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耀
物理是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的教学为例,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供参考。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营造平等、活跃、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应有的关注和鼓励,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反馈和激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力。
以“浮力”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问,如“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运用浮力的原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有哪位同学可以举例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浮力”的探究兴趣。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该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二、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集体智慧解决物理问题。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交流,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更多的创新思路。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竖直悬挂一个重物,让学生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接着把重物浸入水中,让学生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如“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了吗?示数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物体受到的浮力沿着什么方向?”。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测量更多的重物,并观察和记录示数的变化,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和关联。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自主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物理规律,理解浮力的性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能够发展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制作物理实物模型,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与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录技巧和科学思维;让学生选择一个物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科学报告或展板;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技馆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实用性,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同密度和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它们在水中的浮力,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教师还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让学生将同一物体浸入不同的液体中,觀察并比较浮力大小。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浮力演示装置,如让学生用乒乓球作为实验的主要器材,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方向。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准备乒乓球、透明容器、水等材料;第二步,将透明容器装满水,并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第三步,将乒乓球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水中浮起来并保持在液体表面,是不是表明在乒乓球底部存在一个向上的浮力?”的问题。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验证浮力的方向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创新思维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规律和现象,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的能力;三是能够主动探索和思考,追求学科知识的深入和拓展的能力;四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概念转化能力,能够将物理创新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悬挂一个长方体实心金属块,金属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匀速放入金属块,使其浸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向下放入(不与容器底部接触)。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什么金属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时会停下来?是不是受到浮力的影响?”“金属块在水中继续下沉时,是否还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金属块下沉时,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影响?阻力会随着下沉的深度改变吗?金属块下沉的速度是否会改变?如果改变,那是什么因素导致的?”等。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运用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运用信息資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带给学生更多直观、有趣、真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的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在线课程平台等,寻找相关资料,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在相关视频中,学生能了解阿基米德发现原理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基于视频提出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如“观察视频中的实验场景,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视频中实验的内容和结果,如何解释阿基米德原理?能否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生活中有哪些与阿基米德原理相关的现象?”等等。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视频、分析实验过程,并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推理和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筛选,提炼核心知识点,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学生可使用云笔记工具或学习管理系统等方式,整理和归纳所学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信息资源,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浮力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现象和变化,并通过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实验过程,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或社交媒体等方式分享经验,并进行交流和讨论。由此可见,运用信息资源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六、激励学生总结反思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反思、多总结,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题目: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请画出鸡蛋所受浮力的示意图。针对这道题目,教师可以设置反思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思考“鸡蛋为什么在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不会沉入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悬浮的鸡蛋受到的浮力是如何帮助它保持在斜面上的?”等问题,有的学生想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原理是浮力,进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想到鸡蛋受到的浮力应该等于它排开的盐水的重量,因此可画一条箭头表示向上的浮力。在这样的反思和总结过程中,学生逐渐能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状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大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