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
全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人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
一、盲校全人教育的含义
盲校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种,主要招收视力有障碍的全盲或低视力学生。盲校全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盲校就读小学和中学的18岁以下的视障学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视障学生因视力缺陷,某些方面的发展与普通学生有差距,但有些方面的发展又会因其潜能的开发而优于普通学生,教师应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努力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盲校教育是帮助视障学生在接受全人教育后,各方面都能获得良好发展,最终顺利融入社会,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基于此,可以说盲校的全人教育就是为视障学生正常生活而开展的教育。
二、盲校全人教育的教学内容
盲校全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性格、天赋,直面身体缺陷、悦纳自己;二是让学生关心自然和社会,珍惜、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协调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会交流合作,形成公民意识,担负公民责任;三是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先进文化,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发展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盲校全人教育的教育追求
(一)真
真是指获得真理,达到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充分接近、适合于客体。求真的过程主要落实于学问,可表现为科学规范、实事求是等。对于视障学生而言,求真主要是指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等。
(二)善
狭义的善指道德上合乎规范,广义的善还包括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求善的过程主要在于道德方面的追求,可表现为正直、感恩、无私等。对于视障学生而言,求善主要表现为与人为善、感恩回报等。
(三)美
美是在真、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由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组成。求美的过程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的陶冶,可表现为壮丽的风景、优美的文章等。对于视障学生而言,求美主要指欣赏悦耳的音乐、精美的雕塑,感受美好的形象等。
(四)健
健是生命长存和精神活动的源泉。求健的过程主要在于身体方面,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可表现为强健的体魄、灵巧的动作等。对于视障学生而言,求健主要指充沛的精力、合乎常态的动作和良好的心态等。
四、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盲校语文教学实践
(一)紧扣教材,全面落实
新时代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课程和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落实学科育人功能。以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为例,笔者在教學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紧扣教材。
1.读准儿歌。笔者引导学生读背课文里的内容,并向学生强调该儿歌中包含后鼻音的字,如小青蛙的“青”、河水清清的“清”、天气晴的“晴”等字,引导学生在读后鼻音字时,将舌尖放在下齿龈,舌面隆起,上下牙接近闭合,鼻腔共鸣发声,准确地读出每个字的音。接着,笔者向学生强调眼睛的“睛”、事情的“情”等字,虽然也是后鼻音,但“眼睛”“事情”是带有轻声的词语,在读时要读得轻而短。然后,笔者范读这首儿歌的歌词,并引导学生自己朗读。
2.研读课文。在朗读完这首儿歌后,笔者询问学生:“读了这首儿歌,你们知道小青蛙长什么样子吗?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有学生回答:“从‘小小青蛙大眼睛中可以知道,小青蛙的个头不大,但眼睛大。”接着,笔者继续询问学生:“除了这两点,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以前触摸过的青蛙模型,也可以联系平时读到的课外书,说说青蛙还有什么特点。”有学生回答:“小青蛙的身体由头、身子和四条腿组成,大嘴巴、长舌头、大眼睛,身体绿绿的,肚皮白白的。”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这句话,并询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们知道了什么?”有学生回答:“青蛙能吃害虫,保护禾苗。”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笔者予以表扬,并接着向学生介绍青蛙对人类的好处:“根据资料记载,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吃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吃2000只害虫。如果按每年活动期6~8个月计算,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15000只左右的害虫。青蛙的寿命一般在5~10年,一只青蛙一生能消灭7万~15万只害虫。如果每亩稻田有400只青蛙,那么每天可消灭2万只以上的害虫,基本上可以不用农药杀虫。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而且不喷洒农药的水稻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之后,笔者询问学生:“同学们,学到现在,我们对小青蛙有了许多认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青蛙说的呢?”有学生回答:“小青蛙,没想到你能吃掉那么多害虫!你的本领真是太大了!”还有学生回答:“小青蛙,你帮人类做了很多很多好事,你真伟大!你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巩固提高。在学生讨论完毕后,笔者引导学生写下保护青蛙的行动计划,加深了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观念。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对人类有益?”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蜜蜂能够采蜜传播花粉”,有的学生说“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有的学生说“啄木鸟可以从树干中掏出蛀虫,每天吃成千条害虫,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医生”,还有的学生说“一只猫头鹰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只老鼠,相当于为人类保护了数吨粮食”。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聚焦专题,夯实语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聚焦专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夯实语文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趣味识字”板块内的反义词为例,这一板块中出现了“大—小、多—少、上—下、左—右、你—我、男—女”六组反义词,对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学。
1.学习反义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询问学生“你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入口、出口的提示吗?”“‘害虫‘益虫,这两个词,你们记得是在哪一课学过的吗?”等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巩固语文知识。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词语,思考前后两个词语的联系,帮助学生明确了反义词的概念,即反义词是指词意相反的词语。
2.运用反义词。在学生掌握了反义词的概念后,笔者开展了反义词抢答游戏,引导学生快速说出某个词的反义词,比一比哪个学生说得又快又准,以加深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接着,笔者给学生读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我喜欢蜜蜂,讨厌蚊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中所包含的反义词,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所知道的反义词,看看谁写的最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笔者还让学生听了一首有关反义词的歌谣,思考这首歌谣里包含了哪些反义词。在学生听完歌谣后,笔者用言语引导学生,如“反义词只是语言这个大花园中的一小朵花,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近义词、同义词、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许多有趣的语文知识”等,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学会合理运用反义词。
(三)着力方法,提升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视力有障碍的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习听读新闻为例,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1.情境导入。笔者向学生提出了“病毒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与它作斗争的?”“对于病毒,你们了解多少?”“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知道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并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听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爱心继续,八方支援湖北”的新闻,并让学生注意新闻的内容、时间、地点和人物等。
2.了解新闻。在听完新闻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说出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无法准确说出完整的新闻内容,便再次播放这一则新闻,让学生认真聆听。在学生再次听新闻的时候,笔者强调让学生留意新闻的标题和开头的话,厘清新闻中讲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接着,笔者根据这则新闻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湖北当时那么危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医生、护士要赶过去?”“各地为湖北捐了那么多的蔬菜、水果、防护用品,难道他们自己不需要吗?”“曾受过湖北帮助的西藏学生、四川省汉源县的百姓积极为湖北捐款捐物说明了什么?”“你们知道了这个新闻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吗?”等,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小结提升。在学生掌握了听读新闻的方法后,笔者向学生强调要养成听读新闻的好习惯,关注主流声音,并让學生在听读新闻的过程中,抓重点、扫细节、勤思考、善总结。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后经常听一听或读一读其他相关的新闻内容,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见识、有思想、有情怀的人。
(作者单位:南通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