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师表》课后习题看文言文语感培养方法

2023-12-06 15:50:30袁民明曾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出师表策略

袁民明 曾军

[摘 要]《出师表》课后习题设置了“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大板块,前者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后者通过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成语、评价人物等练习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探究课后习题要求和题干提示,得到积累字义以字典为师,仿读、研读领悟文意,理解背诵体味情感等不同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文言文语感。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出师表》课后习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4-0055-03

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个体经过反复训练和长期经验积累后能对语言文字做出迅速、直接、靈敏的反应的心智技能。语感的培养并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语言经验的活动。通过培养文言文语感能有效减少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题是读不懂其内容。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教材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要求和特点显示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文言文语感培养。以《出师表》为例,其课后习题给予了“标示停顿”“朗读”“体会古今意义的不同”等明确的提示。如何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文言文语感培养,是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以字典为师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的作品,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因为脱离了古汉语的语言环境,所以对这一课文有一定的思想距离。尽管课文下面有大量的注释,对其中一些重要且难度较大的字词进行了补充解释,对学习本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注释并没有涵盖学生所有读不懂的地方。另外,《出师表》字词晦涩,特殊句式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认真对待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读懂字义,深入理解课文。

《出师表》课后习题中的“思考探究”设置了三道题,这一板块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意思,提高阅读和领悟文言文的能力。如“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这些习题要求都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的前提是扫清阅读障碍,明白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而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仅依靠日常积累和文中的注释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相关字典。王力在《古代汉语常识》中提到,最要紧的是先把文章看懂了。不是浮光掠影地读,不是模模糊糊地懂,而是真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习文言文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

例如,“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且含义丰富,使用方法灵活。课文中共出现了18个“以”字,但注释并没有涵盖其所有含义。“思考探究”第一题要求标示出语句中的停顿,而正确处理停顿需要理解文意。这一题列出的4个句子含有8个“以”字,但它们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以”作介词,是“把”的意思,而“受命以来”表示“接受遗命以来”,其中的“以”是连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以”共作11个释义,能作动词,表示“用、率领”;能作名词,表示原因;能作介词,表示“用、凭借”;能作连词;等等。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借助字典来解决字词问题,能让学生巩固旧知,吸纳新知,丰富积累。

《出师表》中有不少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危急存亡”“作奸犯科”等。“积累拓展”中的第四题要求“把这些短语找出来,并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含义”。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合作找出这些短语及其对应的成语,并通过查找成语词典明确含义。在完成习题后,学生能把文言文和成语联系起来,并有效理解成语的含义及相关用法。这有利于他们阅读理解文言文。成语探究能有效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且落实学以致用。完成习题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

又例如,“三顾茅庐”中“顾”的本义是“回头看”,后引申为“看”“拜访”。在这里“顾”是“看望、拜访”的意思。学生应学会逐字分析,以强化记忆,夯实文言文字词基础。这样,当读到“三顾频烦天下计”时,自然就会对“顾”的字义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这是文言文语感的体现。借助字典,学生能强化记忆,迁移联想,实现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查字典既有利于保证字义的准确性,又有利于加深对字义的理解,从而强化记忆,培养文言文语感。

二、从读中悟

《出师表》包含了许多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因而疏通文章大意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可以读来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强化记忆,进而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

(一)仿读感知文意

《出师表》篇幅较长,要正确划分语句中的停顿不仅需要弄懂文章大意,还需要有文言文语感。“思考探究”第一题要求“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要划分文言文节奏就要理解全文,还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初中阶段学习的五言诗、七言诗可按音节划分节奏,而《出师表》句型结构多有不同,整句和散句交替出现,因此划分节奏更有难度。学生通过仿读能学习朗读技巧,学会正确处理语句的停顿,推断句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仿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仿读前,学生先试读全文,感知文意,再根据自己的文言文语感标示出语句中的停顿,划分出节奏。在仿读时,学生要认真对照自己标示的地方,将划分错误予以改正,并认识到停顿的位置不同会导致语意理解的不同。例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若不了解“悉”是“悉数、都”的意思就不太会注意要在“悉”后面稍作停顿。“思考探究”第一题给出的句子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要在“臣”后面稍作停顿,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通过仿读对照和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状语后置,意思是“接连再三到草庐来拜访我”。此处承接上文,追溯往昔,体现先帝创业之不易以及自己一如既往的忠心,以情动人,因而要借助停顿、重音等技巧读,出感激之情,语速是比较舒缓的。通过仿读,学生能掌握停顿这一朗读技巧,这样在读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就可以自然在推断出“受任”“奉命”后面要稍作停顿,是状语后置。

学生可通过仿读感知文意,揣摩句意,体会诸葛亮临危受命的艰辛及对蜀国的忠心。语感是一种个人体验,必须通过个体主动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在仿读的过程中,学生得以悟到文章的思想内涵,文言文语感的积淀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研读理解文意

教学《出师表》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文段,梳理思路,反复揣摩诸葛亮的忠谏之言,从而在研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研读的过程就是文言文语感生成的过程。在研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出师表》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内容阐述出征前的谏言,起笔单刀直入,只言片语就点明蜀国目前形势危急,继而分析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后一部分内容追述往事,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思考探究”第二、三题意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如“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研读不能单靠翻译课文内容,要在理解文意后带着问题去分析相关内容的浅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进而培养文言文语感。例如,“思考探究”第三题要求学生探究课文后半部分追述事情的用意。因此,要先引导学生找到并概括出课文追述的隐居南阳、三顾茅庐、当阳兵败、白帝城托孤等事情,再让学生思考追述这些事情的意图。在严密说理之间忽然穿插一条抒情线索,重心由理转为情。细细研读这些往事,追述先帝在时的知遇之恩为表感激之情,追述当阳兵败为展建业之难,追述白帝城托孤为显受任之重……一方面,追述的目的是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明对先帝及后主刘禅的赤诚丹心,从而以情动人,望刘禅能采纳先前提出的建议;另一方面,以追忆往事来向刘禅说明创业之不易,希望他能做到亲贤远佞,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

学生要带着问题研读,以发展思维。学生在分析诸葛亮的谏言以及追述的往事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诸葛亮的苦心,增强文言文语感。

(三)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深化理解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刘禅的奏章,其中诸葛亮自谦为“布衣”且多次提及先帝之殊遇,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习时,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体味情感,感受诸葛亮披肝沥胆的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第一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实现“有感情”这一目标需要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要对古代社会背景及作者生平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感悟文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情感能让文言文语感得到增强。“背诵课文”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硬背,而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背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从读到背的过程,也是文言文语感增強的过程。

《出师表》感情充沛,且其情感是层层递进的,不能一开始就读得无比激昂。教学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因素,反复揣摩,分析诸葛亮的内心世界。课文开篇就写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因而让学生推测诸葛亮此时的情绪。引导学生明确在对当前形势进行分析时,诸葛亮表露出担忧和急切之情。分析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建议时,尝试让学生去感受诸葛亮的语重心长、苦口婆心。指引学生明确诸葛亮在自述经历时语调较为平缓,表现出其淡泊的心志。讲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时,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兴复汉室”,深入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形象。分析结尾时应让学生体悟到诸葛亮的百感交集——有殷切的希望、不舍的眷恋,也有出征的决心,更有赤诚的忠心。分析诸葛亮情绪的起伏变化,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及背诵。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促进了学生对《出师表》的深度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及文言文语感。

三、鼓励表达

“积累拓展”第六题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诸葛亮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文本进行思考。例如,有学生写了诸葛亮的忠心,因此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忠心耿耿是否仅是出于“追先帝之殊遇”,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再明确诸葛亮忠心耿耿不仅是为了报知遇之恩,还是为了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

立足文本,利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探寻诸葛亮的心境,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让学生尝试与数千年前的诸葛亮灵魂共通。学生应认识到诸葛亮以生命履行承诺和责任的坚定,懂得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献身精神,进而领悟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课后习题不仅能检测学习成果和巩固知识,还能培养文言文语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又有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利用相应的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力.古代汉语常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洪镇涛,马鹏举.开拓与坚守:语感教学二十年[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

[5]  朱熹.朱子读书法[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出师表策略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
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2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56
我说你做讲策略
夜书《出师表》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25期)2016-05-26 00:10:54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考试周刊(2016年12期)2016-03-18 04: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