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乐萌
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证,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幸福感、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新兴心理学分支,关注点从病态转向健康,强调人类精神健康的积极因素,如希望、乐观、幸福感等。将其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缓解情绪困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教育方法,以期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思路和参考。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为高校是一个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心理健康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强调个体的积极心态和能力,注重发掘人的潜能和优点,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可以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人类幸福、满足感和积极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学领域。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优点和优势,而非缺点和问题。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认知和行为方式,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关注人类积极的情感、行为和认知过程以及人类的潜能和优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人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资源,以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并在此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人类幸福、满足感和生活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的负面情绪和病态行为,而忽略了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和优点,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心理学范式即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9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积极方面的心理学分支,主张关注人类的优点、力量和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开始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活动。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为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推动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举办不仅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还促进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此外,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为培养积极心理学人才和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现实的必要性
在大学期间,学生面临着课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职业规划压力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和压力,以及如何寻求帮助和支持。而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其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例如,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消除负面情绪和症状,还包括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以及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最后,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学生经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学习到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2.2 理论上的可能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两者理论上具有相似的目标和方法。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研究人类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来源和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和满意度。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而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包括积极情感的培养、积极思维的训练、积极行为的促进等。因此,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例如,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并学习如何培养积极情感和思维方式。同时,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中,加入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的内容,帮助學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和挑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教授正念、自我调节、情绪管理等技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自身的优点和成就,培养自我肯定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这种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3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3.1 覆盖面和受益面不够宽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面向部分特定的学生群体,如新生、留学生、困难生等,而其他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则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满足。同时,一些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也存在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参与或者参与程度不够,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帮助。一些学生可能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误解或者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或者接受心理咨询服务。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偏重于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技巧,而缺乏对心理健康的全面介绍和预防措施的讲解。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只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往往只是课程体系的一个小模块,教育内容相对单一,难以全面覆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这使得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从而无法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3.2 教育方式较为单调乏力
由于心理健康课程是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选修,这使得学生的选择性很强,很多学生可能会选择不选修,从而无法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讲座、课程和咨询为主,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使得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时间较短,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这也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及时更新和跟进,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进行指导和开展,但是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一些高校还存在不足。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也不足以支持开展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足。
3.3 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协同育人机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其机制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一个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负责的单一课程或活动,缺乏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和交流。这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得到了有限的信息和帮助,而没有得到更全面、深入的护理和支持。第二,缺乏协调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院、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学生往往需要从不同的渠道和部门获取相关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和育人工作无法协调推进,难以形成合力。第三,缺乏系统化的治疗与支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预防与促进,但在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往往欠缺系统化的治疗与支持。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业的治疗与干预,但在高校中往往缺乏相应的机构和人力资源,给学生带来了无法解决的困境。
4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4.1 建设幸福安全的校园环境
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创造幸福安全的校园环境十分必要,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等服务。第二,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组织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推进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和活动,如文艺比赛、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第三,营造一个幸福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环境温馨、安全、友好。对美好校园环境进行建设时,可以利用广播、墙报、宣传窗等途径,向学生充分展示积极正能量的人和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影响。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也要灵活应用。比如,借助于微信、网站、公众号等等,推送正面信息,同时加强校园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校园环境。第四,学校可以体现公平、正义、尊重的价值观念。学校要做出明确的规范,保障学生的知情权、隐私权、人身自由等权益,同时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
4.2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视野,改革心理健康课程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拓展教育视野,建设个性化的课堂,与社会资源对接,推进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应对能力。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第一,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当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侧重于疾病治疗和症状缓解,忽视了个体的积极因素和资源。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该被引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积极资源,提升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学校要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提供积极心理学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可以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案例,例如引入积极情感、个体力量、意义和目标、心理弹性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探索与创新性地开展课程。当前大部分心理健康课程方式比较单一,如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新的课程方式和形式应该得到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如心理健康沙龙、情感互动活动、团队合作项目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例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情感体验练习、反思和探索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第三,建设个性化的课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经验,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个体差异化教育的需求。因此,个性化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通过问卷调查、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心理学的资源和工具,例如书籍、文章、视频、应用程序等,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第四,与社会资源对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社会资源对接,整合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等资源,同时增加实习、志愿者和校外实践等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高校可以与社区心理服務机构和医疗机构等资源对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更专业的支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和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机会,例如参与心理健康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活动、为他人提供心理支持等,帮助他们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引入社会资源方面,可以邀请社会心理健康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来校开展讲座、研讨和培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拓宽视野和思路。
4.3 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朋辈心理辅导站是一种以同龄人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为主要特点的心理辅导服务形式。通常由学生自发组织,由志愿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保密、互助的心理健康平台。朋辈心理辅导站的优点包括:第一,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共鸣,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第二,志愿者通常是经过专业培训和筛选,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第三,朋辈心理辅导站通常是由学生自主组织,更具有学生参与和自主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朋辈心理辅导站通常是一个低门槛、高效率的心理服务形式,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发挥朋辈教育的诸多优势,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朋辈教育的形式,互相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经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和应对能力,同时也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和困扰。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必不可少。第一,建立一个线上或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课程等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第二,建立心理健康俱乐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沙龙、心理健康体验营等,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第三,招募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和对心理健康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组建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同时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活动。第四,建立心理健康热线,为大学生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心理支持。第五,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大学生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可以得到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指导和支持。
4.4 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如自杀、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危机事件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还会对整个学校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影响,甚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心理危机预防和早期干预。为了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第二,培训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校应该培训一批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包括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师等。这些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和知识,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和支持。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在這些活动中,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第四,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开展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防止事件扩大化。第五,建立网络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第六,建立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任务,提前准备好应对心理危机的资源和措施,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方法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等措施。同时,高校心理教育还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