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劳动项目实施,培养结构化思维*
——以“多彩生活劳动创——LED灯用处大”为例

2023-12-04 03:29□李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结构化劳动思维

□李 青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一般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通过演绎、归纳、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度剖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地制订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开展。[1]袁恩忠指出结构化思维是以探寻事物结构为目标,积极建构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得出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2]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教材层面来看,以浙教版《劳动》为例,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可以将其归纳为“经历实践”“项目探索”“价值澄清”等部分,并以项目的形式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具有结构化和统整性的特点,有利于结构化思维的培养。其次,从教师层面来看,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关注教材的关联性和结构性,优化学习路径,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劳动课堂中完成观察、设计、制作、展示等实践步骤,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结构化思维形成的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可以说,实施劳动课程不仅可以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内容,还能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系统。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上册项目三“多彩生活劳动创——LED 灯用处大”由“探索生活中的LED 灯”“LED 应用的设计”“LED产品的制作”“项目反思与评价”四个子任务组成。教师以“学校科技节就要开幕了,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如何利用LED灯的原理与审美,设计制作一件个性化的LED产品?”为驱动性问题,整体构思劳动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一、以调查探究为载体,初步培养结构化思维

教师应基于核心任务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到生活中寻找线索,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在知识建构中促进思维结构化。[3]

“探索生活中的LED灯”的核心任务是“点亮一个LED灯”,三个核心问题分别是“LED灯的造型有哪些”“LED 灯有什么功能”“怎样点亮一个LED灯”。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先对生活中的LED灯进行调查,并在调查单上写一写相关物品的名称和功能,画一画造型,并根据调查总结自己的发现(如图1)。学生在自主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关于LED 灯的“KWH 表”,从“已经知道什么(Know)”“还想知道什么(What)”“怎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How)”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对劳动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如图2)。

图1

图2

教师在清楚班级学情后,让学生尝试点亮一个LED灯。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如果电池和灯脚接错就不能点亮LED灯,由此知道要点亮一个LED灯,至少需要1.7伏的电压和长脚接正极、短脚接负极等电学知识。有学生提出“电压越大,LED 灯越亮”的猜想,通过探究得知点亮一个LED灯,电压一般不能超过5伏。当学生连接电路遇到困难时,教师播放视频,渗透“绕、折、压”的连接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本环节中,学生从调查生活中的LED 灯入手,到探究如何点亮一个LED灯,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进程,逐渐形成结构化思维。

二、以方案制订为形式,有效呈现结构化思维

浙教版《劳动》的项目内容有两种组织形式:并列式和递进式,即各个任务之间存在并列或递进的关系。如项目“多彩生活劳动创——LED 灯用处大”的三个任务“探索生活中的LED 灯”“LED 应用的设计”“LED 产品的制作”之间就存在递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环节的经验,用结构化思维,逐层推进项目活动。

学生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索生活中的LED灯”后,对生活中的LED 灯及其发光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第二个任务“LED 应用的设计”。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款个性化的LED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讨论后得出需要关注作品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以及所用的材料、工具等。

在充分考虑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手设计方案的制订。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方案,向全班展示,其他小组提出完善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认为一份优秀的设计方案需要包含作品名称、设计亮点等要素,还要图文并茂。在制订和优化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用到了数学学科中的测量和统计、科学学科中的设计、美术学科中的美化、语文学科中的表达等技能。学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零散的思维连成“线”、织成“网”,运用并呈现了结构化思维。

三、以制作改进为路径,提升结构化思维

劳动项目的实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思考和实践,通过纵向、横向迁移来提升结构化思维。

学生在三年级完成了“动手动脑有创新——马达的利用”这一劳动项目,在四年级完成了“工具使用有规范——我是小金工”“劳动成果传祝福——小贺卡大心意”等劳动项目,对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积累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可以迁移到“LED 产品的制作”中。学生先讨论根据已有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预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使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可以提供微视频、表格等学习支架,辅助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如热熔胶枪的使用是操作难点,对此,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示范视频,帮助学生掌握使用方法。初步完成制作后要进行测试,有学生发现LED灯带无法点亮。在小组成员的提醒下,该学生知道灯脚外面有一层绝缘漆,要先用砂纸进行打磨。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生活中不同领域的经验进行整合,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其结构化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四、以展示评价为手段,迁移结构化思维

劳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活动后,学生能获得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不仅代表了学生习得的劳动知识,也代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学习态度等。[4]为了对学生作出有效的评价,教师根据建构能力、迁移能力等结构化思维要素拟定了评价表(如表3)。

表3

当学生制作完成个性化的LED 产品后,教师为他们搭建了展示平台——举办班级LED 博览会,引导学生回顾: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你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有什么新体会?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收获,回顾制作过程,强化反思意识。如:有学生说在操作过程中,两根电源线短路导致手指上烫出了水泡,由此意识到实验操作要规范;有学生觉得自己的产品做得太简单,下次要挑战难度更高的作品。

展示评价为学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生根据同伴的分享、建议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自己的反思、实践优化学习成果,在项目的深度推进中迁移结构化思维。

总之,结构化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劳动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萌生探究的想法,立足整体设计,明确操作步骤,在深层的价值体认中不断迭代完善、拓展延伸,由此发展结构化思维。

猜你喜欢
结构化劳动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维跳跳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