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露露 刘冬梅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中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探讨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一、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一)落实学科育人的培养目标
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美育和德育存在着相互交融的部分,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在教学方法上互为补充,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都起着引领学生思想价值的作用,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实现两者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互补,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
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品德、高尚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师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并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美育资源,将其合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能极大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展。
(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美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只有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丰富与改善育人方式、育人过程;将美的意识、美的能力、美的习惯渗透整个课程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满足学生对美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可行性
(一)小學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有丰富的美育元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紧贴学生的真实生活,涉及班级生活、家庭责任、现代媒介、环境保护、同伴交往、理性消费、家乡文化等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发现美的眼光,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中存在的美好的人和事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用提问来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生活,这使得美育的融入具有可行性。此外,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活动园”“交流园”“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栏目,这些都为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二)美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功能相互渗透
美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功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生命健康与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美育主要包括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等。前者侧重于教育内容对日常生活的指导,后者侧重于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方法上,美育注重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润学生心灵,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注重从“德”的层面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互补,充实教学内容。
(三)美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其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分辨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教学中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促进其德行,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美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首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其次,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最后,都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认识
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过于功利化,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漠视对学生的心灵教育,这与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有关。为了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美育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己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其次,教师要清晰认知美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要了解美育的内涵及美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以塑造学生人格为旨趣。部分教师对美育的了解不够深入,把美育等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美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最后,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合美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拓宽美育的路径,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将美育更好地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丰富美育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寻找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美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与本节课相关的美育元素,如诗词歌赋、文明礼仪、风土民情等。教师还可以整合线上线下的美育资源,以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走出校园,到美术馆、博物馆、动物园、音乐厅等地方开展教学。美育教学资源也不再局限于当今时代的美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应用互联网,搜集、运用古代的美育资源。教师通过挖掘网络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采用与学生年龄相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对话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参与感强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搬到艺术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话剧展演现场,形成“思政+艺术”的教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及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三)促进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找到学科间的融合点。美育中的“美”包括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三个方面,其中艺术作为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应当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基于此,教师可以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要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入艺术元素,打破学科壁垒,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表演民族舞蹈,展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之美;最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份有关国庆节的手抄报。这种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国庆节的了解,还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枯燥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学会欣赏他人。此外,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等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巧妙融入艺术元素。
(四)因地制宜,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各学校根据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充分挖掘本地区特色美育资源;基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寻找贴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美育资源,如非遗文化、风俗民情、自然风光等,制订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少數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别具特色的美育资源,教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切实考虑本土风俗习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合理地将本土特色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制订适合本班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落实好“双减”政策,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机会参加美育活动。
结语
将美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论是对于美育的发展还是德育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践路径也有很多。广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提高认知,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以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