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2023-12-06 21:17张雯迪
职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主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张雯迪

摘 要:着眼近代历史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认知跃进与革新实策,通过“中国式近代化探索”主题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把握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中逐渐完成了自我检视与迭代,明确了走“中国式近代化”发展道路,重塑了民族自信,以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应,实现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机关联,彰显“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

关键词:二十大;主题教学;高校思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自觉

课 题:本文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第二批结构化人才项目校级优秀青年骨干培育项目”的研究成果。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而教育正是引导人融入社会、锻造人的社会属性、以个体推动整体最终实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即传授思维方法和道义规律;“受业”即教授知识要点和技术操作;“解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有所“惑”才有所得,基于“惑”的回环往复便是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而“道”的学习是优于且重于“业”的掌握的。教育的主基调是“道”而非“术”,根本是“育人”而非“制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内核是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具备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应时代之问与历史之问。

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以时空为纵横,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沿革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与民族自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学生内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结构叙事宏大、文本宏阔,难以在有限的学时中呈现全景,很多内容无法进行深入学习,难以触及根本,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的学习态度,难以真正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二是教材内容与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历史课程存在多处重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历史素养差距较大。在学习难度上如果不根据学情实施分层分级任务项目驱动,学生极易产生倦怠或畏难情绪,这些都将弱化学习效果。三是教师如果全然依照教材主线逻辑授课、直接给出历史结论,学生没有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其学习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容易被消磨,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不能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于此,笔者认为主题式教学有利于聚焦核心知识与关键问题,通过同课异构,创新重组,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把握知识要点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国家的社会热点焦点、学生的关注点与困惑点。同时,要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定位,既凸显课程的历史属性,也要渗透课程的思政育人属性。

笔者通过对碎片化知识的重构和历史时空的横向联结与纵向比照,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之路以及圍绕“教育、科技、人才”的改革设想和实施方案,体会优先发展教育、注重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人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生通过对主题教学单元的学习,扩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理解近代化并非单纯套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法治体系、商业模式、经济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是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追求真理、发展民主、争取独立的道路。

三、“中国式近代化探索”主题教学单元设计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首都红色资源,基于时空特征辩证观察分析历史的进程与演化,思考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对于西方文明的接受态度和认知程度。浅表是“学习西方器械—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的进深;深层是逐渐摸索,将西学融入中国国情转化为中国式道路的进步。指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国人在探索中逐渐摆脱西方话语体系与结构框定,实现“中国式近代化”的本位思考,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加深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观念,培养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一)革新教育体制,重构民族认知

洋务运动,除教材中提出的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创设近代企业外,更为重要的举措在于瞄准了国家未来力量的培养,从教育入手,创办新式学堂,如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技人才的福州电报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的福建船政学堂等,开启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的思想曾影响一批青年人。在戊戌变法中,梁启超高呼:“变化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纵观文教变革举措,废八股,倡西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设译书局,延续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等,推进了思想启蒙,开阔了民族视野,传播了民主观念。

(二)抵制文化入侵,重塑民族自信

西方列强在对中国实施军事侵略、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中国文化的入侵,突出表现为借助宣传宗教与西学的名义制造侵略舆论,鼓吹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在此情势下,如何正确辨别并科学运用西学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广大民众仍处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没有真正觉醒,于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倡导个性解放与思想独立,引入各种新思想与革世良方。在对于各项社会转型实施方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人们开始体会到要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必须“对症下药”,任何一种思想和方案直接代入都是无效的,且逐渐改变了绝对观点,在宣传西方文明的同时有所鉴别与取舍。

(三)开辟中国道路,重扬民族精神

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向西方学习“器械—制度—思想”的特征,却也在西化中不断反思国史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全面推进“中国式近代化”的进程,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因此,我们要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建构民族自信。“述往事,思来者”,中华儿女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在大胆尝试、不断反思、修正完善的过程中勇毅前行。身处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又将以何等姿态去迎接时代新的考验,我们又当如何理解和把握新的时代命题和前途命运,通过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进行升华,真正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内心,引导学生投身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任务中,书写时代新人的绚烂华章。

四、结束语

近代中国在出路探索中虽然看似以“向西方学习”为线索贯穿始终,但内核却是自我革命与本位重建。不管是废除八股的考试制度、建立新式学堂,还是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推进民族工业建设,抑或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我们一直在探索真正的觉醒和振兴之道,反思己身,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在百年摸索中开启了独立探索中国式发展方案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别的现代化,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套路,更不能套用西方话语体系,被牵着鼻子走,要走出适合自己的路,要坚持本位文化情怀,坚持思想自信与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课程为平台,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培养“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中国式近代化探索”的主题式教学设计以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应,实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段从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认识及正确处理[J].学术探索,2022(10).

[2]王令金.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与浅尝:关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评说[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3]杨学功.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J].中国文化研究,2021(3).

[4]戴向芸.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3).

[5]張雯迪.中高职一体化历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空中美语,2022(2).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主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主题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