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君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创作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超过两千万字,代表作《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等,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教版五年级课文《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
读与写这两种能力就像歌和舞,唱歌到兴起时就会不自觉地舞起来,读书而有所感悟的时候,就禁不住想要写出来。可是长期以来,“作文应该怎么教”并没有一套实用性的、系统的操作规范。导致老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写。为了在打基础的阶段就解决这些问题,作家梁晓声特意为小学生们写了一本书:《梁晓声的写作课·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梁晓声谈写作文的技巧,是从认识大脑开始的。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脑,有的区域负责记忆,有的区域负责计算和推理,还有的区域负责运用储存的记忆进行各种方式的表达,它叫“感性思维脑区”。写作文要动用感性思维脑区,对记忆进行筛选、组合和加工,这样才能获取写作文的素材。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不断集中精力,调动几个脑区配合协作,练得越多、越熟练,这个脑区就会越活跃,功能也越强大。
许多科学家、院士、诺贝尔奖得主都具备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枯燥的科学知识到了他们手里,就能转化成优美、生动又有趣的科普文章。再看看不愿意动用感性脑区的人,他们对社会问题发表观点时,往往表达混乱,没有头绪,听得人一头雾水。可见,写作文往近处说可以应付作业和考试,从长远来讲,更能锻炼出一个聪明伶俐的大脑。梁晓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练习写作的人,只会抄抄抄、背背背,说话干巴巴,就像一个“半脑人”。
所有从事过写作工作的人,不论是记者还是作家,都很清楚这一点:要先有好素材,才能写出好作文。素材就放在脑袋的某个地方,需要搜索记忆去寻找。梁晓声在书中提到,小学作文没那么难,写不出来是因为学生面对作文题目缺乏必要的预备性思考,这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拿到作文题目之后,感性脑区的大幕徐徐拉开,幕后堆放着我们对熟悉的人、事、物、景、知识、情感的印象。我们要进行第一轮筛选,找到合适的写作原材料。”
梁晓声在书里以“雨”为例,演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人们对“雨”的印象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雨天中的人、物、事的印象。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爸爸、妈妈和亲人朋友,甚至是书里看到过的古人。所谓“物”可能是器物、景物,也可能是动植物,比如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浪猫、淋湿的小鸟、躲在树叶下避雨的蝴蝶等。
一旦确定了写什么人和物,必然会写到“事”,可以是我们与其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有一位同学由雨想到了雨刮器,进而回想起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家里轿车的雨刮器坏了,爸爸担心外出下雨,不愿意开车去郊区的姥姥姥爷家,结果那天并没下雨,于是爸爸妈妈大吵一架。
这样的故事可以写成作文吗?梁晓声的答案是:不行。一来那天并没有下雨,二来同学记得这件事主要是因为父母吵架,并不是雨让他有了什么难忘的回忆。所以这些人、物、事跟雨的关系都不够紧密,不是合格的原材料。
这也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知道要选择跟题目有密切关系的素材,经常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容易导致跑题。
大家对雨的第二类印象,是雨天的各种景象。不论生活在大城市、小城市,还是山脚下、深山里,江河湖海边,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同的雨,总有某一场雨给眼睛、耳朵、情绪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中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意象表达法,在小说、诗词、绘画摄影和电影电视剧里都会用精彩的雨景来烘托气氛。
两类材料对应了两种作文类型:一是以写人和事为主,一是纯粹写景。凭借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梁晓声总结道,叙事和写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相互渗透。学生们在选择时,哪类印象的原材料最丰富、最深刻,就选择写哪一类。
在前一个环节,记忆已经被一股脑地挖掘出来,但还不到提笔写的时候,梁晓声建议小学生们要仔细衡量这些素材:哪些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和字数之内从容、充分地写完?哪些写出来达不到字数要求?哪些就算把格子纸写满也写不完?不够字数的材料要舍弃,以免啰里啰唆地硬凑字数。写不完的原材料也别选,否则写到后面发现时间不够了,只能草草结束,作文就容易虎头蛇尾。
做完第二轮筛选,最终留下来的原材料应该满足这些要求:
第一,跟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能仅仅是沾一点儿边;
第二,这些人、事、物、景都是我们记忆脑区中印象较深的,很容易用文字来表达清楚;
第三,这些印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字数里从容、充分地写出来。
到此为止,下笔前应有的思考和准备工作才算完成。
实际上新闻记者和作家写作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可以一气呵成,小学生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一气呵成。
确定好写人写事还是写景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两个很实际的问题了,那就是时间、字数两个限制条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考,语文试卷里作文的分数就一直占百分之三四十,这就要求学生们考试时得留下充足的时间给作文。想做到在考场上也能从容不迫,平时写作文就要树立时间观念。三年级要写二三百字的作文,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要写五六百字,不同年级写够字数需要保留多少时间,学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写了一辈子文章的职业作家,梁晓声很认真地告诉所有读者:“作文没有诀窍,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只有阅读。”
通过阅读,同学们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持之以恒,文字水平就会提升。词汇应该在读中学、写中用,不必刻意地单独背诵大量词语。阅读中难免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词,可以先记下来,过后再查字典和词典,整理下来。每次用不了多长时间,日积月累,就会比别人多掌握许多字词。
梁晓声鼓励学生们多用新学的字词,刚开始用时难免出现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不必过于担心,要敢于使用,随着学习和成长,对字词的拿捏会逐渐准确,这是必经的过程。至于好句子,就算是大作家要做到句句都生动优美也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也不过是其中有几个精妙无比的句子而已。所以写作文时不必苛求,在一篇小文章里能写出一两个好句子就已经很棒了。
他還为不知道读什么书的学生朋友们提出阅读建议:
多读成年人写亲情、友情、故乡情的散文;
多读一切关于天文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的文章,只要文字活泼、有趣,无论中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写的,都可以读一读。
多读描写动物、植物的文章和书籍,最好选择图文并茂的,如果书里还能同时写出人类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那是好上加好。
此前,有不少人问过梁晓声,小学生要不要提前阅读以成年人为目标读者的名著小说。他的回答是:不宜过早接触。虽然好的短篇小说数不胜数,但大多思想内涵太深,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硬去读甚至会产生思想偏差。而中长篇小说篇幅过长,并且几乎全部包含不适合儿童的内容,更是需要慎重选择。
总之,虽然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在能不能写好作文这件事上,先天因素只占极小一部分,十之七八在于后天接受的训练。梁晓声认为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责编: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