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琪
据现有资料记载,岭南地区的古琴文化较中原地区起步稍晚,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但是在北宋以前缺少著名琴家和传世琴曲,无大规模、系统性的传承。南宋末年,宋室南迁,随迁的琴人和乐工将中原的琴音和琴谱带到古冈州(今广东江门新会)一带,经后人收集在元初刊刻制成《古冈遗谱》。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将《古冈遗谱》手抄本传于门徒,并构建“白沙琴学”。直至清代,岭南古琴已有师承和传谱,岭南琴学更加昌盛,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成为声名鹊起的岭南琴派。近年来,国家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了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岭南古琴的风格特点与当地的自然条件、语言特色、琴学思想及审美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地方民歌、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诗歌等息息相关。传统的岭南琴曲音韵古朴、旋律迂回婉转,节奏刚柔并济、活泼明朗,富于装饰和绰注,具有古逸清高和轻微淡远的特点。现代岭南派宗师杨新伦琴剑双绝,将岭南古琴的表现风格归结为“刚健、明快、爽朗”;传承人谢导秀琴箫双擅、推崇古朴静雅的琴风;谢东笑主张“融传统琴风于当下时空”。这些均是对陈白沙“自然”“自得”“主静”的琴学思想以及岭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圣人孔子钟情于古琴,晚年编订了诗歌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也明确提出:“三百五篇皆弦歌之。”由此可见,《诗经》亦是一部琴歌合集。琴歌经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高峰。然而,历代大量的琴歌并没有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主要原因是宋朝以后琴人多重视古琴演奏,对琴歌存在偏见,甚至否定琴歌演唱,导致琴歌的发展受到阻碍并日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众多琴家的不懈努力下,发掘整理出来的琴歌达百余首。这些琴歌虽然只是古代琴歌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高度浓缩了古琴艺术的审美思想和美学形态,记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文化、语言和情感,是古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岭南古琴艺术逐渐受到重视,在岭南琴家和琴人的共同努力下,岭南琴歌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有不少广东音乐名作被改编成琴歌,如《平湖秋月》《禅院钟声》等。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在创编当代岭南琴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作并发行了琴歌组曲《诗经》,以及取材于唐诗、客家绕口令与佛乐的《静夜思》《水打一双屐》《菩提本无树》等作品。但是作为岭南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琴歌并没有被广泛普及,岭南琴派仍以弹为主,从事古琴吟唱教学的人也比较少见。琴人诗客雅集偶见自弹自唱大多是来自传统琴歌,吟唱取材于岭南本地诗人所作的古诗词,融入当地粤曲、民歌曲调的更是少之又少。网络上关于岭南琴歌的音频、视频资源也只有寥寥几首。鉴于古琴演奏要求较高,古琴吟唱更容易推广,故而当代岭南古琴琴歌的创新和推广成为传承岭南古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岭南古琴》一书开篇提到,截至2017年,五邑地区的习琴者达五六百人。据笔者调研,2021年至2023年,仅新会区博物馆开设的古琴公益入门班授徒已超百人,其中还未包含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的新增习琴人数。虽然江门五邑地区学习古琴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从事古琴演奏或相关职业的人仍然较少,未有大规模的传统琴歌和新创改编的当代岭南琴歌演唱活动,也尚未见到用本地方言吟唱琴歌的例子。这与江门新会(即古冈州)作为岭南琴派发源地的地位极不相符。事实上,江门五邑地区在传承和发展岭南古琴和琴歌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因此,分析江门五邑地区传承岭南古琴琴歌的有利条件,探索其发展方向和推广路径,可以更好地推动岭南古琴琴歌的传承与发展。
古冈州,即今江门市新会是岭南琴派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岭南琴派奠基人陈白沙、创始人黄景星均是新会人,岭南派立派最重要的三部经典作品《古冈遗谱》《悟雪山房琴谱》《古冈蔗湖琴谱》均出自广东江门新会。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传承不能脱离岭南地区的语言,因此在岭南古琴琴歌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用粤语吟唱是非常必要的。用粤语吟唱的岭南琴歌包含以下两部分:一是按照“乡谈折字”的要求用粤语吟唱的传统琴歌,二是当代岭南琴歌。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由广东音乐名曲改编而成的《平湖秋月》、经典粤曲改编而成的《禅院钟声》和经典影视歌曲改编的《沧海一声笑》等均是用广州话演唱琴歌的成功案例。江门五邑大部分地区通用广州话和五邑话,少部分讲的是客家话。《台山市志(1979~2000)》记录的台山方言虽然韵母比广州话要少,但是有19个声母,与广州话数量相当。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说明使用五邑地区方言吟唱当代岭南古琴琴歌具有可行性。
江门五邑地区民间音乐非遗及相关的艺术题材种类繁多,例如,冈州古琴艺术、开平民歌、大鳌咸水歌、台山民歌、恩平木鱼、台山曲艺、会城粤曲和鹤山客家山歌等。五邑民歌不仅在岭南歌坛独树一帜,还走向了海外,发展至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据史料记载,1911年和1915年美国出版的《金山歌集》和《金山歌二集》记录了大量流传于旧金山华人社区的广东方言民歌,被称为“金山歌”。一些“金山歌”正是从“夹房歌”(开平民歌歌种之一)演变而来的,而当年漂洋过海的多是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侨同胞。
江门五邑地区传统的非遗民歌中有许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的,其即兴而歌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琴歌的即兴吟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为当代岭南古琴琴歌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五邑民歌和曲艺演唱的群众基础深厚,当代岭南古琴琴歌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五邑地区的民间非遗曲调并使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既可以改变古琴艺术“阳春白雪”的尴尬状态,又可以提高民众了解和学习古琴艺术的兴趣,为岭南古琴走进大众生活提供新机遇。
江门自1958年起就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称号。江门五邑民风淳朴,侨乡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上毗邻港澳,与港澳地区有着相同的语系、近乎一致的思想情怀及审美观。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着连接广佛都市圈和深港澳经济圈的“桥梁”的重要角色。江门具有与世界对话沟通、交流互鉴的城市张力,对传承和发展岭南古琴琴歌有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独特优势。
由此可见,江门五邑地区在传承岭南古琴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江门五邑地区推广岭南古琴琴歌可以促进岭南古琴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为岭南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助力。
江门五邑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举办的“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中国侨都华人嘉年华”、“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央视中秋晚会等大型活动可以为岭南古琴琴歌提供辐射海外的平台。
“席帽朝宗”活动主要是祭拜和缅怀岭南心学及琴学大宗师陈白沙先生,参加活动的包括古琴界和诗画界的从业者、爱好者与广大民众。琴人弹奏古琴,诗人则通过吟诵、诗词创作等方式表达对陈白沙的崇敬之情。笔者认为,五邑琴人可以创编以陈白沙诗词为主的琴歌并在活动中进行吟唱推广。相关协会可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组织琴人对岭南琴史、琴歌及琴谱进行研究,定期举办面向广大群众的主题雅集和吟唱活动。
岭南古琴文化的传承应该覆盖不同年龄段和各学段的学校教育。由于古琴演奏对手指条件、知识范畴和社会阅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古琴教学应该以欣赏为主,可以通过听古琴讲座、学习古琴吟唱(模唱、齐唱)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学阶段的古琴教学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加入观摩雅集和古琴吟唱(弹唱、对唱与合唱)的环节,以美育的方式将岭南古琴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由于中小学生受到年龄限制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他们对古琴的认识与掌握往往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江门五邑地区的高校,尤其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是传承岭南古琴的重要阵地。古琴演奏和古琴弹唱均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高职院校强调实用性,符合传承岭南古琴文化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应该肩负起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方针下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研究,开辟出一条区别于本科音乐教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一批会吟唱乃至弹唱岭南古琴的专业人才,并将其输送到中小学、文化艺术单位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表演和教育工作,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2023年,电视剧《狂飙》掀起了江门打卡热潮。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江门位列全国游客流入城市前三。相关部门和古琴文化保育机构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名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挖掘岭南琴派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加强岭南琴歌与地方其他非遗项目如白沙茅龙笔、荷塘纱龙、蔡李佛拳、大鳌咸水歌等的融合,策划系列文旅活动,如各街道举办的“邑起学非遗”社区活动等,吸引侨胞、国内游客和留学生等积极参与,以文化活动搭“桥”,迅速打开推广岭南古琴琴歌的窗口。
在岭南古琴申遗成功后,江门五邑地区各县市的琴社经常举办古琴鉴赏交流会、古琴雅集与讲座等,其中包括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江门“冈州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江门古琴研究会会长林栋胜创办的虚竹琴社;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江门古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晓华创建的华夏大音琴筝学苑,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新会“冈州古琴斫制艺术”非遗传承人黄俊堂创办的新会七木琴舍;开平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江门古琴研究会副会长谢振润创办的鸣琴馆以及开平仓东琴舍等。这些琴舍开设古琴课程,举办古琴雅集及海内外古琴团体的交流聚会,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和学习岭南古琴的平台,发挥着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吸引了更多人积极投身于岭南古琴的学习中,扩大了岭南古琴的传播范围。
过去,民众通过观看影视剧认识古琴,比如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笑傲江湖》等。如今,各大网络平台中的古琴演奏和琴歌演唱作品明显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传播古琴音乐与古琴文化的重要媒介。江门五邑地区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注册推广岭南古琴文化的官方公众号,打造与古琴文化相关的网络综艺晚会,以“文化+科技”的方式呈现岭南古琴文化,讲述江门五邑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岭南古琴的艺术内涵。
随着岭南古琴琴歌在江门五邑地区推广工作的不断推进,琴人和艺术工作者结合五邑民间音乐非遗和地方名人故事创作的作品将进一步丰富岭南琴乐琴歌资源。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岭南古琴艺术,有助于促使音乐教育者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培养更多懂欣赏、能弹奏、会吟唱的岭南古琴艺术人才,为当代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此外,还应提升习琴者与民众的文化修养,提高民众对岭南古琴艺术的鉴赏能力,积极开展岭南古琴艺术推广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