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松梅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2022年4月21日正式发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开放课程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必须秉持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乡土音乐……,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自2020年举办了金湖秧歌进校园启动仪式以来,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金湖秧歌课程,希望能够不断弘扬和发展金湖地方音乐文化,让学生喜爱家乡的音乐,展现出对金湖秧歌传承的责任和自信。在不断地推广和试行中,作为金湖的中小学音乐研训员有责任安排音乐老师们对金湖秧歌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再传授给学生,让师生们接受原生态的金湖秧歌,将田野中的金湖秧歌带进校园,我们有收获有困惑,首先谈谈我们争做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路的“收成”。
1 从田野到校园,宣传以“乡土”为宝
本地一位知名的作家曾将“金湖秧歌”比作“秧田里的诗经”。《诗经》来源于生活源于劳动,金湖秧歌是从秧田里飘出来的乐歌。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这就是地方文化的遗产、地方文化的财富。只有经历过农村生活,才能体会、领略到秧歌的韵味。“秧歌”在学生的心里首先就有距离感,与当前他们的生活相差较大,即使从小在乡镇长大的孩子,也与这种农田的生活有脱节。孩子们不愿意接触农田,也就不愿意接受与农田有关联的文化。所以,作为音乐老师有责任将本土的地方音乐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和2019年,由金湖籍著名作曲家崔新创作、江苏省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型音舞诗画《咯冬代》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亮相演出,金湖秧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性大舞台,那一刻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在世界级的音乐殿堂能够展现金湖秧歌的风采,为宣传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描绘了浓重的一笔。维也纳金色大厅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他们向往的音乐殿堂,能将金湖秧歌搬到这神级别的舞台上展示,学生自然会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追随感,我们的地方文化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贝啊。还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宣传金湖秧歌就是我们金湖的一个文化财富,把金湖秧歌从农田带进了校园,通过走进音乐课堂、音乐社团、艺术展演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极大增强。
2 从田野到校园,激以“演唱”为荣
学生本不喜欢唱音乐课本里面的歌曲,现今又受着各种综艺节目的渗透,学生更崇拜网红歌手、综艺歌手,从中获得了浅显的音乐愉悦,认为得到了当下流行时尚的满足,使得音乐课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如果将地方民歌带入校园,将本土文化带进课堂,学生会觉得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审美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将是一场与学生心灵直击的挑战。如何在这一挑战中取得优势,取得学生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将学生的音乐感官刺激重新激活,从学生的角度来引领并使学生有欲望地走进我们的地方音乐文化天地。
2.1 巧选秧歌的曲目,燃起新体验
金湖秧歌一直在我们当地备受关注,各类传承人和文化研究员不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曲目,有原生态的、有新改编的、有表演唱、有合唱的等等,从中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秧歌作品,还要从歌词、旋律、节奏等方面选择有一定时代气息的。適合学生演唱的作品比如《鹰来了》,歌词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小小(那个)鸡蛋十五零三双啊,抱起(那个)小鸡就赛凤凰,大鹰(那个)叼把一个小鹰吃啦,叼到(那个)云那肚里喊亲娘啊,叽呀!叽呀!这首作品旋律轻快、悦耳,可以以班级形式教唱,也可以作为合唱社团的合唱曲目,该作品曾多次展演,曲调婉转而别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些旋律轻快明亮,但歌词内容不适合学生,我们可以进行再加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你所了解的金湖文化生活来编创,比如,金湖人杰地灵、三面环湖、鱼米之乡等特色。再比如,可从金湖的美食、莲湘舞、农耕等地方文化入手,使得地方民歌更接地气,更加有体验感。不仅陶冶了情操,更是家乡观念的一次大开发。
2.2 诚邀秧歌传承人,唤起新体会
秧歌的传唱人基本是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在秧田旁边,对秧歌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有一定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才能,演唱的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吐字咬字很地道。一开始将这些传承人邀请到校园,学生会觉得很好奇,听了他们的演唱后看法不一,有的觉得太好笑了,有的觉得离自己认知的音乐歌曲相差太远,也有的很羡慕他们高亢明亮的歌声,这些想法非常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家乡话,并且尝试着去模仿。对传承人进行介绍,感受他们从小开始一直传唱到现在的执着精神,代表金湖秧歌的示范传唱参加各级各类的演出和比赛,他们也曾是获得过大奖的选手。秧歌传承人走进课堂给学生们演绎,使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田野风味。有的原生态作品可以让学生赏析,有的新编作品可以进行有选择的教学,目的就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从刚开始认知到秧歌“很土”逐渐觉得家乡民歌旋律有着独特的美,与传承人的交流,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也会跟着各种活动的开展争做“小小传承人”。
3 从田野到校园,感以“表演”为乐
3.1 在班级的讲台上激活互动
在课堂上传承地方民歌,首先要有氛围感。老师可以扮演秧歌手,让学生们营造出秧田的环境,并同时扮演插秧的农民,男生在旁边打鼓,女生扮演农妇插秧。老师先示范演唱,然后角色可以互换,学生进行选择。让孩子们回去唱给自己的家人,并且分阶段定下主题,比如“我教爸爸学秧歌”“你唱我舞”等等,有学习有展示,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在班级的平台上形式多样地进行展示,大胆地模仿在舞台上的模样,结合金湖秧歌的简介和演唱不间断地展示风采。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关于金湖秧歌的资料,通过走访、查阅、寻访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让音乐课堂的展示更加鲜活而丰满。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够对音乐、对金湖秧歌有自己的理解,这无疑不是一个很有效的认知途径。
3.2 在社团小组中多样展示
学校的社团丰富多彩,以学校艺术为特色的社团也会有一定的成果展示,让地方民歌进社团更是推动文化传承一个有力的手段。规模大一些的学校社团分类比较细致,有合唱社团、民歌社团、传统文化社团等,将金湖秧歌安排到相应的社团里,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表演合作更是多层次、多画面、多唱法的呈现,学生在一起对于家乡的民歌分享不同的收获。在社团的活动中交流展示,是艺术活动的一种提升手段。把金湖秧歌引入社团,可以用别有风情的社团名字来命名,如“我是家乡传唱人”“小小传承人”“优秀秧歌手”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是社团的传承人,对传承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通过PPT的展示、传唱的表演、分组对歌等的形式进行深入的交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秧歌的展示中。金湖秧歌社团活动的积极推进,也使大家能够互学互助,加强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家乡的民歌得以传承。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态度,形成热情、自信、阳光的性格特点。
3.3 在展演的舞台上重拾风采
地方文化表演的魅力是舞台上的作品代替不了的,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将金湖秧歌创编成表演唱、合唱等形式在更多的舞台上展示,使得秧歌也有了仪式感。我们曾编排过不同形式的表演唱、合唱等形式参加大型的演出和比赛,学生充分体会到将原生态的表演搬到舞台上的艺术魅力,演出后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大多数学生表示表演秧歌是一种酣畅淋漓直击心灵的奇妙感觉,也渐渐喜欢上了自己家乡的歌曲,有一种文化之根的责任感。近年来,我们将金湖秧歌纳入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项目,彰显了地方文化,使“金湖秧歌进校园”能够真正地落地生根,而不是一句空话。这是在我们教材之外课堂延伸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一种手段,通过展演比赛,更加激励师生去探寻金湖秧歌的原生态,以及发展延伸的可能性,将已有的音乐经验放大,并且优化表达形式,是我们走入课堂之外的一种融合,给师生们提供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
“非遗”进校园逐步开始渗透,金湖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近两年被带到音乐课程中,也是传承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新举措,也是我们实践音乐教学的新途径。著名音乐教育家谢嘉幸说,让每一个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应该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使学生真正得到“本土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课堂里呈现的大部分是经过了艺术加工,也注入了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对于一些基本旋律学生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要真正能体会到金湖秧歌特有的韵味还要回归到田野,接近稻田,体验在劳动中产生的地方民歌,学生容易被真实状态的、鲜活的演唱所感染,老师带领着学生融入农村,进行深入、真实的田野调查,尊重原汁原味的文化风格。再从校园回到田野,带领学生沉浸其中,享受了一次灵魂深处的愉悦。《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
4 再从校园到田野,体会歌词的水乡浓情
4.1 创设田园意境
金湖秧歌的歌词形象生动一韵到底,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以事寓理,意犹未尽。如“栀子花开靠墙栽,墙头上冒出个花朵子来。东庄大姐要花戴,西庄大姐要花栽”。带领学生来到栀子花树旁进行先朗读再传唱,别有一番韵味。可以让学生用视频记录下秧田旁边的诗情画意,记录家乡劳动的场景,也是田园风格的创造。上海的一位音樂名师曾说,在音乐海洋中,追寻一个个别样的风景,然后为学生展示一份别样的美丽,告诉他们:“音乐课,真美!你找到了自己想要守望的音乐风景了吗?”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我们可以将田野的风景在校园里打造,在走廊、在教室布置一片符合田间地头的场景,甚至提供一些农用工具,有实物、有模型,以及适合插秧的服饰,有男生的、有女生的,让田野的气息瞬间在校园里面浸润,沉浸式的体验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一种视域的融合。
4.2 感受农家收成
很多歌词体现农家的收成,将丰收的喜悦表达在歌曲中。如“好面出在三月黄,好粉出在五月豇,好米出在江西早,好歌出在姐身上”。农民用他们认为最好的三种农作物品种做比喻,来赞美心目中插秧的“姐”,层层推进,表达的重点突出。在学习歌词含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家乡的物产,在学习秧歌的过程中体验庄稼的收成。丰收的场景是多样的,田野丰收的壮丽景色可以描绘、可以吟唱、可以绘画,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和歌颂。通过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这也是新课标中需突破的重要艺术实践内容。
5 再从校园到田野,体验旋律的紧疏变化
走进田野,先去听、去看、去感受、去理解才是田野调查的开始,让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曲调、唱腔等。来到田间,体会金湖秧歌的高亢豪放和委婉流畅。金湖地处苏中地带,俗称里下河地区,形成的曲调清新悦耳也会显得有点内敛。将课堂里面扮演的秧歌角色搬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孩子们兴奋的同时又有些顾虑,如何让他们能够大胆尝试并且乐在其中呢?
5.1 以歌助兴
虽然插秧是一种艰苦的劳作,但通过激昂的助兴演唱使得辛苦之余洋溢着热情与快乐,因此有一种演唱形式叫作“秧号子”,用来振奋精神,类似于船工号子等。让学生从多种“号子”中体验这种真挚而豪迈的表达,可以分组进行对歌或者赛歌,将田埂作为擂台,释放情怀、高歌吟唱,将一幅幅农忙时节的欢闹场面呈现出来。当然,也有一些“打鼓唱唱”的形式来助兴,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来激发劳动中振奋的精神。
5.2 以鼓助威
体现传统的审美品位,通过富有韵味的演唱,来凸显金湖地域的特色,再配上“打鼓”部分的吆喝,有一种对吉祥美好生活的赞誉和蓝天飞虹的天人祥和之境。锣鼓秧歌也是金湖秧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学生自由分组,每一组有一个主唱,就像流行乐队里面的主唱,其他有敲锣和打鼓的,不同的劳动场景敲出不同的轻重缓急,不同的秧歌旋律配出高低强弱,在锣鼓的节奏中选择出适合的节奏型伴奏,相互的合作增加了乐趣和节奏感。可以让学生欣赏著名歌手谭维维与陕西农民艺术家们合作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东方民歌与西方摇滚的碰撞,也是农村与城市的撞击,这种歌声直击心灵。
5.3 以舞传情
歌与舞总是密不可分的,在地方文化中更是尤为突出。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有效地将学生带入田野的情境中,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可以接纳并喜欢。跳一段秧歌舞,打一段秧歌锣鼓,这便是家乡田园文化的充分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特长选择唱或鼓或舞,在乡间田头、农场谷场表达悠扬而豪放的秧歌,虽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但不同于校园里接受的艺术教育,这是体会助兴农耕的方式,有歌有舞是最直接的快乐表达方式,提供我国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资料,激活学生也能做一个能歌善舞的传播者。
5.4 以言显真
让学生了解秧歌文化,用金湖方言演唱,创设原生态的音乐文化环境,要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尽量不变味地传承,就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到原生态环境中体验原本的样态,学生较容易领悟从而能接近民族音乐。方言对于现如今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被忽略的文化,大多数城里长大的孩子生活中听不到地道的方言,缺失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原生态的秧歌如果用方言来演绎,会给学生营造出纯天然的地方文化,教师不会本土方言,或是说得不地道,就不会用方言演唱秧歌,缺少了秧歌的韵味。需要师生一起跟着传承人学习金湖秧歌的同时也要学习模仿金湖方言,从吐字中感受特有的韵味,感受传承人的腔调、咬字、神态等,身临其境感受家乡音乐的魅力。
5.5 以变装饰
金湖秧歌的曲调富于变化,也是体现中国民族调式的丰富技法。金湖秧歌的旋律中,由宫变角、由徽变角、由商变宫等多种调式的转换,使其更加富有情趣和委婉动听。我们又通过地方的音乐创作人编创二声部的合唱,来丰富秧歌的曲调、节奏和声等多种音乐要素,弥补了传统音乐留下的单一旋律,秧歌演绎起来更加生动、丰满,有张力。这个在学校推广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聘请音乐作曲方面的专家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创作手法,进行比较简单可行的二度创作,也是对音乐老师的一个挑战。
6 再从校园到田野,感悟劳动的田园乐趣
從金湖秧歌的音乐特点获得美的体验,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劳动精神也是很有意义的,从美育角度或是德育角度,都有着较强的育人价值。劳动与歌、歌与劳动相互关联,也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劳动的不同场景。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歌唱,秧歌的劳动中带着在歌唱中的问题共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6.1 先从劳作中寻找秧歌
在那个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的年代,农民们在繁重的劳作中,不但能苦中寻乐,还能将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寓于大秧歌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力量,劳动与生活、劳动与音乐的关联。比如歌词中唱道:打起锣鼓下田庄,栽秧要把秧歌唱,光田白水长趟子,四爪抠泥插黄秧。这段歌词很形象地描述了插秧是苦活、脏活、累活,可以让学生在插秧的季节到农村体验,先看看如今的插秧与往日的插秧有什么区别,现如今虽然是农业现代化插秧了,但有的地方秧田较小,机器操作有难度,也会有人工插秧。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插秧操作,边劳作边哼唱。
6.2 再从秧歌中体验劳动
有劳动就有歌,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歌。金湖秧歌就是秧田里飞出来的歌,属于劳动歌。农忙的时节家里能干活的都到田地里将秧苗种下,就是种下了一年的希望,大家在一起插秧,你一句我一句地即兴歌唱。在农忙的季节带着学生在田野中歌唱秧歌,插秧和丰收的时节可以体会不同的劳动状态,体会通过演唱感受劳动的艰辛。有歌舞有劳动,体会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金湖秧歌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参与秧歌劳动,了解整个秧歌的过程,过去和现在不同时期秧歌劳动的场景、分工都有不同,从中知道插秧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劳动总是会磨炼人的意志,也是培养孩子们懂得吃苦耐劳、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6.3 还从创编中传唱
金湖秧歌中很多的内容是表达爱情的,在劳作的过程中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都会喊着上工的号子,这也是社会积极的写照,但这些不适合编入教材,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曲调将歌词进行再创编,内容融进新时代学生的新精神。既可以体会那个年代的曲调创意,也能让学生在当下创编有力量的歌词,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使命感,也想加入传承和保护家乡民歌的队伍中。
金湖秧歌作为地方的民间艺术,对于学校其所实现的功能首先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表演秧歌的过程中展示着审美倾向,如音色、动作、队形、服装等方面,培养着多方位的审美教育。从田野到校园,再从校园到田野,对于地方民歌的教学研究还需要更加脚踏实地、更加深入浅出、更加别具匠心。正如艺术美学专家沃尔特斯托夫所说,我们不得不谴责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目光短浅,我们应该看一看艺术作品、实践与实践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欣赏一首民歌我们必须了解许多东西,如人文、历史、语言、风土人情等,构成音乐文化的信念、价值等不断实践、升华和创新。金湖秧歌逐渐被地方和学校的美育所重视并加以发掘,也是对地方优秀传统艺术的高度融合,要借助校园的教学力量来推进学校的美育。最后引用谢嘉幸教授的一句话:“乐要有魂、乐要有根、乐要融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