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之力,张杰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以关节软骨退化和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关节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其膝关节会出现疼痛、僵硬等,甚至可出现关节肿胀、肌肉萎缩等,若症状持续进展, 严重者会出现膝关节内翻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最终导致关节残疾,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 膝骨关节炎初期患者通常会选择接受保守治疗,晚期则需进行手术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常用的术式,能将病变部位替换为人工关节假体,以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手术对身体的伤害较大,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股四头肌肌力异常等不良症状,影响膝关节功能[3]。 因此,在术后应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 常规康复措施多指导患者进行屈伸训练、 踝泵运动等,能取得一定效果,促使其膝关节功能恢复,但针对性欠佳,康复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亟待进一步改进。本体感觉训练能通过牵引挤压、运动等改善本体感觉,刺激深层神经肌肉组织,促使关节功能恢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9 月—2021 年12 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 例患者为对象,探究本体感觉训练对其膝关节功能、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春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48~72 岁,平均年龄(60.09±6.38)岁;病程2~13 年,平均病程(7.21±1.85)年;手术部位为左侧23 例,右侧22 例。 研究组:男24 例, 女21例; 年龄49~73 岁, 平均年龄(60.42±6.25)岁;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7.21±1.85)年;手术部位为左侧25例,右侧20 例。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 年版)》[4]中膝骨性关节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影响膝关节功能疾病者; 存在膝关节手术史者;合并视听觉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者。
术后,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1)术后1 d~1 周: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臀大肌等长训练、被动屈膝训练(0~30°),10~15 min/次,2 次/d。 (2)术后1~2周: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步态训练,30~45 min/次,2 次/d。 (3)术后2~4 周:指导患者进行单腿站立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30~45 min/次,2 次/d。(4)术后5~12 周: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单腿站立训练、主动屈膝训练、骑自行车运动,45~90 min/次,2 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本体感觉训练。 (1)术后1~2 周:指导患者进行开链主动运动角度维持训练, 由康复治疗师辅助患者屈膝60°, 保持5 s 后伸直,之后进行膝关节屈曲训练,并由康复治疗师纠正角度,15~20 min/次,2 次/d。 (2)术后3~4 周:指导患者进行平衡垫训练, 准备直径为35 cm 的平衡垫,嘱患者站立于平衡垫上,双腿微屈,尽量保持平衡,30~45 min/次,2 次/d。 (3)术后5~12 周: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控制训练,康复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将膝关节抵在其患肢腘窝处, 使患腿负重站立并保持膝关节弯曲15°,健腿做上、下楼梯动作20 次,45~90 min/次,2 次/d。
两组均训练至术后12 周。
(1)膝关节功能:干预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关节功能、关节疼痛、关节僵硬3 个维度,24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共计0~96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差。 (2)下肢肌力:干预前后,采用isoforce 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屈肌及伸肌峰力矩、总功、单次最大做功量。 (3)平衡能力:干预前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动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TUGT)对患者进行评估。BBS 共14 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总分56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TUGT 测试开始时嘱患者坐在椅子上,起立后折返走3 m 并计时,完成时间越短则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BB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的WOMAC 中关节功能、关节疼痛、关节僵硬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WOMAC 中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的关节功能、关节疼痛、关节僵硬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WOMAC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WOMAC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关节功能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1078_1009_1113_1029.png关节疼痛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1669_1013_1704_1034.png关节僵硬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19.53±3.62 19.10±3.87 0.544 0.588 8.05±1.93a 5.68±0.92a 7.436 0.000 9.35±2.12 9.76±2.03 0.937 0.351 3.80±0.81a 2.65±0.57a 7.789 0.000 2.95±0.66 3.12±0.63 1.245 0.215 1.09±0.33a 0.71±0.23a 6.337 0.000
干预前,两组的屈肌及伸肌总功、单次最大做功量、峰力矩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下肢肌力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提高,且研究组的屈肌及伸肌总功、单次最大做功量、峰力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肌力比较()
表2 两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肌力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屈肌峰力矩(N·m)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1077_1709_1111_1729.png屈肌总功(J)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1670_1702_1705_1722.png屈肌单次最大做功量(J)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37.12±7.05 37.83±6.81 0.486 0.628 46.23±7.90a 53.04±8.16a 4.022 0.000 116.51±23.82 118.45±23.13 0.392 0.696 363.37±48.69a 409.75±47.31a 4.583 0.000 24.90±5.76 25.68±5.95 0.632 0.529 30.93±5.63a 35.87±6.58a 3.827 0.000组别伸肌峰力矩(N·m)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1085_2037_1120_2057.png伸肌总功(J)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1667_2034_1702_2054.png伸肌单次最大做功量(J)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58.49±8.23 56.35±8.51 1.213 0.229 95.75±10.24a 105.69±12.97a 4.035 0.000 243.31±45.18 251.33±42.29 0.869 0.387 493.36±87.30a 568.70±87.82a 4.081 0.000 20.66±5.31 20.15±5.38 0.453 0.652 26.07±5.53a 30.33±5.50a 3.731 0.000
干预前,两组的BBS 评分、TUGT 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平衡能力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改善, 且研究组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 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能力比较()
表3 两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能力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aP<0.05。
组别BBS 评分(分)干预前干预后images/BZ_81_792_2995_827_3015.pngTUGT(s)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35.69±5.53 36.46±5.42 0.667 0.507 42.46±4.28a 47.28±4.70a 5.087 0.000 28.43±6.80 29.12±6.56 0.490 0.625 24.31±5.51a 20.09±4.65a 3.926 0.000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代谢异常、关节营养改变、外伤、肥胖、老化等因素有关[5-6]。 本病进展缓慢,膝盖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症状可导致患者无法灵活行动,严重者甚至完全无法行动[7]。手术是晚期骨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以全膝关节置换术最为常用,该术式能有效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缓慢,还需采取适当的康复方案来促进恢复,以加速康复进程。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可损伤膝关节周围肌肉组织, 加之术后需进行制动,可影响其膝关节功能,降低下肢肌力[8-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WOMAC 中关节功能、关节疼痛、关节僵硬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屈肌及伸肌总功、单次最大做功量、峰力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提高其下肢肌力。 常规康复训练可通过被动屈膝、骑自行车等多种训练模式,重复性锻炼下肢肌肉组织,提高伸肌力量,帮助提升膝关节周围肌肉和关节的敏感性,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及下肢肌力。 但单纯应用该措施的作用较为局限,康复效果欠佳。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本体感觉是指感受深层结构的感觉,如肌肉、肌腱、关节及韧带等深层组织,本体感觉训练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开链主动运动角度维持训练、平衡垫训练、上下楼梯控制训练,能刺激和强化相应的本体感觉, 增加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提高下肢关节稳定性,有效刺激深层肌肉组织,同时促进软组织功能活动,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多靶点发挥训练效果,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及下肢肌肉力量[10]。
手术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囊、肌腱等组织的损伤,影响膝关节本体感受器,影响患侧本体感受功能,降低平衡能力[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干预后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常规康复训练通过给予患者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等,能刺激其下肢肌群周围神经,提高下肢肌力,改善术后韧带、关节囊挛缩,帮助恢复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下肢平衡能力[13]。 但该措施缺乏针对性,效果欠佳。 本体感觉训练能通过链主动运动角度维持训练、平衡垫训练等措施,刺激患者本体运动感觉的输入,使其对运动中产生的关节应力做出反应,反复刺激患侧下肢本体感受器,促使本体感受信息向神经通路传导, 帮助修复膝关节本体感受器,调节诱发感觉组织输入紊乱的状态, 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平衡能力[14]。
综上所述,本体感觉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其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如纳入样本较少、纳入样本均来源于同一地区等,有待后续的大数据研究加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