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炟 马艺菲 樊一江
前三季度,我国交通运输持续恢复向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客货运输增长势头良好,暑期客运带动效应显著,货运增幅扩大。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深度影响交通运输供需结构,全年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系统性结构性功能性调整等新机遇新挑战,传统交通发展方式、建设模式、组织模式亟待转型升级。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年度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抓紧落实,聚焦有效防控和化解债务金融风险,加快探索创新交通投融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交通稳投资稳经济作用,研究推动重点领域中长期布局建设发展规划政策优化调整,更好支撑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前三季度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及全年形势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位,水运投资增长显著
1—8月,铁公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万亿元,同比增长7.9%,超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水平(3.2%),增速较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即1—6月,下同)分别降低4.8个和0.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公路仍然是完成投资规模最大的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89万亿元,同比增长6.9%;铁路累计完成投资4320亿元,同比增长7.2%;水运建设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完成投资1261.8亿元,同比增长26.5%,内河项目增长显著。随着交通重大项目稳步建设,交通投资稳增长作用持续发挥。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扩大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预计将进一步助力交通领域投融资可持续发展。
(二)暑期客运带动显著,铁水航运量翻番
1—8月,全社会客运量完成61.7亿人,同比增长55.1%,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铁路、民航、水运客运量涨幅均超过100%,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26.1亿人,同比增长111.4%;民航客运量达到4.1亿人,同比增长122.4%;水路客运量达到1.8亿人,同比增长123.3%。暑期带动客运量明显提升,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4亿人次,创暑运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超过1.1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11%;水路客运共发送旅客6251.2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6.33%。中秋国庆假期探亲流、旅游流交织叠加,旅客出行需求十分旺盛,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高达22.04亿人次,营业性旅客运输人数累计4.6亿人次,日均5727.7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国庆7天假期)日均增长57.1%。值得一提的是,三季度交通消费带动作用逐步展现,双节期间(9月28日至10月6日)人均消费金额为912元,相比端午和五一假期分别增长159.1%和68.8%,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8%,消费呈现复苏趋势。
(三)货运量加速增长,集装箱吞吐量运行稳定
1—8月,全社会货运量完成354.6亿吨,同比增长7.0%,增幅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扩大2.1个和0.3个百分点。分方式来看,公路货运量累计完成261.2亿吨,同比增长7.7%;铁路货运累计完成33.2亿吨,同比增长0.5%;水路完成60.2亿吨,同比增长8%;民航货运增速最快,完成451万吨,同比增长9.6%。三季度,产业物流需求稳步恢复,民生消费物流较快增长,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5%,环比回升3.2个百分点。1—8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11.02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外贸吞吐量33.4亿吨,同比增长9.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37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受全球对制造业商品需求下降、主要国家制造业景气程度较低影响,1—8月,我国实现货物贸易出口22232.4亿美元,同比下降5.6%,降幅较上半年扩大2.4个百分点;外贸进口为16699.9亿美元,同比下降7.6%,降幅较上半年扩大0.9个百分点。9月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下降明显。快递业务量持续攀升,1—8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14.6亿件,同比增长15.9%,已连续6个月超百亿件。
(四)预计全年交通投资总体平稳,客运保持高位,货运稳步增长
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穩。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作用将持续发挥,受到PPP项目暂停、地方债务管理约束等影响,三季度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PPP项目建设逐步调整恢复,预计全年投资总规模将延续高位,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
旅客运输总量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在主要节假日带动下,旅客出行需求全面释放,预计全年全社会客运量将保持高位,快速化、机动化出行比例大幅提升,传统公路水运客运比例将明显降低,铁路、民航(国内)和小汽车出行将成为跨区域人员流动的主要方式。在营业性旅客运输规模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同时,以私人小汽车出行为代表的机动化出行趋势加快推进。
货物运输将稳步增长。摩根大通与澳新银行分别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测从此前的4.8%、4.9%上调至5%与5.1%。在经济持续向好带动下,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8月进出口降幅均收窄,预计产业、贸易、流通等货运物流需求将加大,预计全年货运量增速将达到7%左右。
二、需重视多重因素对全年交通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一)国际国内变化影响交通供需结构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凸显,国内经济持续恢复但短期总需求不足,尽管后疫情时代交通运输恢复发展持续深入,但中长期发展需要与后疫情恢复的短期波动相互叠加,需关注交通运输供需结构变化。从供给侧来看,随着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传统交通运输发展思路阶段性局限逐步显露,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亟待优化调整发展路径,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从需求侧来看,国际市场需求总体走弱,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进口需求下降,内需成为交通物流需求的主要策源,后疫情时代交通物流需求持续释放,交通消费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机动化出行加快推进,新特征、新趋势进一步凸显。由此,以后疫情时代发展为带动,全年交通物流供需两端持续动态调整,运输组织、资源配置的逻辑不断优化,为交通物流发展带来机遇挑战。
(二)交通投资可持续发展亟待破题
交通运输领域稳投资作用重要性持续凸显,各地建设诉求仍然高涨,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趋紧,有效投资挖潜空间有限。一方面,在新能源车免收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續下,中央车购税资金逐年减少,财政支持力度持续下降,地方政府财政供给不足,筹资压力大。另一方面,交通投融资渠道较为有限,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债券或银行贷款。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仍然较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亟待规范管理,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要求下,交通项目申请使用债券资金难度不断加大。同时,交通项目建设用地用林用海政策收紧、变动,用地报批涉及部门多、层级多,地方政府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数量少、难以落实。三季度,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对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项目,分类明确准入和监管重点,提升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有效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亟待破题。
(三)传统运输组织模式变化带来衍生问题
随着交通运输领域新特点新趋势不断涌现,传统运输组织运行模式改变进程加快,衍生关联领域发展问题应予以关注。一是公路营运性客运市场日渐萎缩,中长途运输逐渐被高铁和动车取代,中短途出行又面临网约车和私家车的普及,越来越多汽车客运站停运,汽车客运行业亟需调整转型。二是公路货运市场竞争格局转换,传统整车业务被零担业务蚕食,专线大票零担被小票快运零担分离。运力市场结构性不平衡,小微企业和个体司机仍是实际承运主体,基础运力供给过剩局面将长期存在。三是城市公交运行问题此消彼长,客车客运量持续下降,公交公司营收锐减,加上纯电动公交面临车辆维护、电池更新等问题,运营困难加剧,公交公司“入不敷出”,多地频繁出现“公交停运”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四)重点领域发展布局持续推进
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聚焦未来发展趋势,以智慧化、绿色化发展为先行,交通运输中长期战略谋划布局加快推进,成为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领域。一是智慧交通创新发展持续发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我国已有超过35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建设里程达1.2万余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919大型客机等发展取得突出进展。二是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显著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制定加快推进,成为发展重点。
三、推动交通运输更好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主要建议
(一)继续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稳投资稳经济作用
一是适度超前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加快推进存量网络提质增效,精准补齐网络短板,强化衔接协调,持续推进出疆入藏、沿边沿海、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服务支撑重大战略实施。二是挖掘投资新空间,统筹发展与安全,交通基础设施需要有效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应急救援、国防安全间的关系,延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作用,切实形成新增长点。结合“十四五”相关规划中期评估调整窗口时期,以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修编时期,全面梳理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事项和政策,明确基础设施发展事项清单,为新谋划项目预留规划依据空间。
(二)创新推进交通投融资可持续发展
一是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用足用好中央交通专项资金政策和政府债券政策,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专项支撑,支持专项债券重点向高速公路等重点领域倾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严控新增隐性债务,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避免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和地方债风险交织,产生系统性风险。深化合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优化融资结构,探索利用各类新型融资工具,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比,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交通融资的可持续性。尽快出台PPP政策指导文件,对下一步如何推进PPP项目建设、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机制做出明确。二是加强要素保障支撑力度,扩大先行用地规模,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将国省干线项目纳入先行用地范围,尽快修订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标准,优化审批流程手续。
(三)有序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发展
一是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议地方政府建立并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补贴补偿以及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立足“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强化政府保障支撑,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体系,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公交服务供给模式。二是统筹指导公路客运行业发展。鼓励客运企业创新客运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价格手段以平衡和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实现按需供给,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与相关行业深入融合,拓展商业、旅游集散、邮政、物流等服务功能。三是推动公路货运行业品质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化赋能,实现供需资源集约整合,推动行业从“多小散乱”的状况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升企业运营的集约化以及服务的精细化。
(四)推进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布局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行业,加强基础数据采集汇聚与共享开放,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加强各省市、各行业、政府企业间交通运输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助力新技术新业态转化为新动能。二是推进交通融合化发展,积极探索推进交通基建与邮政快递、物流、旅游、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城市客运站等相关设施利用率,拓展交通服务功能。三是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调结构、清洁化、低能耗、绿色化四方面发力,进一步提高运载工具的新能源应用速度,强化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覆盖,以可持续的绿色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需要。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