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及手段

2023-12-06 19:26王国红
知识文库 2023年21期
关键词:俄语办学素质

王国红

中俄合作办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对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研究目前尚未引起关注。如何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旨在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育以及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等几个关键来探讨提升专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近年来,随着中俄多方面合作的不断深化,中俄合作办学进行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国对俄合作办学高校共102家(教育部审批76家,地方审批26家),其中独立法人机构办学1家(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非独立法人机构办学29家(教育部审批21家,地方审批8家)。面对各地纷纷抢占争夺俄罗斯市场以及资源的状况,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就变得越来越迫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校落实好国家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

1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1 专业素质的内涵

“素质”一词源于希腊词“diathesis”,该词兼有虚和实的两面性特征,一般很难进行标准化量度。从素质的组成来看,一个社会人的素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等三个方面。专业素质的形成主要在大学阶段,其养成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专业素质主要指一个专业人员应具有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创新潜力,通常是通过专业教育才能获得的。专业素质是在一个人积累和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和熟练技术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彼此相互结合运用过程中所得到的内在水平的一种提高,是把具体而实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升华为潜在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2 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问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如吕军城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的现状及思考;宋明霞关于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徐永金、张明纲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刘莉萍从事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李林海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曾尔齐对外语专业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等。

早在2011年孙锡芳发表的《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思考》中,就提出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后来韦军也谈到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蓉倩等以国内工大管理学院为例探讨经管类大学生专业素质提升调查研究;王辉以西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谈大学生专业素质提升途径;路鈺谈英语专业低年级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牛心潼、许冬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学生素质研究,但是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研究成果及论述却鲜有成果。

国内高校中俄合作办学近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涉及中俄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很多,但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合作办学现状、问题、课程设置以及俄语教学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国内较多研究从中俄办学的整体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更多是从俄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的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如孟繁红研究联合办学背景下高校俄语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王霞分析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现状;姬梦娟分析俄语精读课程的混合教学在合作办学中的应用;刘丽秋从工科“零起点”学生的俄语学习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在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何静以江苏圣理工学院为例,研究中俄合作办学框架下的俄语教学问题。李顺才、王莉、邢邦圣关注“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奚倩文关注中俄合作办学双校园模式下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提升策略。呼延新、商岳在所著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俄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一书中以具体语言教学内容為视角,提出混合式俄语教学模式,内容翔实,其局限是缺少对俄语课程全面宏观的阐述。

综上所述,基于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研究非常匮乏,可以说目前尚未开展。而如何提升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素质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也决定中俄双方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素质研究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研究呈现出两多一少的特性。一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研究关注度很高,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二是涉及中俄合作办学“专业+俄语”模式下的研究很多,但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合作办学现状、问题、课程设置以及俄语教学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第三,现阶段关于高校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较少,且多以个别专业为例,有一定局限性。而基于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的研究非常匮乏,可以说目前尚未展开。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性成果,而如何提升中外合作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决定联合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1.3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新时代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开启推动两国高等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高端人才。因此培养和提升“专业+俄语”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是符合国家战略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的。

其次,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项目研究符合辽宁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振兴的战略需求。《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东北地区教育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心枢纽,推进国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深入实施“留学辽宁”品牌计划,完善出国留学服务管理体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因此,吸纳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装备制造类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关系人才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关乎我省全面、全方位振兴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也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关于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目前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加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许多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该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鉴俄罗斯顶尖高校优势专业的教育理念、国际化标准课程体系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众所周知,学生的专业素质或者专业能力,与其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实际教育教学以及实践环节中,完成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社会实践的锻炼运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关键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构建合作办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就是说,中外双方要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中外双方专家对所有引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切实保证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完整。其次,要构建中外双方实践教学体系等效性。以沈阳理工大学中俄合作办学为例,需要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缩短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基地与俄方大学的差异,确保实践教学的等效性。最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专业适应性。如何关注学生在语言能力与提升并重、构建专业俄语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升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手段和途径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的框架下,以坚持党对中外合作办学领导和鲜明政治导向为前提,国内高校应引进俄罗斯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并将其有机融入联合培养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订适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工程技术能力,从而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其实现手段和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应当注重联合培养方案的高度契合,致力于实现双方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双方应当针对合作的具体专业,基于“专业+俄语”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参与合作办学的专业的联合培养方案相关比例数据,在充分满足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四个三分之一”要求的基础上,同时符合俄罗斯教育部认证程序及俄罗斯大学毕业及授位标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必须就引进课程进行质量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定期整改和完善,实现培养方案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教学研讨、联合科学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始终把发展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的前提下,也将实现高度融合,努力发挥各自优势,并在合作及未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

(1)实现教学内容创新融合,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统筹进行课程安排,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在借鉴和吸收俄罗斯顶级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国际化办学经验、课程标准体系的同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俄语语言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创新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中俄合作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单纯全面引进外方教材利弊各半,而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高的优秀教材是中俄合作办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两校专家,教师根据实际需求编写具有合作办學特色的高质量专业教材,教材注重从“一般用途俄语”向“专门用途俄语”转化,尤其是专业术语的使用,以实现“专业+俄语”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专业学习的有效衔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举,提高学生的专业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确保培养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和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改变以单一讲授为主,将俄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基于学生俄语“零基础”的实际情况,俄语教学采用“中教外教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情景式与浸入式教学相结合”“中外双导师相结合”“中外学生互助式学习相结合”“课前导入与课后打卡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分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浸入式”俄语语言教学生态。

(4)打造教学与科研双能行中外师资团队

在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中外方教师联合教学、教研、科研团队,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全方位教学及科研合作。在实现教学目标基础上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等。

在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引进俄罗斯高水平专家学者参与教学,为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中外教师需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同时以现有师资力量为基础,结合外方的优秀师资资源,努力创出中方院校对俄合作办学的教学品牌。此外,建立师资人才交流常态化机制,为教师提供出国学习、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做好梯队人才培养和储备,以便适应“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交叉性、融合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打造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充分发挥中方院校实践教学平台功能,确保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外方将指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加侧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在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均引进课程,作为实践环节,实施形式将由双方教师联合指導,共同开展;此外在实践体系构建方面,注意中方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训基地与俄方大学的差异性,中方院校应在确保各种软硬件以及实验必备条件满足且高于对方要求,在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采用实质等效的方式,平台以中方院校为主,实践环节均配有中方助教。

第三,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

首先应当为来华授课外籍教师组建师资融合的科研团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尽早加入教师课题组、科研团队,多深入实验室,在科研与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需要着力打造科研成果孵化和转移平台,以及基于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平台,使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掌握更多技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获得更多就业和提升机会;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能力训练,达到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

第四,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开展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外双方共同教学的过程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教学生“学会”的同时引导学生向“会学”转变,提倡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在外方许多专业引进课程中除课程正常讲授外,还增加了该课程的设计,这一方式充分实现了教学与科研融合渗透。其次,营造学术氛围,搭建学术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支持学生自主制订研究计划、调查、实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此外,还应当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沙龙以及校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座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

第五,要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时,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专业间各种跨学科的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拓展专业学习涉猎面,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适应性。其次,利用国际合作对俄资源优势,建立校内俄语实践基地。利用来华留学生专业俄语能力强的特点,邀请优秀来华留学生进课堂,聘为助理学习辅导员,与中国学生结对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拓新实践教学项目,紧扣“专业+俄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设计教学项目,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中外双方教师的项目研究,通过“实战”训出“真本领”。此外,与外方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专业相关的主题暑期夏令营活动,坚持语言能力提升与能力并重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国际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必须注重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运用三者综合水平的提高,而学生知识、技能以及阅历的提升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育以及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等几个关键步骤来实现。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全新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双方从“专业+俄语”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到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从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应用成果的普遍推广,真正做到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课程体系的可评估、可实施、可持续以及实践体系的等效性。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融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实现联合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优势成为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专业素质高低决定人才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以构建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为基础,提升人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有机融合的新高度。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为基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探索一条适合“专业+俄语”模式下的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具有核心竞争力,为中俄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提供样本。

本文系202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JG21DB454。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俄语办学素质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