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源的培养为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也为农业人才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多平台。文章借鉴国际人才培养经验,分析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培养现状以及现实困境,并从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拓宽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渠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层面提出人才培养赋能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多功能农业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功能农业;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6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C964.2;F323 文章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潇(1992-),女,汉族,山东莱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从人力资源的培养层面为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但在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依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文章参照发达国家的多功农业人才挖掘和培养的经验,探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赋能中国多功能农业的实践路径。
1 多功能农业的定义
在二十世纪末,欧盟在《乡村社会的未来》这一文件中提及了“多功能农业”的理念。尽管不同国家对多功能农业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达成的共识对农业社会有着较大贡献。1998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多功能农业作出定义,即“除了提供粮食和纤维的主要功能外,农业活动还可以塑造景观,提供诸如土地保护、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环境效益,并为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作出贡献”[1]。由此可见,多功能农业超越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经济功能,进而转向承担更多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及人才培育功能。
2 国际视角下的多功能农业发展及其人才培养
法国和美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比较成功,进一步分析其多功能农业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为了适应多功能农业的发展需求,法国首先建立了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农业教育体系[2]。并将乡村分为三大类型,即“被城市化的郊区、沿海和谷地农村”“工农业并重型农村”“老龄化和过疏型农村”[3],每个类型又根据人力资源结构、城乡距离、地理环境、收入水平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有效地将本国的农业人才培养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倡导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农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法国政府一直秉持农村人才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将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培养适应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战后,美国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机械化大范围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是美国依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家庭农场萎缩、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保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在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科技研发、吸引人才等方面国家相继颁布了《土壤保护和国人配额法》《莫里尔土地法》《农业法案》《哈奇法案》等。其次,以多種教育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例如,美国的农民培训机构涵盖了公立大学、综合性大学、社区大学、技术学院、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组织和农场协会[4],这些农业人才培养院校和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提供适应多功能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技术人才。最后,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制定了相应的融资信贷业务、升级了生产资料、加大了科技投入,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到农村工作。
法国和美国通过多年来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实现了规模化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经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助力本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我国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功能农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早已不是仅满足农副产品供给的单一产业,而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文化创意、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让多功能农业进一步多元化,然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受国家数字经济的影响,多功能农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多元化。网络信息、物联网、北斗卫星、大数据的应用,为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也为农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以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为例,通过对农业人才的综合培养,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催芽等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农资需求调查、农产品推广。2018年1月,京东集团与北大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云计算、物流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以上成就都得益于多功能农业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培养了大批多功能农业人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多功能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仍然滞后,尤其是在数字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地方特色打造、城乡融合、农产品品牌运营、绿色有机农产品健康发展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4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功能农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功能农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农民观念有待改变、农职业教育体系待完善、农村劳动力短缺三个方面。
4.1 农民观念有待改变
一方面,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农民理念窄化了农业服务功能的范围,造成产业模式的单一性、局限性、粗放性、僵化性以及农业多功能属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识不足造成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例如,我国耕地灌溉面积由2000年53 820千hm2增加到2020年的69 161千hm2,化肥使用量由2000年的4 146.4万t增加到2021年的5 191.3万t。虽然2000年至2021年之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了12 395千hm2[5],但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至2015年无论是从化肥的总用量,还是每公顷化肥用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
4.2 农村职业职业教育的体系待完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强调:“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6]。然而,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新生代劳动力对农民身份和农村就业依然有诸多偏见,这给农村人才培养带来较大难度。另一方面,农村人才的培养受年龄、学习能力、教育平台、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大多数务农人员年龄偏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其学习能力的欠缺,加之培养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投入等问题,这都给农村人才培养带来阻力。
4.3 农村劳动力短缺
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加工链较短,从而导致附加值较低,而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业现状无法提供多元化就业岗位,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机制的不健全,使更多人流向城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间,从产业划分角度上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由20 292万人下降到17 072万人。从乡村就业人数上看,五年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从32 850万人下降至27 879万人。第一产业和农村就业人数的不断下滑,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短缺。
5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功能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5.1 改变农民传统观念
一方面,通过专业团队的打造使农业人才对其自身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由于农业人才培养渠道的缺失,农民的传统观念窄化了农业服务功能范围以及农民自身职业范畴。而对农业人才进行专业的人才培训可以使从业人员以全新的视野认识农业多功能发展趋势以及自身职业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农业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业人才对绿色有机农业的认识,进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这也使得农民在关注农副产品产量的同时,能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安全。
5.2 拓宽农村人力資源培养渠道
我国多功能农业应秉持开放性原则,借鉴国外经验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的途径。首先,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人才振兴规划,借鉴法国的农业人才培育机制,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多渠道拓宽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渠道,鼓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接受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其次,构建农村人力资源教培机制。在政策引领下,鼓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大中专院校对农村从业人员开展应用和实践性较强的田间培训。最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农业管理、技能、工艺等相关知识的传播。
5.3 解决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解决人力资源流失问题。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传统工艺、科教研学、休闲旅游、生态乡村建设等产业,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模式,突破单一的初级加工生产,从而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畅通城乡互补的服务渠道,城市为乡村输入教育和培训资源,根据农村就业需求和劳动力实际情况开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带动当地经济多元化、创新性发展。再次,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实现校企、村企之间有效的交流合作。最后,优化户籍制度,为乡村人才引进和培育创造良好的机制。
5.4 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
在鼓励更多劳动力到农村就业和创业的同时,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的饮水安全、畅通农村的交通、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保障农村网络便捷,以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农村环境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农村的教育公平,给予农村从业者和创业人员以更多财政资金补贴,消除其生活和养老的后顾之忧,从而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农村投资创业、教学行医、自愿服务。农村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要采取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模式,这不仅能缓解资金压力,而且能聚集多功能农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5 结束语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为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也为农业人力资源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平台。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实施。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通过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拓宽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渠道、解决人力资源流失问题、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使更多有志之士到农村施展 才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向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HEDIGER W, LEHMANN B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J].Swiss Journal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2007, 143(04):449-470.
[2]许浙景,杨进.法国农业教育的发展和特色[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5):44-49.
[3]史春玉.多功能农业发展框架下法国乡村振兴经验探析与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01):44-54.
[4]曾小利.农业多功能视角下我国现代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5]国家统计局.202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OL].(2016-01-27)[2021-02-27].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 5036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