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庆彬,王锋
(1.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脑病科,山东济南 250200;2.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山东济南 250200)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高发,可限制局部及或全脑的功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多年实践表明,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救治后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及肢体运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2]。目前,临床医学主要通过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方式帮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重建肢体功能。肌电生物反馈即是常用的康复训练方式,可利用肌电信号帮助患者自我训练,增强患者肌力,从而提高其肢体功能,但其疗程较长,疗效进展缓慢,临床仍需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3-4]。 扶正补土针刺法则是利用针刺达到疏通经络目的的中医治疗方式,其中扶正意在补“肾”,补土即为健“脾”,因“肾”主骨,而“脾”主肌肉,在肾、脾、胃经上选穴即为“扶正补土”,其注重对患者阴阳气血的调节,能够疏通关节,已被证实利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9 月—2023 年2 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伴有一侧肢体偏瘫现象;(2)生命体征处于较为稳定状态;(3)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处于急性昏迷期;(2)伴有其他影响运动功能的疾病者;(3)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61~76 岁,平均年龄(68.13±3.45)岁;病程2~5 个月,平均病程(3.56±0.62)个月;左侧偏瘫24 例,右侧26 例。 观察组男24 例,女26例;年龄62~78 岁,平均年龄(68.43±3.47)岁;病程1~5 个月,平均病程(3.73±0.60)个月;左侧偏瘫28 例,右侧22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支持,如降压、保护神经等药物治疗,早期良肢位的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协助患者翻身、健侧肢体运动等。
对照组在常规支持基础上采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仪器采用肌电生物反馈仪(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沪食药监械(准)字2010 第2211141 号,型号:MyoNet-COW), 将正负电极贴放置于患者上肢三角肌及三头肌肌腹处,将地极电极贴置于患者前臂伸肌肌群,设定仪器刺激频率为40~50 Hz,持续8 s/次,每隔12 s 刺激一次, 后续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相应强度调整。同时指导患者依据肌电信号情况进行相应的肌肉收缩与放松训练,训练过程中保持肌电波幅高于基线水平,增强患者运动幅度并作为下一次训练的基线, 根据仪器提示进行重复训练。 训练时间为20 min/次,1 次/d,5 次/周。 持续治疗8 周。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扶正补土针刺法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 穴位选择患侧的足三里、 天枢、梁丘、关元、涌泉、肾俞、内关、外关、三阴交、血海、太白穴、脾俞及阴陵泉,对所选穴位及其周边皮肤进行消毒,然后选取0.30 mm×40 mm 的毫针针刺穴位,垂直进针约35 mm,得气后留针保持约30 min,嘱患者配合导气法,行鼻进行缓慢深呼吸,直至出针,1 次/d。持续治疗8 周。
(1)血液流变学: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09 第2400269 号,型号LBY-N6G)测定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2)肢体功能恢复: 使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7]。FMA 包含对上肢及下肢的评估,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images/BZ_34_1001_426_1036_446.png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images/BZ_34_1608_428_1642_448.png血细胞比容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12.84±3.26 12.73±3.21 0.170 0.865 10.78±2.51 9.14±2.08 3.557 0.000 3.540 6.637 0.000 0.000 2.65±0.54 2.61±0.51 0.381 0.704 1.92±0.41 1.33±0.28 8.403 0.000 7.613 15.557 0.000 0.000 0.50±0.14 0.52±0.13 0.740 0.461 0.44±0.12 0.37±0.10 3.500 0.000 2.466 6.467 0.015 0.000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的上下肢分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 评分的上下肢分值均较治疗前上升,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分]
组别上肢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images/BZ_34_1318_1095_1353_1115.png下肢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 值P 值41.52±3.46 41.39±3.41 0.189 0.850 46.58±4.32 51.68±5.54 5.133 0.000 6.465 11.185 0.000 0.000 19.17±2.52 19.43±2.46 0.522 0.603 23.36±2.76 27.42±3.12 6.892 0.000 7.927 14.220 0.000 0.000
脑卒中易导致脑神经功能缺失,继而诱发肢体运动障碍,表现为偏瘫症状,患者对自己躯干的控制受到限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临床主要通过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刺激患者肢体功能重建,但康复训练的效果不明显,故肌电生物反馈的应用范围更广。 肌电生物反馈主要通过将患者患肢运动时的肌电生物信号转换为强电刺激,再利用仪器动态的电信号阈值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的收缩及放松训练,以促进患者完成常规状态无法完成的动作,改善肢体功能[7-8]。 随着人们对康复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单一治疗方式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故近年来临床常以联合治疗方案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 而中医针刺疗法因其操作简便被广泛应用,可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行气活血、 强筋健骨的效果,对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在中医中,脑卒中偏瘫主要病理机制为五脏六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经脉受阻,致使筋失所养,故治疗应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为主[9]。 针刺作为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传统中医治疗方式,其因经济、高效的优势在康复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扶正为补“肾”,补土为健“脾”,因“肾”主骨,而“脾”主肌肉,因此扶正补土针灸应主要选取脾经、 肾经及胃经上的穴位为主,本研究选取穴位为足三里、天枢、梁丘、关元、涌泉、肾俞、内关、外关、三阴交、血海、太白穴、脾俞及阴陵泉。其中,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具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之功效;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可补益气血;梁丘穴位于足阳明胃经,可活络止痛、祛风除湿;关元穴具有培补元气、强身健脾的功效;涌泉穴可舒经活络、补肾壮阳;肾俞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可调补肾气、通利腰脊;内关穴具有行气活血、宣肺理气、宽胸利肺的功效,同时按压内关穴及外关穴可起到双重功效,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三阴交穴可补益脏腑、滋养阴经;血海穴属太阳脾经,可补血活血、清热利湿;太白穴可益气和胃、健脾化湿、活络止痛;脾俞穴是输注脾脏之气,可直通于脾,补阳气血、增强体质;阴陵泉可健脾利水、通利三焦[10-11]。 现代研究表明,涌泉穴及足三里穴有较多神经分布,针刺后可对患者植物神经系统进行调节, 从而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患者受损的神经重建,提高脑部神经对肢体的控制, 再配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加深对患者肌肉刺激, 促进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均较低,FMA 评分的上下肢分值均较高(P<0.05),提示扶正补土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调节体内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流通,改善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扶正补土针刺法与肌电生物反馈的联合方案治疗,可促进患者体内血液运行,调节血液流变学,提高其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