方基层政府都设立相应的文体部门根据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财政拨付来供给本地所需的体育公共服务。
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力量,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主体也纷纷加入到服务供给中,企业是重要供给主体,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属于民生领域的重要内容,供给多是以公益性质为主,不宜过度商品化[5]。因此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促进分配的公平性。但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政府主导虽提供了强大支撑,但单一的主体力量无法满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易出现供给失衡的问题,且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度大,吸引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农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能力弱,缺乏合力支撑。
2.2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但由于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哈尔滨市农村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其消费观念、体育文化、思想模式等都相对固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具体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缺乏体育意识,对体育的概念理解片面,存在例如“每天都在种地就是体育锻炼”“体育是不务正业”等思想,且体育活动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二,经济条件制约,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收入渠道狭窄,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外,缺少额外的资金进行体育锻炼。第三,农村地区居民更加偏向于消费具有实用性和耐用性的产品,对精神类产品的关注度不高,对体育文化的兴趣不高,使农村体育经济活性降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也无法得到良好发展。
2.3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
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品质。哈尔滨市一些农村健身器材老化,场地缺乏。在体育基础设施的监督方面,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虽然有明确的规划,但却缺少监督机制来时刻掌握基础设施的使用状态,使得其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关于反馈方面,基础设施的供给应该是由服务需求所决定的,服务供给的质量也应由服务受众来进行评价,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反馈渠道较为狭窄,使得农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存在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
3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优化路径
3.1 加强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建设
推进体育服务体系内各个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要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各参与主体间的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保障其他供给主体在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基本合法权益。其中,政府作为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要将政府主导与政府主管区分。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就需要通过定义规则边界、设计反馈机制等优势,与其他服务供给主体构建密切的伙伴关系,确保不同供给主体之间存在机制的一致性与互通性,保障农村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稳定性,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优化与体系完善中,为多主体供给体系构建和维护保驾护航。
一是要健全监督评估反馈机制,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使用效率。要加强服务供给准备工作的监督、服务供给中的监督以及服务供给后的评估反馈的监督。通过立法等方式明确和强化行政主体、服务受众、媒体等不同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权限和责任,构建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对服务进行科学评估,实现水平更高、效能更高的农村体育服务供给。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便捷优势,构建反映服务动态效果的数据库,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网络技术[6],将传统的被动式和碎片化的监督转换为主动推送,实施监督反馈的动态监督,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二是要加强政府职能,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支撑,建立保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和农村体育经济的稳定发展法律法规。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农村地区体育经济的实际情况,在相关税收、财政、管理、法律等方面加强制度供给,保障尚在转型期的农村体育经济。
3.2 打造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多主体供给模式不仅会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还会为农村体育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应该随着时代优化原本的供给模式,打造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具有资金需求大、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因此应重视除政府外的供给主体,例如资本雄厚的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从而不断挖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农村体育经济可以凭借多元主体的助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助推体育服务与体育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政策、税收等多种方式,拓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资源来源渠道,引导社会主体将更多的注意放在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体育服务供给仍有更多作为空间的农村地区。
3.3 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发展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体育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发展体育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要推动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要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为农村居民营造体育运动氛围,从而增强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7]。因此,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小体量的体育用品行业、体育休闲行业、体育竞赛行业等扩大经营,培养作坊式的体育生产模式。同时可以利用农民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刺激扩大农村体育市场的吞吐量,扩大农村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凭借城市制造的过剩产能,以优惠的价格和较低的成本推动农村体育产品更新换代,强化市场供给。此外,还可以在小农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引入城市饱和且与农村生产力相匹配的制造產业,由小及大,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的体育产业。
二是要加强体育文化宣传,转变农民的消费理念。需求决定供给,因此要发展农村体育经济,潜移默化转变农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加强“全民健身”理念的积极宣传,将体育运动会使人民群众身体更加健康的理念贯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心中,形成科学的、现代的体育文化,加强农民的体育锻炼需求导向。同时,要积极将体育运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依托端午节举办的赛龙舟竞赛,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竞技体育深度融合,让农民更易于接受,形成“文化+体育”的高效能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三是要加强体育知名品牌的打造。例如,通过本地所独有的体育文化,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或者体育赛事,吸引资本流入,推动当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进而利用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体育+”产业发展,如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4 结束语
健全完善哈尔滨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有助于创新农民体育发展方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制度完善,保障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多元化主体供给模式,保障服务供给数量和品质;通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以此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高水平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8-10)[2019-08-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孙翊能.农村经济和农村体育协调发展运行机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224.
[4]张晓东,赵文姜,张亚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优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3(03):1-9.
[5]刘波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村体育经济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2021(07):110-112.
[6]周铭扬,谢正阳,张樱,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效能提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01):79-84.
[7]李东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审思与现实困境[J].山西农经,2017(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