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
当前师范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主要围绕的是特定案例或理论指导,很少有对师范类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整体性成果的研究。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师范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包括劳动教育的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等。研究认为,师范高校仍存在劳动教育内容缺失、形式单一、考核失能等问题。未来师范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师范特色,注重内容与时俱进,提升课程体系质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整合过程考核机制,实现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主动联系合作中小学,打通校内外育人链条,打通职前职后育人体系,开展全场景、全方位的劳动教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劳动教育是构筑“三全育人”体系,践行“五育并举”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师范高校是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主体,是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与综合性高校相比,师范高校有培养各层次、各专业、各类别师范类人才的任务,专业设置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教育学科领域,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职能。如在劳动教育层面,师范高校还承担着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的责任。因此,师范高校作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践者,作为高校是劳动教育的研究者,其师范属性则决定了师范高校还具有劳动教育传承者的角色。劳动教育在师范类高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总体而言,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师范生的政治素质,增强劳动意识,改变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认知,培养审美人格,而且可以培养师范生的责任感、独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实现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发展也获得了显著成果。一是,师范高校加强了理论研究,推动了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积极探索出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二是,师范高校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深入一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学术界针对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研究也进行了梳理,可以按照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理论基础、劳动教育特色需求、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在探索劳动教育理论基础和特色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劳动教育的系统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劳动教育实践。王强研究指出,劳动教育是帮助师范生构建职业道德的重要路径。刘峰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教育、专业实践、主题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劳动价值。在问题来源分析方面,現有研究还指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大程度上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
实践研究则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劳动教育的成果等,在探索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和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劳动教育实践总结。周焕生的研究则分析了特定师范专业的劳动教育路径。有关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研究还指出,当前劳动教育在形式、落实上还亟待加强,尤其是针对师范生的专业劳动教育还不够,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
1 实施内容
高校劳动教育紧扣创新主题,注重生产劳动教育和所学专业结合,以服务型劳动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师范高校与其他高校一致,围绕着校园卫生、宿舍卫生、生活服务等日常领域展开,主要承担者是学校勤工俭学部门与后勤服务部门。陈旭等人实证研究指出,担任学生助理、勤工助学、打扫卫生和各种校内志愿服务是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赵辉等人研究指出,后勤部门专门搭建的校内田园是师生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是劳动技能教育。师范高校重视师范生技能的学习锻炼,在课堂上训练技能,促进学生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教学劳动成果。孙元研究指出,师范高校的非师范专业也可以组织支教活动,成为师范特色劳动技能教育的受益者。王建旭、陈爽研究指出,师范生在课余参加支教活动,是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重要过程。
三是服务性劳动教育。陈爽、陈阳等人研究指出,师范高校支教活动常与“三支一扶”“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除了面对中小学生的支教活动,龚劲丹等人研究还指出,师范生在假期还可以开展面对少年儿童的代管代教服务性劳动。现有研究还指出,校内开展公益性服务,也是强化师范生公共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重要形式。
四是劳动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指出:“劳动教育发展已从阶级论的工具取向走向注重道德品质培养的价值理性范畴。”为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高校除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一般还开设教师道德课程,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师德师风教育、职业认同教育。
综上所述,当前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师范特色明显。不仅重视劳动教育内容与所学专业技能的结合,强调学生要在劳动中学习技能、提高技能,还注重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要有责任心,强调要培养师风师德,强调学生为社会、为学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第三,由于师范技能既是师范生的劳动技能,又是师范生服务社会的基础,因此师范高校开展的支教活动实际上具有劳动技能教育和服务型劳动教育的双重性质。
2 实施方式
师范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宣传烘托氛围,以课程提供支撑,以活动提升热情,以实践完成教育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曹琳、陈旭研究指出,通过在教学区、生活区文化设施上展示劳动观点、介绍教师楷模,能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孙元、周焕生研究则指出,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劳模讲座等形式,能够宣传劳动重要性,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情。
二是开设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开设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教育观,培养劳动热情,增强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大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使师范生的劳动技能学习融于劳动观教育。尤其是对师范生而言,教育见习作为专业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参观劳动场所和技能实操的过程,具备劳动教育的性质。现有研究显示,这一类实施方式的承担者是学校的专任教师。
三是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高校普遍组织各类以专业劳动、日常劳动为内容的学生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卫生清扫、校内服务,吸引学生参加劳动实训,如实验室安全检查、创新创业竞赛、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热情。师范高校在此基础上,尤其重视师范生公益活动和师范生技能训练、竞赛。现有研究显示,这一类实施方式的承担者是校级学生工作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辅导员。
四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一是开展勤工俭学、学生自助管理等日常劳动教育实践。二是开展专业社会实践。在非毕业年段,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余社会实践,包括贡献师范技能的送教、支教活动和贡献专业技能的其他劳动活动。在毕业年段,学生参加统一的教育实习,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劳动教育成果。现有研究显示,日常劳动教育实践主要由校级后勤部门、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展开,而专业社会实践主要由二级学院负责展开。
当前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形式,在实施方面具有一定的师范特色。宣传以培养合格的教师为目标,将劳动教育课程寓于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并在教育见习中实现劳动教育。以支教、送教、见习、实习为重要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和劳动教育实践。但劳动实践安排不到位,形式仍缺少社会性等问题也很显著。具体表现为,日常劳动教育占比过大、忽视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和场景较单一、与实际劳动大相径庭。
3 实施效果
当前师范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效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培育正确价值观念。劳动教育能帮助师范生形成劳动观,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培育以师德师风为载体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塑造学生家国情怀与师道精神。王建旭等人研究还指出,参与劳动教育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运用专业技能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参与劳动教育的学生能够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组织能力、实践能力、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形成校园创新文化。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师范生增强就创业信心,开发个人社交能力,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创新、创业、积极就业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社会实践成果的丰富。
以上成果与普通高校的实施效果相比,在劳动价值观方面更体现了师范特色,在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师德师风方面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研究指出,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思政功能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师范高校该成果显得尤为珍贵。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校园创新文化方面,并未展现出明显的师范性。
4 评价与建议
师范高校在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效果上均有较大的成果,体现出师范高校特殊性对劳动教育实践的正面影响。但师范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未完成规定内容。一方面,多数研究未提及在劳动教育方面设立专门课程,而已经设立专门课程的,又存在教学内容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专职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且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分离,未能紧密结合师范特色。另一方面,《意见》要求师范高校要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培训人才。当前师范高校极少完成相应职责,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力量不足。作为培养教师摇篮的师范高校,其劳动教育在师范系列课程中的缺失和在师范生专业上的缺位,不仅会影响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完成度,还会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劳动教育开展。
二是未聚焦主责主业。中央文件精神指出,师范高校应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其劳动教育开展应该注重专业特色,走向社会。如前文所述,当前师范高校的劳动教育存在着重日常、轻专业的问题。这一问题可能是实施主体缺少配合导致的。一方面,辅导员和后勤部门与学生接触多、组织力强,但专业性弱,难以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劳动教育,只能多组织日常劳动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性强,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在课下交流中很难实现全覆盖。且专业课教师与部分学生的交流,多集中在科研和创新竞赛等,对专业劳动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师范技能在师范生的专业劳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多数专业教师并未接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本身并不具备组织能力,进一步削弱了专业劳动教育的组织能力。
三是考核方式方法存在问题。课程考核方面,由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有限,考核往往局限在课堂上,以理论考核代替实践考核。缺乏实践考核,实际上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实践考核方面,一些师范高校采用了定额考核方式,即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才能及格。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忽略了学生实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果,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甚至一部分高校的考核成了學生的负担,不得不凑任务数量完成考核。甚至有些高校的管理部门,不得不把一些与劳动教育相关性不大的工作也变成劳动教育的考核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完成考核数量目标。
现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普遍在教育形式创新性、课程体系完备性和评价机制方面有待完善,且一定程度上存在定位失准、功能失位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师范高校尽管在思政功能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这些问题也存在,具体表现为,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或者课程考核机制仍不完善,劳动实践方面也并未注重技能教育或服务性教育。这体现出当前师范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有待提高,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还不能完全贯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师范特色开展劳动教育方面仍存在发展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因此,要实现伟大目标,必须提升学生追求理想、担当责任的信念意识,必须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追求。因此师范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过程考核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
第一,注重内容与时俱进。应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进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在校内强化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健全师范生劳动教育。要注重“互联网+”,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借助互联网的及时性、高效性、广泛性,改变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调性、局限性,使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丰富,如变送教、支教为云送教、云支教。除了师范技能,师范高校还应围绕创新,鼓励学生结合学科和专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部分学生升学提供科研平台。
第二,提升课程体系质量。要形成学校统筹规划、二级学院结合实际自护策划、两级分工落实的课程体系。学校层面以开展劳动理论教育课程为主,而二级学院应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上加入劳动教育元素,加强实操、实训课程的建设。二级学院还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具体而言,使劳动教育和教师培训体系紧密结合,提升教育内容和质量,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教师发展系统为辅的师范生劳动教育体系。按《意见》精神,有条件的师范高校还应积极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为高校和中小学劳动教育储备人才。
第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入社会力量,以一线教科研骨干为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对于就业去向较为稳定的乡村定向师范生,还应打通职前、职后教育,把入职后的“师徒结对”提前到学习阶段,以便形成更完善、更成体系的培训过程。
第四,整合过程考核机制。完善全过程考核机制,是以目标促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将原本各自开展的劳动教育以学校为单位整合起来。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在学期内集中安排劳动月、劳动周,打通假期社会实践与期中劳动实践。其次,建立健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考核体系,把实践课堂和理论课堂的考核衔接起来。考核体系应以校内考核为主要标准,引入家庭考核和校外考核,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全场景化、全过程化。在课程考核方面,还应完善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同时完善相关评价标准。
针对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高校还应该注重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实现各部门劳动教育工作的协同性。应从学校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成立劳动教育指导或协调机制,以教务部门或者学工部门作为牵头单位,统合团委、后勤、就创业、师干训、教师发展中心、科研等方向的资源,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学校就业部门应结合师范生就业市场动态,开展师范生就业需求和技能需求变化分析,不断把握劳动力市场前景,完善实施劳动教育标准和制度。
在日常劳动教育方面,后勤是高校实现日常劳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主要职责是制订、落实日常劳动教育方案。后勤部门主管的食堂、物业、环卫等部门是提供日常劳动教育實践的重要场地,是培育学生参与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意识的直接窗口。
在专业劳动教育方面,师干训、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作为师范高校特色部门,是承担师范生技能训练、考核的载体,是专业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者。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师范生科研训练的管理部门,也是专业劳动教育的支撑者。二级学院应该在以上几部门的协作下,积极联系合作中小学以及地方教师发展中心,打通校内外育人链条,打通职前职后育人体系,开展专业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考核方面,教务部门是学生学业考核的管理者,团委系统的“口袋大学”“创新学分”等制度始终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手段。要从日常劳动教育开始,量化专业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提高整合教务、团委等部门的考核机制能力,以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过程考核机制。
本文总结了目前师范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是未来师范高校进一步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过于注重师范生、师范技能、教师道德等师范因素在师范高校劳动教育当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师范生的劳动教育现状。受限于当前研究成果的覆盖面问题,与当前劳动教育总体研究相比,本文涉及案例样本较少。以上不足还期待更多的师范高校实证研究予以补充。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