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高职教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阐述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实施路径,并以陕西省为例,围绕其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这对于陕西省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向更好、更美的方向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现实困境;对策建议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5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9.2 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有效性及优化策略研究”(SGH23Y2516)。
作者简介:杨露沙(1995-),女,汉族,陕西富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而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只有处理好与“五大振兴”的关系,才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蓄力。陕西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高职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对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自《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以来,陕西高职教育积极对接乡村产业,不断优化布局,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而如何让高职教育持续发力,推进陕西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1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高职教育要发挥自身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提质培优、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组织治理完善等方面的优势,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
1.1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村要发展,产业振兴是支撑,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才能唤醒沉睡的农村资源,同时,将现有的各种农村资源要素转化为资产,进而助推产业融合升级,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高职教育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实现当地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可以通过科技前沿技术,引导农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新业态加快发展,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提质培优
促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一方面,高职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农村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扩招范围,使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以适应新时代要求,更新传统理念,增强自身本领,进一步缓解了就业压力。高职教育通过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1.3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文化传承创新
乡村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是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助力者,承担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涵养良好的乡风、家风、民风。同时,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扎根农村開展乡土研究,广泛组织师生走进乡村田野了解乡土文化,并鼓励他们积极传播承载历史印记的乡土文化,同时,将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方案。
1.4 高职教育助力生态环境向好发展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高职教育可以为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承担着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担,通过学校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输送大量技术人才助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可以促进乡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引导民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1.5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高职教育具备的育人功能能帮助村干部提升学历、增长本领,同时,乡村治理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下沉到农村担任村干部,可以为乡村组织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高职院校与当地村党组织之间的党建共同体,不断延伸学校和乡村在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合作领域,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
2 陕西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陕西省积极发挥高职教育作用,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服务脱贫地区帮扶工作,为当地乡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职教育在实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如高职教育分布不均衡、服务乡村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导致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适应性不高、学生回乡返乡就业意愿较弱等问题。
2.1 高职教育布局与乡村产业振兴供需脱节
首先,在高职院校供需层面,陕西省高职院校有40所,但涉农高职院校数量较少且区域布局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面向“三农”的高职教育机会供给。其次,在高职教育内容供需层面,陕西省高职教育面临农业专业稀缺、招生人数较少、就业质量欠佳等问题,导致涉农高职教育与农村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最后,在高职教育形式供需层面,高职教育“重学历、轻培训”的事实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扭转。相关实训基地与创业孵化园建设较少,现有实践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生产转化率较低,使得高职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供需脱节。
2.2 高职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对于陕西省本土人才而言,他们种植农业主要依靠祖辈代代相传的经验传授和自己的实践积累,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陕西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做好与当地农村的对接和技术技能帮扶工作,学校学生也鲜少有机会深入农村与农民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宣传、普及。另一方面,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所需的知识体系不同。涉农专业需要学习专门的农业种植和农机检修等技能,而非涉农类专业需要学习与农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知识、网络直播、基础医疗教育、乡村治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俨然脱离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同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与乡村振兴衔接方面的培训内容较少,使得农村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
2.3 “学农”与“离农”现象并存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高职(专科)在校生526 154人,比上年下降1.53%,其中学习农耕畜牧等农学专业的人数较少,还有部分通过申报涉农专业进入学校的学生也会通过转专业的方式选择放弃本专业。此外,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季找工作时大多不会考虑在农村工作。目前,陕西省三大区域陕北小杂粮和畜牧养殖业、关中果蔬业、陕南绿色茶米药果等特色种植、养殖业都呈现出第一产业在乡村,第二、三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在城镇的特征。因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都要落后于城市。同时,“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导致高职学生在找工作时不具备竞争力,进而挫伤他们服务基层的热情。这些现实因素使得高职学生“学农”与“离农”现象并存,导致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人才流失严重。
3 陕西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高职教育统筹规划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第一,陕西省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优化高职教育结构布局,健全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完善涉农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切实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第二,要推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优化调整。高职院校要针对陕北、陕南和关中不同地域产业规划设置专业课程,比如,陕北职业院校以小杂粮种植加工、羊畜牧养殖加工等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关中职业院校以果蔬种植加工等为主;陕南职业院校以绿色农林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为主。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和培训内容,并及时淘汰供给过剩专业,改革传统专业,增加新兴专业。第三,开展丰富多样的产业实践、科技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指导与志愿服务,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3]。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授进村、技术上门、百团下乡支农问诊”活动,科学定位产业发展,破除技术难题“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难题和困扰。同时,还可以依托农村的现实状况进行校内科研成果的深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农村农业发展当中,同时可以推荐优秀的创业项目[4]。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科教融汇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迭代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与乡村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3.2 创新“本土+外来”人才培养模式以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统筹做好“本土+外来”人才工作。第一,拓宽本土人才成长路径。高职院校要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促进高职院校、企业与乡村的互助联动与有效衔接,改革本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民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于在各自领域有丰富经验、独到见解、精湛技艺的“土专家”要开展数字素养、现代化农业与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例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相关的农业专家深入农村地区,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当地农民成长为具有现代化视野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咸阳市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第二,激发返乡回乡人才活力,需要政府、乡村、高职院校综合发力。“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陕西省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才政策机制,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乡村要为高职毕业生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要专人专用,防止乡村人才用非所长、闲置浪费等问题;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定向精准培养,加快培养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文化旅游和基础医疗教育等农村急需紧缺人才。比如,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共同助力为实现宝鸡市乡村振兴培育农耕畜牧、电子商务、基层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才。
3.3 注重文化融合并蓄和乡土情怀培养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陕西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因而陕西省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注重文化的融合并蓄和乡土情怀的培养。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倡导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交流与沟通中实现“双向涵化”[5]。鼓励高职院校建设陶瓷、剪纸、石雕等非遗专业,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大力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的传承发展,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第二,可以依托高职院校,布置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使其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凝聚正能量的重要阵地。第三,营造校园乡土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师生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同时,将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通过加大“三农”情怀教育,激活乡土文化因子,提升高职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意愿,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3.4 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陕西省是连接南北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键节点。因此,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秦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以科技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高职教育应将技术层面与社会层面的价值整合,既要彰显技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技以致用”文化,也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第二,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研发推广陕北渭北等干旱缺水、寒冷地区节水防冻卫生厕所适宜技术产品等需要专业对口的人才。陕西省高职教育要发挥知识技术、人才学科优势,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培养并输入大量高素质“三农”人才。第三,陕西省各个高职院校在课程规划、设置过程中应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三农”观,鼓励学生深入农村、认识农民、发展农业。
3.5 强化治理人才队伍以赋能乡村组织振兴
构建乡村组织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需要强化乡村治理人才队伍。第一,乡村要发展,党员队伍必须素质过硬。要将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之中,鼓励他们到乡村振兴一线。第二,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有过硬本领、优良作风的基层干部。因而要发挥陕西各个区域高职院校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就开始承担陕西省委组织部委托的全省村干部学历教育提升工作,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持,为乡村治理赋能。
4 结束语
“职教不进村,乡村难振兴。”陕西省要继续扎实推进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使高职教育立足乡村实际,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以助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真问题”,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李杰豪.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1):57-63.
[3]朱武威,王凯,梁佳.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究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5):185-188.
[4]韩嵩,秦玉友.新时代高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1-5.
[5]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1-9.
[6]胡彩霞,檀祝平.高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8):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