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莉莉 杨欣艳 于辉 李俊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端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各高校把经济领域里的供给侧改革应用在教育改革当中,以此分析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提出“产、学、研、创”共融共建政策,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以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已进入大众化培养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同质化异常突出。2018年1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部署,要求加强创新教育,促进学生释放潜能,推动高校完善创新课程建设,着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调整,以解决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践操作不相匹配,与社会期望不予一致等问题。当前,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各类改革方案层出不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本文利用供给侧改革核心的优势,改善与增大高校人才培养有效供给,增强高校针对人才市场的快速反应力与灵敏预知力,提高创新效率与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并与我国物业管理专业现状进行整合,分析高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其解决对策。从而制定出适合物业管理专业的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科学性、应用性、适应性的融合之路。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1 基本概念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优化、增长经济质量为目标的供与给双方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主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供需匹配的目标,其主要解决供需之间的失衡。
教育供给主要是指参与政策制订、资源配置、产品服务的供给方,其主体是掌握教育资源管理权与决定权的政府部门、学校及参与教育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它们是决定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因素。各高校将供给侧改革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当中,满足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所需人才的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应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2 核心要点
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核心要点主要有:一是提供合理化教育供给内容,设置专业化课程评价机制,配置多样化教育资源,打破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提高教育供给方的质量,满足社会人才要求,合理解决供需矛盾,构建“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
2.1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主要以三种培养模式最为突出,一是整体培养模式。学校负责制订培养计划,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践计划和通识课程等;二是高年级分流培养模式。学生完成一年的专业课程后,视成绩等级学生可在二、三年级时申请专业学士学位;三是合作培养模式。即学校与校外机构共同培养学生。美国的培养模式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为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英国:英国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读交替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为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实践活动。该模式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德国:校企共同完成教学各项活动,学校与用人单位将各自的优势、需求进行融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开设“顶岗实习”教学,专业设置更新比率较高,加强教师进行业务提高,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日本: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成熟和日本发展战略的变化,日本彻底改变教育“培养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与创造性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把“创造性”当作个人在社会里生存的重要内容,日本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时代特征大量增设了新课程,加强信息处理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实行授课计划公开化、小班授课及学生评价教学等教学改革,学生在校可修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实行多所大学联合授课,并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期间收获最大化。
2.2 国内人才培养模式
(1)分流培养模式
我国综合性大学利用学科资源的优势进行大类招生,打通相邻专业的择业通道,增大基础课的覆盖面,拓宽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结合对学科与专业的学习和了解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特长的专业,避免学生过早选择专业,有利于个人的良性发展,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2)推行主辅修制
我国高校主辅修制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服务主体,学生自主选择两个专业,一个专业为主修,另一个专业为辅修,按照主辅修专业课程完成课程安排,并达到规定成绩,即可准予毕业。主辅修制响应了学生个人意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选择自主性,挖掘了学生潜能力量,因材施教、形式多样,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知识基础。
(3)开设公共选修
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是指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跨学科与专业、由学生凭借个人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作用,拓寬学生视野,搭建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4)创办试验班
各高校都选择创办了试验班,在各自专业优选一批成绩与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组建一支学习节奏快、学习范围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班级群体,并给其配置精英教师团队、高端实验实训设备,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的高层次人才。
3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3.1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缺乏匹配性
国内部分高校在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仍然沿用原始研究型大学的模式,缺乏系统性、应用性、针对性的整体规划,理论教学环节比重远大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呈现条块性分割与人才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置对“专业人才”的定位与理解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实践教学环境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岗位“实操”匹配度较弱。
3.2 课程设置与其他高校高度相似性
物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至今已23年,仍属“基础建设”阶段,专业课程设置时可借鉴的高校与相关资料较少,为提高教学质量相互扶持共建,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除相互学习外,使用教材及培养方案均相似度极高,导致国内物业管理专业之间同质化严重,缺乏各自特点,呈现“百校一面”现象。
3.3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大部分高校虽然在理念上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真正教学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却明显多于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特别是一些本科院校正处于从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时期,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既遗留了传统教学的痕迹,又希望赋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内涵,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不够清晰。因此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多局限于实验与实习。并主要关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上,学校将实践教学定义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上,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从业的实践环境陌生与盲目。
3.4 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缺乏自身特色,在专业设置时“求新”居多,但“务实”不足,跟风现象明显,许多专业在各高校中区分度较低,没有根据学校自身条件,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只是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而忽略“特色”培养,这也是导致各高校专业特色匮乏的主要原因。
4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4.1 缺乏“供给侧”的科学人才培养机制
许多学校没有将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方案相融合,课程设置缺少实用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本科生(含本科)以下的教学目标仍停留在培养理论研究型为主,没有考虑到本科生(含本科)以下学历层次人数多、就业难的问题,导致所属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既无法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博士生进行竞争,也无法与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丰富的职业技术学生相比的两难境地。
4.2 缺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间存在比较大的脱节,许多高校并未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使已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也较为落后,缺少一个标准的教学体系模板,无法满足人才需求行业对于高校人才的实际需求。
4.3 实践教学投入相对薄弱
首先,实践教学设置相对薄弱。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仍限于实习和实验。存在教学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应用性差等问题,实习基地更新比率较低,部分实习基地并不是行业内领先水准,管理理念、操作设备陈旧,无法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最新实践知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较低,教学任务也仅集中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方面,而用人单位机构设置、岗位技能、业务能力却涉及较少。
其次,实践教师能力相对薄弱。高校内完成日常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实战经验和商战技能,教学内容呈现“停在纸上、止在手上”的情况,课程内容大多讲授的是“发展历程、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等,致使毕业生无法应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复杂性。
最后,实验教学设备相对薄弱。高校普遍存在实验设备老化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实验设备已经被行业淘汰,或有些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时数,实习教师只能进行演示教学,并不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操作演练。
4.4 创新积极性不高
教学的改革创新主动性不强,教学内容不能适应行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几年或几十年没有变化,各学校之间同质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仪器、古板的教学方法,使得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在所在专业领域没有发挥其特色优势与专业特长。
4.5 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都存在跟风现象,没有融入地方区域或社会发展因素,未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专业设置区分度低,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学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5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部分高校把经济领域里的供给侧改革应用于教育环节中,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旨在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确保人才质量的稳步提升,满足社会的需求,有效提升高校人才毕业创业的成功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理念创新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在开展各项教学任务时却往往被忽略。现今,各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人生规划、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特长爱好纳入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考评机制当中,制订一对一、点对点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展现自我的优秀品质。
5.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内容创新
(1)课程设置方面。为了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人才,各高校除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占比,还应选择性地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拓宽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高其动手能力。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环境变化,并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环节中创新理念的注入及教材與授课内容的更新频次。
(2)教学环节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空间课堂入手,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定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既对专业课程起到辅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为学生传授了理论知识,也提供了实践空间。
(3)创新思维方面。各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校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还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推动者。因物业管理专业所涉及学科较多,教师应利用其特点,将学科交叉与课程有效融合,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通过慕课、微课等学习途径构建知识体系,在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时也要更注重形成性评价,从而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实操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塑造。
(4)职业规划方面。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是盲目的,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更是仅限于住宅物业的管理工作,对写字楼管理、购物中心管理、会展中心管理等物业管理知之甚少,学校应将职业规划课程前置,学生入学后就应该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介绍及职业规划,进行正确引导和自我定位,了解自我学习状态和未来展望。同时也让专业教师提早了解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进行侧重培养,最大化发挥学生优势,增强个人就业的竞争力。
5.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方式创新
(1)课程体系方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依据,专业建设及培养目标都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地方经济状况、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等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重构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性和实践性双重特征,创办结合自身定位的特色专业。
(2)教学应用方面。根据物业管理专业的实际特点设置多个工作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为学生创设与专业联系紧密、与现實吻合的实践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力,还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管理机制方面。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将资源配比、课程设置等工作下移,给学院、系、教研室及学生更多自主权,加大考核机制、评估机制、奖励机制的力度,做到教师有教学主导性、学生有学习灵活性,从而激发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4)考核评价方面。高校的过程化考核这一评价方式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化平台,它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的学习能力、积极程度、完成水平,学生也可通过此数据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督促,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助推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的良性沟通。
(5)师资队伍方面。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学校要降低唯学历、唯科研考评教师是否优秀的比例,而应加大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估。积极引进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双一流”型人才,高校应派遣教师走入企业、一线实践,自我提高除专业知识学习外,应增强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礼仪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给予相应职称的认定,大力推行柔性人才引进政策,秉持“人才共用”的原则,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开展企业家论坛、学术讲座或与其他高校进行学术对话,提升学校师生专业内涵,开拓创新思维,改善一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有效提升专业办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
(6)信息技术方面。高校应加强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数据化”的背景下,启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工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校内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听课质量,拓宽学生课上与课下的互动渠道,授课教师可在线上发布教学信息,让学生能够课前有预习、课上有响应、课后有答疑,丰富了教学资源,创新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实现了数据化教学的高质量教学培养模式。
5.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渠道创新
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各高校应加强与相关就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掌握当前行业最新动态和最新需求,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习机会以及就业机会。
(1)产教融合方面。产教合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输出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的问题,将学校、企业优势放大、资源共享、各取所长、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学习到了学校先进的理论知识,又争取到了企业实践领域锻炼的机会,并为学校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最终实现互利互惠的共同愿景。
(2)创业培养方面。学校应加大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与经验交流,定期举办与物业管理专业相关的讲座、竞赛与实践模拟指导课程,就围绕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如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或工商注册、市场营销和技术转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业指导,对学生在构思、创办、融资和运营等方面给予帮助,以此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
6 结语
总体而言,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政治思想理论厚植、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时俱进的人才是各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各高校应该重视供给侧“新常态”背景下的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改善,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方向、实践积累进行提前规划,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SJGY2020071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OBE理念的高等院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JB1421144;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情境教学在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业务能力中的作用研究”,项目名称:2021JY1-1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