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 田晓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政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保证中国近现代史教学 质量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关键。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历史底蕴的凝结,将其融入“纲要”教学中能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现阶段我国高校“纲要”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融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改善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的依据与意义,分析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着重研究“纲要”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意见,以期有利于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将地方文化软实力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能影响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是顺应国家政策基本导向的行为,其符合學生基本学习规则,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有效渗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为“纲要”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提高课程教学现代感,从而实现“纲要”教学效果的优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地方人民记忆的结晶,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真正促进“纲要”的育人价值,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历史。
1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依据
1.1 顺应国家政策基本导向
高校传统“纲要”教学存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有效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使“纲要”教学内容得到丰富,顺应国家政策导向。近几年我国针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颁布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也应顺应国家政策变化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利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融入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使地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得到有效应用,保证“纲要”教学能够满足国家政策需求。
1.2 符合学生基本学习规则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符合学生基本学习规律,“纲要”教材内容包含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内容,包含许多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传统“纲要”教学模式无法将这些知识以最好的效果展现出来。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能使“纲要”教材内容主题更加突出,丰富了“纲要”课堂教学模式,从情感方面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拓展了“纲要”教学空间,真正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结合。
2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
2.1 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有利于为“纲要”教学提供丰富素材。若“纲要”教材内容太过“拥挤”,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若教师无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能感同身受,对历史学习内容无动于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入能使这种现象得到良好解决,使“纲要”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实地感受历史文化资源,接触历史文化,体验历史信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动的历史形象,将历史理论知识具象化,增强感染力,贴近学生生活,推动学生融入历史。
2.2 全面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也表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蕴涵着许多拥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这些精神的影响。将其渗透到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纲要”教学中能发挥关键性的载体作用,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实地感受,并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知识的影响和熏陶,在思想与行为上做出改变,提高大学生精神素养,唤醒其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2.3 提高历史教学现实感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能使历史教学现实感得到增强。传统“纲要”教学模式过于笼统,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熟悉和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对相关知识产生认同感,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到“纲要”教学中能从生活角度为学生讲解历史文化,更容易激发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对历史文化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且大历史的教学离不开小历史的辅助,若想保证“纲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例,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亲近感,以此为案例辅助“纲要”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现实感。
2.4 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到“纲要”教学中能使“纲要”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入有利于“纲要”教学提高亲和力,教师需要在“纲要”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在展开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学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了解熟知的内容增强学生好奇心,为学生建立基本认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引发其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入能使学生对“纲要”学习产生欲望,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意义深远。
3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体现
3.1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人民的集体记忆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指的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过一定历史发展周期产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精神产品,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化资源、精神文化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为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随着教学改革的落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逐渐体现出了良好的育人价值。首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人民的集体记忆,其不仅是联系地方人民情谊的纽带,也是地方人民智慧的结晶。大多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其对当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地方人民情怀的关键内容。
3.2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活化石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活化石,许多历史文化资源都被地方用物化的形态保存了下来,这也为高校“纲要”的教学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博物馆,通过亲身观察、亲自感受的形式,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先辈精神。在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地方开始建立更具参考价值的文史博物馆,并建设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通过在民间搜集历史文物、调查历史文化等方式丰富基地内容,使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参观者可以直接通过观看和阅读了解历史故事,为其提供更直观简洁的途径。
3.3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学生共鸣点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众多高校学生已经逐渐接受了传统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也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与历史故事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更是无法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入有利于解决这种教学困境,将其渗透到“纲要”教学中能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为“纲要”课程进行知识铺垫,唤起学生学习欲望,并依据这些把在情感上更有联系的历史记忆引入课题,使学生形成历史认同感,从而更高质量地学习“纲要”。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合问题
4.1 教学方面问题
(1)“纲要”课程存在双重性质
现阶段高校“纲要”教学还存在课程双重性质兼顾不全的不良现象。“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关键内容。高校必须通过创新“纲要”教学模式,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未将“纲要”课程的立德树人性质体现出来,单纯将“纲要”课程作为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手段,“纲要”课程教学的学术研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理论教学意义得不到发挥。甚至部分高校在教学中过于侧重“纲要”课程中的历史知识,完全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教育。
(2)“纲要”教学缺乏有效创新
在时代的发展下高校“纲要”教学需要對传统教学模式做出调整,积极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纲要”教学有效性,增强课堂趣味性,丰富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更高质高效的教育活动。然而部分高校并未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落实“纲要”课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纲要”课堂枯燥乏味。有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将多媒体设备融入课堂教学,但并未将多媒体设备的实际功能挖掘出来,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依然缺乏创新,学生缺乏“纲要”学习动力。
4.2 学生方面问题
(1)学生思想受到社会变化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有效开展能使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塑造,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中能提高教学说服力,避免学生思想受到社会变化影响,进一步发挥“纲要”育人价值。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水平的飞速进步使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得到推动,现阶段中国社会体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应声而起,这些思想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影响巨大,尤其在网络水平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其思想的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
(2)学生对“纲要”学习兴趣不高
“纲要”课程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学生体现出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这对“纲要”教学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十分剧烈。由于“纲要”课程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溜号、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纲要”主要是以公共课形式展开,导致教师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的前提下,高校学生开始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保证“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前提下对教学模式展开创新。
(3)学生容易对公共课抵触
部分高校学生对公共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进行公共课学习时常常以消极态度参与课堂教学。这种情绪会导致其学习质量不高,也会影响“纲要”课程教学质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纲要”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但大部分学校会以公共课形式展开,尤其在理工类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作为理工专业学生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容易对“纲要”教学有忽视情绪,以无所谓的态度学习相关内容,从而造成“纲要”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出现学生抵触相关课程学习的现象。
5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
5.1 利用案例穿插法提高教学趣味性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认识到提高“纲要”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对“纲要”教学模式的创新,希望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形式,发挥“纲要”教学价值,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更全面地开展。然而,部分高校在落实“纲要”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象,高校可以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融入“纲要”教学中,利用案例穿插法等教学方法降低课程教学难度,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欣然学习。
首先,案例穿插法是“纲要”教学十分常用的一种方法,案例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必需资源,教师需要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源案例融入课堂,利用案例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在进行案例穿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从而减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纲要”教学内容,并逐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找到“纲要”教材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契合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案例的选择。比如在讲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与这些知识相关的历史案例为学生展示战争记录照片,利用案例结合教材内容反映历史事件,也可以将地方民风民俗等内容结合其中,更高质地展开“纲要”教学。山东具有众多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并称为“三山起义”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胶东天福山起义和泰安徂徕山起义,高校都可以根据所在地方给学生穿插现实案例,甚至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情景教学,此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5.2 结合实践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纲要”教师也能够将实践教学法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式的教学。“纲要”的教学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还要求学生做到联系实际,立足现实,不可将思维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师应为学生建立具有真情实感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真正走入历史,将历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学习“纲要”。实践教学法的融入不仅能提高“纲要”教学丰富度,还能拓宽历史知识的维度,开阔学生视野。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闭门施教,导致学生失去联系历史文化与现实的能力,造成历史文化学习兴趣的低下、课堂气氛枯燥沉闷的现象。实践教学能使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更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学生可以不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与束缚,真正走进历史,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自身知识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先进技术与现代化设备,充分挖掘相关技术的功能,在课堂上利用这些技术为学生展示史实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索,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利用休息日或是节假日,进行历史文化资源的收集和调查,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3 渗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还应注重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到“纲要”教学的各个环节,用以丰富教学内容。历史长河浩瀚无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厚重,“纲要”教材并不能将历史变迁的曲折与魅力完全表现出来,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想真正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將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贯彻到“纲要”教学中,将知识点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使学生能通过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学习“纲要”课程,熟知“纲要”课程中的历史知识,探索其中的奥秘。首先教师应注重将课本教学知识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实时结合,在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趣味点,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引入“纲要”课题,也可以选择学生更熟知的知识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共鸣,更好地保证“纲要”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解决“纲要”中存在的历史问题,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学生解释历史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学生对山东淄博的“孝文化”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去追溯淄博孝文化源头,了解博山颜文姜孝感动天的传说,最后通过学生的自身了解和互相分享,使学生充分认识淄博孝文化的历史,感受淄博当地的文化气息,从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中感受中华文明,提醒青年学生时刻做到孝老爱亲、感念亲恩。有效地融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能使学生“纲要”学习兴趣得到增强,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5.4 组织有利于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方历史文化参观活动,利用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展开“纲要”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历史文化参观活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包括历史遗迹、历史雕塑、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图书馆、民间资料等。首先高校教师可以在展开“纲要”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雕塑等,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亲身走入历史文化博物馆,通过参观和了解博物馆展出的历史资源等形式丰富自身的历史积累,也可以与档案馆或地方图书馆建立联系,带领学生走入档案馆或图书馆,亲自进行资料的查阅,为学生提供更真实且更丰富的学习场所,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欲望。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组织相关地方历史文化的实践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假期进行地方民间历史文化资源搜集活动,例如蹴鞠文化、孝文化、齐商文化、沂蒙文化等等。学生走入民间自己开展访谈或者搜集资料,并在搜集结束后分享自身所得,共同学习,既为“纲要”课程提供参考依据,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寻找和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将其渗透到“纲要”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教学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教师应积极使用案例穿插法,提高教学趣味性,结合实践教学法拉近课程教学的距离,渗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纲要”教学内容,组织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动,充分把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在教学前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全面落实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的有效性,创新“纲要”课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20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的路径与方法”,项目编号:M2020056。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