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

2023-12-04 03:09:30垚,杨鑫,罗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供需居家供给

杨 垚,杨 鑫,罗 霞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随着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失能老人是指由于疾病或者老化等原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功能逐渐退化,患病比例不断增加,失能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比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尽管从2.95%下降至2.34%,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老年人自理能力,但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且数量增长较快,2010—2020 年我国失能老人从523 万人增长至618 万人,折射出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见表1)。失能老人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加之身体功能受限,其养老问题亟须受到重视[1]。失能老人由于身体功能受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都希望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由于现阶段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与机构养老的不完善,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更适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被广泛提出。社区养老服务借助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和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让居家失能老人不仅“老有所养”,而且更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表1 2010年和2020年失能老人数量和失能率

“社区养老服务”一词从国外引进,在国外被称为community care,译为社区照顾,是英国为应对院舍照顾的弊端所提出来的。国外较早针对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展开相关研究。SHELKEY 等[2]认为社区照顾包括“在社区照顾”与“由社区照顾”,“在社区照顾”指老年人在社区内接受专业人员的照顾,“由社区照顾”指接受家人、邻里与社区工作人员等的照顾。随着失能老人数量越来越多,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对社区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居家失能老人需求方面,JONES 等[3]认为性别对失能老人社区照顾影响显著,男性失能老人倾向于起居照料服务,而女性失能老人则更倾向于洗衣、打扫卫生等服务;DUBUC 等[4]基于PRISMA 模型探讨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研究表明,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外出行走、看病、服药等服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比例最高。在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方面,BIEN 等[5]为了解欧洲6 个国家居家失能老人对健康护理服务需求的使用及需求情况,考察了各国失能老人服务使用与未满足的护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希腊、意大利和波兰的老人总体使用服务较少,未满足的护理需求水平较高,各国使用不同服务的数量与未满足的服务需求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alderón-Jaramillo 等[6]探讨了12 个不同社会照料体系的欧洲国家居家失能老人未被满足的社会照料需求,通过第七次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Survey of Health,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SHARE)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3.0%的分析样本未满足护理需求,同时未满足护理需求的发生率中男性高于女性,低龄组高于高龄组。

目前国内研究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相关文献较少,学者们对居家失能老人的需求及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展开了研究。在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陶丽丽等[7]通过实证发现目前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且满足率呈现下降趋势;成前等[8]通过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数据和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失能老人都有较高的照护需求,其中对医疗护理需求和精神慰藉的需求程度最高,需求程度受到个体基本特征、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杨晶等[9]对山东和浙江两省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居家失能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呈现出群组分化倾向,居家照料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供需不匹配现象,在精神慰藉、用餐服务等方面供需不匹配问题更加严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经济状况及性别是影响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料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在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面,黄子硕等[10]基于CLHLS 数据研究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变化趋势,发现我国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呈下降趋势,服务供给区域内仍有较大差异,存在空间聚集现象;余晓艳等[11]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西安市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认为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时要优先考虑服务失能老人。

国内外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展开的丰富研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文献受到研究样本、视角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缺乏将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匹配分析的研究;与此同时,关于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证研究数据多来源于某一个省、市,缺乏全国性较为统一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采用CLHLS 数据库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能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现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2)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我国居家失能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不同于已有研究集中于普通老年群体,对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作为数据分析样本,该数据库 从1998 年至2018 年对23 个省份65 岁及以上的部分老年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人个人特征、家庭关系、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认知状况、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社会与家庭关系等共180 多项问题,样本涉及全面且数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本文研究对象为居家失能老人,因此要筛选出65 岁及以上居住于家中的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用Katz 量表选取失能老人,即老年人在回答吃饭、穿戴、如厕、洗澡、控制大小便与室内移动六项日常基本活动时,至少有一项回答“完全做不了”或者“需要一些帮助”,则该老人被视为失能老人。删除六项日常活动变量缺失的样本473 个,得到失能老人样本1 654 个。将问卷中失能老人分为“居住于养老机构”与“居住于家中”两类,本文将居住于养老机构中的239 个失能老人样本删除,最终得到1 415 个居家失能老人样本。在此基础上,剔除核心变量缺失或存在异常值的样本,最终得到1 278个有效样本。

(二)居家失能老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1.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的人口学特征

居家失能老人的人口学特征包括居家失能老人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与社会结构[12]。本文对居家失能老人的人口学特征主要从性别、年龄、城乡属性、地区、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居住状况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家失能老人较多处于高龄阶段,以女性老人群体居多;城市居家失能老人占比高于农村居家失能老人;地区之间居家失能老人占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老年人失能人数占比较高;绝大多数居家失能老人拥有多子女;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失能数量偏多;居家失能老人多与家人同住。

表2 居家失能老人人口学特征

2.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特征

从是否有养老保险、生活来源是否够用、失能程度与自评健康等方面对居家失能老人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从统计数据可知,没有养老保险的居家失能老人占比较高,大部分居家失能老人经济来源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居家失能老人中轻度失能的群体占比较高,仅有少数居家失能老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持有积极态度。

表3 居家失能老人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特征

三、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现状

(一)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描述性分析

本文选取CLHLS问卷涉及的老年人各项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处理分析,包括起居照料、日常购物、上门看病送药、提供保健知识、精神慰藉、组织社会娱乐活动、提供法律援助、处理家庭邻里纠纷八项服务,并将其划分为生活照料服务(起居照料与日常购物)、医疗保健服务(上门看病送药与提供保健知识)、精神文化服务(精神慰藉与组织社会和娱乐活动)、调节维权服务(提供法律援助与处理家庭邻里纠纷)四类。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居家失能老人对各项社区养老服务均有一定需求,每一项服务需求占比均超过50%,其中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最高。

图1 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二)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描述性分析

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百分比是指所在社区享受该项养老服务的居家失能老人数量占居家失能老人总人数的比例。由图2 可知,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整体不高,每一项服务的供给百分比均不超过50%,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图2 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三)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分析

将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百分比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了解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差异,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差异分析

从图3 可以看出,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差异较大,供需差均不低于30%,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总量不匹配现象突出。探讨供需匹配直接用需求百分比减去供给百分比只能识别供给小于需求,由于居家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是按照社区进行配置的,回答有需求与有供给的居家失能老人不一定来自同一个社区,因此,本文将居家失能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的回答进行编码,居家失能老人对某项社区养老服务回答“需要”编码为1,“不需要”则编码为0;“有供给”编码 为1,“无供给”则编码为0。需求减去供给,结果为“0”代表供需匹配,结果为“1”代表供需不匹配。我国居家失能老人供需不匹配差异情况见表4。

表4 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具体情况

根据表4 可知,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供需总量不匹配,且不匹配比例较大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生活照料服务类

从表4 可以看出,起居照料与日常购物两个项目的供需不匹配比例较大,分别为52.90% 与43.97%,意味着52.90%的有起居照料需求的居家失能老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43.97%的有日常购物需求的居家失能老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起居照料与日常购物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中比较重要的两项服务,应该注重提高供给量。

2.医疗保健服务类

医疗保健服务类的供需包括上门看病送药与提供保健知识。上门看病送药供需不匹配比例为46.79%,意味着46.79%的居家失能老人在上门看病送药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居家失能老人上门看病送药需求高,但社区对该项服务的供给低,要考虑到居家失能老人的生理特性,重视该项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与供给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居家失能老人对该项服务的需求。提供保健知识供需不匹配比例为36.93%,虽然在8项养老服务中最低,但仍然需进一步提高居家失能老人保健知识供给量。

3.精神文化服务类

精神慰藉与社会娱乐活动供需不匹配比例分别为55.87%与42.88%。居家失能老人的物质条件相对有保障,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对居家失能老人精神文化服务的供给,要在提高供给量的同时注重多样化,将身体保健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

4.调节维权服务类

法律援助与处理家庭邻里纠纷的供需不匹配比例分别为44.05%与37.01%。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是社区建立伊始就承担的责任,协调本社区内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从不匹配比例上看,较多居家失能老人调节维权服务类需求未得到满足。

(三)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设定

研究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其前提是居家失能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具有一定需求,本文首先对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进一步研究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采用双变量Probit 模型解决样本内生性问题,该模型能够在考虑两个随机项之间相关性的前提下同时估计两个方程[13],因此,该模型的两个因变量分别为居家失能老人是否需要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失能老人对该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否获得供给。基于双变量Probit的基本模型,将方程设定为:

式中,与分别为居家失能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潜变量与需求未获得供给的可能性的潜变量;X1与X2分别为影响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需不匹配的影响因素,β1与β2为待估计参数,扰动项ε1与ε2服从期望为0、方差为1、相关系数为ρ的二维联合正态分布[14]。yn和ym分别为居家失能老人对该项社区养老服务是否表达需求和其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否获得社区的供给,若>0,则yn=1,否则yn=0;若>0,则ym=1;否则ym=0。

当居家失能老人具有社区养老服务需求(yn=1)且社区未能为该老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ym=1)时,居家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这种情况记作y,表示如下:

2.变量选取、定义及赋值

本文主要参考杜金磊等[15]的研究思路,将研究样本从个体特征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定义赋值,多维度选取变量能有效克服内生性问题,避免影响估计结果准确性,具体赋值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变量定义与赋值

3.模型结果

表6、表7分别为基于双变量Probit模型的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且存在供给结构性不匹配的现象,体现为群体差异与区域差异。

表6 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表7 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1)失能程度因素的影响

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在需求方面,不同失能程度的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差异不显著;在供需匹配方面,重度失能的居家失能老人对8 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相比轻、中度失能的居家失能老人更难以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供给。从数据结果可知,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存在着群体差异,不同失能程度的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程度不同。

(2)城乡属性因素的影响

从表6 可知,农村居家失能老人对起居照料、日常购物、上门看病送药、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显著高于城市居家失能老人。表7 结果显示,农村居家失能老人在起居照料、日常购物、法律援助、处理家庭邻里纠纷等方面供需不匹配的程度更深,即有需求的农村居家失能老人相比城市居家失能老人更难以获得生活照料类服务(起居照料与日常购物)与调节维权类服务(法律援助与调节家庭邻里纠纷)。可以看出,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存在着区域差异,农村地区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更难得到满足。

(3)地区因素的影响

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与东部居家失能老人相比,中西部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其在上门看病送药服务方面供需不匹配程度更深。

(4)其他影响因素

表7 显示,在控制相关变量情况下,居住状况对居家失能老人供需不匹配影响不显著;在性别方面,男性居家失能老人比女性居家失能老人在社会娱乐活动与法律援助等方面供需不匹配的程度更深;在年龄方面,85 岁以下的居家失能老人在日常购物方面供需不匹配程度更深;自评健康一般、不好的居家失能老人在社会娱乐活动服务方面供需不匹配的程度更深;经济来源够用的居家失能老人更需要起居照料服务。

四、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错配”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供需总量不匹配与供需结构性不匹配。供需总量不匹配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供给薄弱,难以满足需求;供需结构性不匹配体现为居家失能老人内部不同群体间的不匹配,存在群体差异与区域差异。现拟从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总量不匹配与结构性不匹配两个层面分析其原因。

(一)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总量不匹配原因分析

第一,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失能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失能老人由于身体功能受限,绝大多数居家接受养老服务,现阶段有限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难以满足数量庞大的居家失能老人的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所需资源供给不足。目前社区养老服务所需资金不足,政府投入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且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也较低,缺乏对资金去向、效益的监督与评估;同时福利彩票基金作为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的重要一环,与社会捐赠一样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第三,缺乏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在社区居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从业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家庭妇女与低龄老人,很少有专业从业人员,也缺乏针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激励机制,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从上文数据分析可知,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低于需求水平,其养老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表面上看是社区未尽供给责任,实际上是社区养老服务还未形成完善的多元供给机制,导致供给质量不高,供给量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等问题。

(二)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不匹配原因分析

第一,城乡经济发展不一致,造成城市居家失能老人所获得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量大于农村居家失能老人所获得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量。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70%农村人口只能获得30%的医疗服务等资源,我国城乡之间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存在一定差异。第二,由于财政分权体制与各省的资源禀赋不同,东部各省获得财政分权的积极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央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也不是很明显,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受到限制。第三,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面临“强需求,弱表达”的困境。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除政府作为服务供给的主导者具有一定责任外,居家失能老人也缺乏表达需求的积极性。农村居家失能老人与重度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现象严重,在相关部门不了解该群体具体需求时,有限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其需求,政府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体系将居家失能老人需求与政府供给有效衔接,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效率。

五、化解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难题的路径

(一)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提高供需匹配度

首先,政府需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与农村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缩小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与家庭资金投入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让居家失能老人享受到专业便捷的服务。其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岗位激励政策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定向培训、岗位培训、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弥补社区养老服务人才不足。最后,有效整合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增强服务供给主体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带头作用,制定各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相关规则与标准,构建公平透明、严格的准入机制,实现过程与资源有效协同。

(二)构建失能老人需求管理机制,实现精准化服务供给

首先,建立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管理机制,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网格化统计分析,掌握居家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准确判断居家失能老人养老需求的种类和数量,明确养老服务供给的步骤、方式、基本类型、总体规模、具体标准、先后顺序和空间分布等。其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家失能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了解辖区内居家失能老人健康状况,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上门护理、康复护理、康复治疗等服务;同时构建失能老人及其家属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评价反馈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内容。最后,鼓励农村地区开展互助养老模式,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效率,对农村非正式资源加以利用与重新配置,如可以将街坊邻里纳入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开展互助式社区养老,同时不断增强农村居家失能老人医疗服务,满足农村居家失能老人对医疗类服务的需求。

(三)拓展养老服务发展路径,为社区养老服务作有益补充

首先,推广社区医疗结合养老模式,加大医疗服务供给力度,构建专业医疗团队扩大医疗服务的辐射范围,提供有偿的上门看病、慢性病调理、术后康复等服务,逐步优化社区内医疗卫生环境,增加康复治疗设备;同时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整合社区卫生机构与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以此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推进养老信息化建设,实现居家失能老人与社区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同时开发手机养老平台应用软件,增加应急呼叫与应急安全,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实现有效沟通,居家失能老人可以利用云端系统选择自己满意的服务提供者,在云端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对服务人员进行评价,这不仅能让居家失能老人享受到满意的服务,还能提高社区服务提供者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探讨了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在供需匹配方面,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供需总量不匹配,且不匹配比例较大的现象。供需不匹配比例最高的为精神慰藉服务、起居照料服务、上门看病送药服务,不匹配比例分别为55.87%、52.90%、46.79%。(2)在供需匹配影响因素方面,失能程度、城乡属性、地区所属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居家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优化路径:第一,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和供需匹配度,满足居家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第二,构建失能老人需求管理机制,实现精准化服务供给,改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现状;第三,拓展养老服务新路径,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有益补充。

猜你喜欢
供需居家供给
《居家》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30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