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资助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安徽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入选高校,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和资助育人效果,认真执行国家政策,扎实做好各项资助工作,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通过多种措施,有力促进了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本文以安徽大学为例,谈谈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及资助效果,以供参考。
一、资助体系概述
安徽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8000余人,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923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4.73%。以2022年为例,学校发放各类资助总额为3029.74万元,困难生总体资助覆盖率达100%,没有出现一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学生失学的情况。多年来,学校在保证各项资助工作稳定开展的前提下,注重政策宣传,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调整投入结构,落实资助资金,不断丰富资助形式,拓展资助领域,创新资助载体,有力地促进了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形成了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措施相互补充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资助体系完善措施
(一)注重政策宣传,完善资助制度
学校通过电台、网站、现场咨询、资助走访、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编印《学生资助工作手册》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资助政策,加深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把资助培训纳入年度辅导员学习培训,将探索贫困生成长成才规律纳入学工科研专项课题等方式,丰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为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学校不断完善《本科学生资助管理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学生减免学费实施办法》等资助政策,同时还制定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学生资助金审核发放、学生评奖评优等一系列资助流程,并编印《辅导员工作手册》《廉政风险防控材料》,向全校发放。此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内外奖助学金评审会、公布服务及监督电话、设立校长信箱、开展资助工作检查等方式,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调整投入结构,落实资助资金
1.实施奖学金改革。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学校原有的资助体系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实施校内奖学金改革,调整了项目设置,加大了资金投入,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同时加大学术科研方面的奖励力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国家奖助、学校奖励与社会资助互为补充且结构合理的激励机制。
2.拓宽助学渠道。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经费足额划拨和校外多方筹措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为经济困难学生筹措资助资金。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学校还不断拓宽社会捐赠渠道,积极吸引各方财力支持。以2022年为例,学校共发放国家奖助学金等财政资金2259.91万元,并争取到来自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宝钢奖学金、省投助学金、奇瑞助学金等奖助学金项目40余项,向学生发放资助资金769.83万元。
3.提高勤工助学标准。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投入力度,将岗位劳务标准提高到每月1000元,并举办大型勤工助学招聘会,统筹全校职能部门和院系70余家,设立校内学生勤工助学兼职岗位300余个。同时,学校规定各单位聘用兼职学生时,须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校勤工助学岗位聘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不得低于50%,以此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4.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减免学费和临时困难补助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以“奖、助、贷、勤”为主的资助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对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的人性化关怀。多年来,学校坚持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资助全覆盖、最高档、无遗漏;针对孤残、烈士子女及特困学生,按规定减免学费;向家中发生意外的临时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和家住偏远地区的困难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金。
5.挖掘育人内涵,促进资助体系成熟化。资助是育人的措施,而育人是资助的根本。近年来,学校不断挖掘资助育人的内涵,通过启动“阳光成长计划”,关心、理解、激励每一名家庭經济困难学生;通过实施“大学生人生启航工程”,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帮助其适应大学新环境;通过建立“唐仲英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做好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就业导航”等活动,优先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岗位信息和实习岗位;通过举办先进事迹巡讲活动、开展自立自强演讲比赛、组织受助学生走访资助单位、邀请校友企业家和社会成功人士举办报告会等,加强感恩教育,提升贫困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资助体系成熟化。
为进一步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学校还实施奖学金改革,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列入申请奖学金必备的基础条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列入审查范围,学校保卫处、图书馆及物业管理中心等单位以“联合评议”的形式,共同参与学生奖学金评选;将为受助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提供活动平台、构筑实践基地、提供活动经费等纳入日常工作,鼓励受助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实现受助、自助与施助相融合。
三、资助效果调查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安徽大学资助工作的效果,笔者通过座谈、访谈及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资助效果调查分析。此次调查共向2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27.68%,大二学生占27.86%,大三学生占26.59%,大四学生占17.87%;文科学生占48%,理工科学生占52%;农村学生占56.76%;经济困难学生占45.56%。回收有效问卷1857份,问卷回收率为93%。
(一)资助政策的宣传、执行情况
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爱,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还能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关注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在了解途径上,61.87%的学生通过辅导员了解学校及国家的相关资助政策,38.13%的学生通过学校网站、学长或同学了解相关资助政策;93.85%的学生了解所在班级经济困难评议小组的人员组成;98.32%的学生认为学校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准“基本合理”;98.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系的资助工作公开透明;95.84%的学生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持“满意”态度。
(二)学校资助对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影响
调查对象中有1557人为资助对象,他们曾得到学校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等资助,占受调查学生总数的77.85%。在这部分学生之中,83.33%的学生认为学校资助能为其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负担;23.7%的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完善的资助体系缓解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内心焦虑;88%的学生受助后把资助款用于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学习用品,其中8.2%的学生在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之后,选择将省下的资金用于“补贴家用或给父母买东西”,3.8%的学生选择将省下的奖助金用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三)学校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校资助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同时提高了学生获取学位的经济价值。笔者通过对受助学生的调查发现,76%的学生反映得到资助后,能够获得荣誉感,增强学习动力。在与受助学生交流后,笔者得知,得到资助后,大多数学生会提高个人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积极参加学习、实习、实践、实验等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经统计,受助学生中有83.18%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在班级前50%,58%的学生排名在班级前30%,21.88%的学生排名在班级前10%。
(四)资助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的影响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笔者所在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与资助并重,管理与育人结合”的原则,除了给予学生精神关爱,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受助学生调查发现,92.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能够锻炼自己能力,对个人发展有益无害”;78.29%的学生愿意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1.2%的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有“组织或加入科研团队、尝试发表或已发表文章、参加学术及相关比赛及获奖”等相关经历。在受助学生中,21.87%的学生获得过省级及以上奖励(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23.34%的学生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暑期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4.3%的学生担任过校内外团学组织的相关职务并获评优秀称号;6.01%的学生获得学校或院系的其他奖励或荣誉。
四、高校學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各高校资助工作在理念、政策、模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由“单一资助”向“多元资助”转变,由“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资助”转变,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一)进一步做好满足学生需求的资助工作
新型的资助育人体系需要关怀、关心、关注、关爱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问题为目标。当前,受助学生的需求呈现层次性、多元性的特点,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因此,以学生为核心的资助育人体系要立足于学生多元需求,经济上帮扶、思想上引导、发展上支持,围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开展相关资助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管力度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基础。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支撑材料单一、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难以核实等问题,再加上经济困难学生在个性、心理及思想认识上存在差异,导致资助中存在不平衡现象。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加强对支撑证明材料的核实工作,通过开展贫困生走访、座谈等活动,了解致贫原因,实现精准认定,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
(三)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
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避免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心理困难、毕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一系列次生问题,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结合形势政策教育,深化“阳光帮扶行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资源,落实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经济资助、心理关怀、发展指导、就业扶助等支持措施,将助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