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推动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2023-12-05 12:56赵文静
公关世界 2023年19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评价

赵文静

近年来,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逐渐呈现淡化、弱化趋势,这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模糊和扭曲有直接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大学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的培养,让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重要的事情。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了实践思路。通过长期努力,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困难也越发凸显。

一、劳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由于劳动手段的创新、劳动者的专业化越发凸显,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升学压力、独生子女养育模式等等都对劳动教育理念带来巨大冲击,部分学生毕业就事业,工作意愿下降。“由于缺乏劳动教育和工作经验,一些学生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因此,开展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劳动教育不可避免地会被置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凸显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意蕴、实践路径,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现阶段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

(一)缺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地方高校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还缺乏完整的实施细则,劳动教育未能很好的融入人力资源开发全过程,很多时候开展的劳动教育仅限于特定领域。部分地方高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只是零星开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所建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部分劳动教育的理论学科不仅缺乏详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而且教学内容也缺乏时代特色,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培养所需条件相距甚远。第二,劳动教育师资短缺。地方高校劳动课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劳动教育培训,无法保障新技术人才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培养质量。第三,教育实践平台不足。大学教育、科学实验室、产学研实践中心开放时间有限,校外劳动实践资源缺乏,包括校外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在内的很多实践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四,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氛围。这也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困境。很多地方高校与社会各方面合作实施劳动实践教育相对短缺,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在动手能力和可接受度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不仅缺乏有关劳动教育的规定和具体措施,而且缺乏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精神文化的营造。

(二)缺乏必要的教学配套条件

劳动教育作为常规课程纳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课程相比而言相对较晚,所以2020年堪称是一次密集发力:《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的密集出台为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分析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现状后我们发现,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短板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质量和数量不足、实习培训资源匮乏等,学校的一些劳动教育培训往往仅限于校园清洁、宿舍清洁和教室卫生等。重复的卫生活动并不能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不能让他们展示劳动技能,简单的劳动培训活动很难满足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知识所需,严重影响了学生劳动参与的获得感。

(三)缺乏系统性教学设计

劳动教育是一门正规课程,因此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有一定的教学时数要求,应制定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实践要求、评价标准,还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配齐相应的硬件设施等等。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系统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适合、什么内容才是重点、难点究竟在哪里、如何破解这些困难等等都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与此同时,各学习层次和学段之间如何衔接都有待深入研究。

(四)劳动教育内容狭隘及手段缺乏创新

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狭隘地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体力劳动教育,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脑力劳动、艺术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未能充分体现劳动的本质。其次,对劳动教育目标认识不够深入,很多时候只是将劳动教育简单的与吃苦耐劳相对应,但在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显得更为重要。第三,劳动教育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机械的简单重复很难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许多地方高校由于传统劳动教育课堂只实施劳动理论教育,忽视了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上的短板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劳动教育效果。第四,劳动教育是一种专门性的教育,没有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评价功能弱化,育人导向和反馈功能不足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劳动教育评价中积极运用教育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教育导向和反馈改作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的助推器,劳动教育自我纠错评价的开展和优化是劳动教育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由于地方高校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其地域因素也是考虑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得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注重社会需求和地区需求,在劳动教育中难免出现受限于地域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开设了相应的教育评教是实践课程,但在针对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却相对较少,部分评价指标甚至在完成统计后并未作出相应的对策解释,甚至往往事后束之高阁,致使劳动教育各单位难以对评估结果进行有效反馈,教育导向和反馈改进两大主要功能没有得到履行。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职业评价和劳动技能鉴定结果往往只起到选拔作用,而选拔的作用通常是作为评价功绩、获得学分、就业或获得资格的“敲门砖”,在这种功能取向下,劳动教育评价的结果成为追求短期效果的功利工具,这种做法削弱了劳动教育评价的教育和反馈功能,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忽视劳动教育的初衷,使之沦为一种象征,忽视了市场需求和价值导向。

三、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路径探析

劳动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生存、互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大学作为社会劳动力的直接输出者,按照教育目标对教育对象开展劳动教育,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教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开展常规检查督导促进文件理解执行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劳动教育”,这应该是全体公民的强烈要求。针对各级教育工作者,深入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制定各类指标体系,瞄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发展,补齐短板,提高学校领各类成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努力提升教职工对政策文件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员工的劳动教育意识,落实提高自我激励、主动性、创造性的强化理念。

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视。首先,需要将地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为此,要按照《意见》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目标、指导计划、教学评价与实践评价等。其次,还要采取一系列细致具体的措施,确保劳动教育在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顺利实施。比如,学分安排、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及评价、教学激励机制、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等一系列制度规定都需要进行明确,并进行详细地规定。

(二)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思想观念的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盲目、低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一些思想认识、观念和态度可能学生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不能及时理解,但通过必要的课堂理论指导,可以提高其领悟能力,进而更好达成相关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踐性,需要开发适应新时代学科建设需要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下、线上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打造适合自身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可以针对每个学校的特色或专业设置“必修+选修”科目。必修理论科目主要是从理论角度讲授劳动价值观的普通劳动教育科目,教学内容需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根据《意见》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校、专业的特点。通过强化内容设计,鼓励学生深刻领会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领会模范工人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责任与担当。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劳动者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主动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民族伟大复兴之中。 选修科目可与大学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科目、专业科目、创新创业教育、毕业教育等有机结合,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育人实效性。

(三)坚持大中小学整体设计打造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要坚持从小抓起,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要根据学校阶段系统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方针和教学内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能仅仅立足于狭义的劳动教育本身,而必须与劳动实践和素养培育相结合,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人民福祉社会的初衷、个人梦想和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四)开展系统调查研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活动的基石,要快速跟进及时开展规范、有效的劳动教育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评价。在《意见》中,劳动教育主体要通过学习实践劳动教育科目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整个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获得感。可见,劳动教育有效性评价在很多方面不能根据试卷成绩来确定,而是根据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以及考试成绩来综合确定结果。坚持劳动教育全覆盖,始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多主体、多方式全面系统的评价模式贯穿始终,将劳动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对学生劳动教育成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高校应培养一支师资充足、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数量,配备适当数量的经过劳动教育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教师定期接受最新劳动政策、法律等培训。为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教师积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劳动教育课程易于被学生接受,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灵活运用MOOC、翻转课堂、微课、雨课堂等教育模式,使劳动教育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本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2年校级思政项目《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劳动教育进高校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nsysz202201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