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上新台阶

2023-12-06 13:36:35蔡达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一带

蔡达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10周年,在出访南非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过程中强调要“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共创中非美好未来”,为中非合作勾勒出美好藍图。非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非合作日益紧密、成果丰硕,成为南南合作的标杆和示范。当前我国正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非洲发展带来更多“中国机遇”;非洲正在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工业化、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展,中非合作空间更为广阔;2024年双方将再次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在此背景下,应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合作基础、把握时与势的变化,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进入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

一、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一)政策对接成效显著,战略互信不断深化

一是“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实现基本“全覆盖”。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同52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占全部非洲国家的98.1%,覆盖人口约14.2亿人,占非洲大陆总人口的99.9%,凸显非洲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以及中非将致力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决心。二是政治互信持续深化。我国视非洲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和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快速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有力提升了非洲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社会话语权,在我国的大力支持下,非洲联盟成为二十国集团正式成员。三是“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原则为双方合作凝聚共识创造基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已写入联合国成果文件,表明“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向而行。非洲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点地区,也提出了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加速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与非洲实现了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双方战略共识愈加稳固。

(二)互联互通释放潜能,重大项目成果亮眼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气候等影响,互联互通水平较低,发展潜能得不到释放。非洲开发银行估计,非洲大陆基础设施需求总额为每年1300亿—1700亿美元,融资缺口为680亿—1080亿美元。二十国集团(G20)研究发现,考虑到现有基础设施、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到2040年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口每年至少132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资金、技术的支持下,非洲各国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站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典型项目,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埃及新行政首都项目、喀麦隆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等不仅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帮助东道国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加速实现现代化、带动长期经济发展,同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座“丰碑”,提升了中国和中企的国际声誉。中国企业建设了非洲一半以上无线站点及高速移动宽带网络,累计铺设超过20万公里光纤,服务超过9亿非洲人民,帮助非洲国家消除“数字鸿沟”,还积极参与非洲国家输变电项目,帮助当地电网建设。清洁绿色能源项目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企业建成安哥拉卡古路·卡巴萨水电站、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场、阿尔及利亚233兆瓦光伏电站等标志性工程,分别是非洲最大的水电、风电、光伏项目,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经贸关系加速发展,双向投资量质齐升

中国连续多年对非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为非洲创造逾百万个就业机会。贸易方面,中国连续14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22年对非洲进出口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已与埃及、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尼日利亚、南非、毛里求斯等非洲国家建设了25家经贸合作区,集聚了一批中国及世界各国企业,为东道国税收和就业作出贡献。2021年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启动,通过减少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上的机会,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平台。投资方面,2013年,中国对非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已超过美国,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直接投资者。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逾560亿美元,比10年前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时翻了一番。从投资结构看,主要集中在基建、矿产和制造业,分别占比37%、22.6%和13.4%;从类型看,92%是绿地投资,8%是购并;从企业主体看,投资主体更趋多元,民营企业投资占比达70%。非洲对华投资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实际利用来自非洲地区外资金额为4.7亿美元,2021年为10.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

(四)融资支撑作用凸显,金融合作稳步前进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项目推进的润滑剂和血液。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开展项目合作面临一定的融资问题,中国积极推进对非资金融通工作,支持和保障项目建设运营。一是发起成立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专门服务对非项目的基金,同时设立和协助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将非洲作为投融资重点关注区域,这些机构秉承商业化运作、互利共赢理念,通过对制造业、高新技术、农业、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具体项目投入资本金,以市场化方式增强非洲自身发展能力,实现中长期财务可持续。二是主动承担大国责任,解决非洲债务问题。我国是非洲债务构成和债务救助的重要攸关方,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还积极参与G20共同框架对乍得、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的个案债务处理,在国际社会对非债务救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三是金融制度安排日益健全。双方积极扩大本币结算和互换安排,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对接市场需求。我国加入非洲开发银行、东南非贸易与开发银行和西非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同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7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有42家非洲地区间接参与者,覆盖19个非洲国家。

(五)民生工程惠及民众,人文交流蓬勃开展

非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众生活质量亟待提升,当前极度贫困人口的总量高达3.5亿人,大约2.37亿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处于缺少粮食和饥饿状态,开展民生工程助力减贫、开展人文交流丰富精神生活十分必要。目前,中非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媒体、智库、青年、妇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在减贫领域,中国积极落实《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中非青年减贫和发展交流项目”等机制传播减贫的中国经验,为非洲提供有益借鉴。在教育领域,中国在非洲设有61所孔子学院和48所孔子课堂,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30余所非洲大学设立中文系或中文专业,配合埃及、南非、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非洲国家提供大量政府奖学金,支持非洲青年学子来华留学,从2011年至2017年,中国接收的非洲留学生增加了258%,仅在2017年就从24个非洲国家接收了74011名非洲学生,有许多非洲国家政要曾远赴千里来华学习“中国经验”,如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维尔图、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总统约瑟夫·卡比拉等。在健康领域,在非洲国家开展“光明行”“爱心行”等义诊活动,帮助近万名非洲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助力提升当地人民健康福祉;帮助1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0个专科中心,同40个非洲国家45所非方医院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涉及心脏、重症医学、创伤、腔镜等专业。

二、推动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上新台阶

(一)厚植友好基础,稳步推进中非合作“三大举措”实施

《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三大举措是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期间举办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后,中方发布的支持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措施,这些举措契合非洲现代化发展需求,彰显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从“三大举措”看,《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强调要将有关合作资源向支持非洲工业化项目倾斜,同非洲国家共同推动建设区域中心示范园区,支持非洲早日实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的工业化。《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致力于解决非洲缺粮问题,帮助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和自主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非洲粮食安全自主保障能力,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目标。《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则瞄准提升非洲人力资本,共同培养各类人才,以人口红利助力本国现代化发展。要将“三大举措”作为下一阶段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厚植友好合作基础,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共赢。

(二)推动共同发展,携手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与标杆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出现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新变化,纺织、建材等劳動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和全球竞争力逐渐减弱。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全球最大的可耕地面积,多达900万平方千米;劳动力丰富,人口14.3亿人,生育率非常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出生率依然保持在4.6;还拥有全球30%的金属矿产储量,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8%,天然气储量占全球7%,双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具备互补性。一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和保障机制建设,与非洲国家商签高水平自贸协定,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园区,争取东道国在政策、资金等领域优惠政策,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二是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重视与非洲本地有实力的企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在咨询、法律等业务上提升本土化率,能够增强对产能合作项目的系统分析和评估,降低风险。加强与当地民众交流,尽可能雇佣当地员工,争取当地民众和社会舆论支持。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提升经济效益。拓展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引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产能合作;采用“资源换债务”“环境换债务”等模式,既能充分利用非洲资源矿产丰富的优势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保障东道国偿债的可持续性,一举多得。

(三)拉紧民心纽带,培育“小而美”项目改善民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这类“小而美”项目,建设和投资规模较小,建设周期较短、风险较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较好,与当地民生息息相关。非洲国家普遍是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小而美”项目能够较快解决当地民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一是有效利用我国援外资源,充分调动共建国家积极性主动性,以相对低廉成本为其提供援助性的项目工程,解决温饱问题,改善生活条件。二是建设中小型基础设施,例如水井、分布式光伏、小学、健康中心、体育设施等,解决当地民众缺水、缺电、交通难、上学难、就医难、环境恶劣等问题。三是提供手工业、工农业、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更多的民众拥有一技之长,提升谋生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密切国际合作,提升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规模和范围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各方只要有合作意愿都可以参与合作。中非双方合作并不是闭门的,应提升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一是在战略层面,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等对接,各取所长,共同发展非洲,在国际对非合作机制上形成良性互动,丰富中非合作的重要参与方。二是在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等领域,与欧洲等有技术、有资金同时对非洲有合作基础的国家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助力非洲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安全领域与欧美及沿海国家共同开展反海盗、应对马里安全危机、南苏丹冲突等合作,共同维持非洲国家政局稳定和安定团结。四是在卫生健康领域,与相关国家共同开展防治埃博拉疫情、艾滋病等合作,不仅能够有效保护非洲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为全球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五)增加对话渠道,推动政府合作与民间交流相结合

非洲大陆国家众多,不同国家之间法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也有很大不同,不仅要与政府加强沟通交流,同时应发动民间力量开展自发性对接与沟通,通过“政府外交+二轨外交”形式进一步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一是推动民间组织走进非洲。民间组织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更加灵活,更易为所在国民众感知和理解,因此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应坚持优势、补齐短板,规范、支持中国民间社会组织在非洲开展工作。二是加强与非洲经济研究联合会等非洲知名智库交流,通过推动智库交往宣传介绍共建“一带一路”最新理念和进展,引导非洲理解、尊重、认同共建“一带一路”,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三是加强与非洲国家商协会等交流合作,了解当地的真实看法和诉求,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基础。四是提升民营企业在非洲影响力。目前民营企业占中国在非洲公司数量的90%,占中国企业在非洲直接投资总额的70%左右,已有一定体量和规模,应在政府层面加强指导和督促,提升民营企业开发项目的能力和质量,使其成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一带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刑法论丛(2018年2期)2018-10-10 03:31:38
非洲鼓,打起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22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