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歌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信息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新课标理念的内涵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改革,新课标理念的内涵丰富而深远。
首先,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目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能力。
其次,新课标强调跨学科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新课标理念下,传统的学科边界逐渐被打破,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能够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奠定基础。
最后,新课标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理念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快速适应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
总之,新课标理念的引入,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课标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新课标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当代初中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脑操作、网络使用、软件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在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通过编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最后,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在交流和合作、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新课标理念下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
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在初中信息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价值。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况、场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化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亲身体验在真实情境下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感知性。此外,情境化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保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复杂性,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又不会过于困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逐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社会调查情境,让学生调查学校学生的在校午休活动情况,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在开始调查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开展技能培训,包括如何设计问卷、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等,并制作一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要涵盖各种午休活动,如运动、听音乐、阅读等。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内进行调查,向校内学生当面发放或網上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制作成电子表格。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计算各个活动的频率,制作数据图表,如饼状图或柱状图等,以直观地展示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在校园午休时间内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数据。在这个情境化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学会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等关键技能,同时锻炼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应用项目化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逐渐引入了项目化学习这一有效策略。项目化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真实、有意义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一方面,项目化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项目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项目中,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挑战和困难,自主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不仅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图像编辑的项目,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图像编辑软件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图像编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图像编辑软件,如Adobe Photoshop、GIMP等,再向学生布置实际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对一张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优化。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主动学习如何使用图像编辑软件的基本功能,如裁剪、调整亮度和对比度、应用滤镜效果等。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逐步熟悉软件界面和工具栏的功能,并掌握不同的编辑技巧,随后对选定的图片进行编辑。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能根据个人兴趣和创意,给图片添加特效、调整色彩平衡、修复瑕疵等。同时,他们能够学会保存、导出和分享编辑后的图片。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编辑的图片打印出来,在教室或学校的展示区域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技术应用和艺术思考。通过整个项目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图像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能增强观察力、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并通过实践中的尝试和调整,提高自己的图片处理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三)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其中,跨学科融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将跨学科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有关数据分析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知识的边界,帮助学生获得更广泛、全面的知识。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人文、艺术、社会等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广泛知识背景的综合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知识融合,设计一堂关于数字媒体创作的课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技能,如图片处理、音频剪辑和视频制作等,使学生对数字媒体创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意识到数字媒体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联。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水平,运用所学的数字媒体技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创作一个多媒体故事。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语文知识,将文字与图像、音频和视频结合,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同时,学生需要运用语文写作技巧,包括描写细节、叙事张弛有度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提高故事的质量和表现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观摩他人的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作品,还能够借鉴他人的创意和技巧,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和成长。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学生既能掌握数字媒体创作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锻炼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应用的能力。
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经历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选择和应用相关教学策略,实施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縣新星城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