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谷丰 刘玉平 张丹 张倩 梁蒙蒙 刘颖 杜晓菊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消化内科 2.护理部 3.普外科 4.肾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和高等护理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提高护理队伍学历层次成为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护理本科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不断提升的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2]。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高低[3-4]。目前,我国临床护理教师的核心能力参差不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匹配,尤其是护理本科生的带教现状不容乐观[5]。研究[6-7]表明,临床护理教师迫切希望参加相关培训来提升自身带教能力。现阶段国内关于带教老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仅反映带教老师应具备的一部分核心能力[8],针对护理本科生带教老师的培训较少[9-11],针对不同专科方向带教老师培训体系的报告更具鲜见。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和构建科学、全面、实用、针对性强的护理本科生专科带教老师培训体系,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本研究旨在以核心能力为目标,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函询等方法,构建以核心能力要素为基础的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培训体系,以期为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
1.1成立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3名,分别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带教及护理工作。研究小组主要负责检索和查阅文献,制订访谈提纲并确定访谈对象,遴选与联络咨询专家,编制和收发专家咨询问卷,整理、统计和分析专家意见和咨询结果,并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
1.2制订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初稿
1.2.1文献回顾 研究小组成员以“护生/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临床带教教师/护士”“培训/培养/教育/训练/继续教育/教学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胜任力”“nursing student*/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nursing undergraduates”“clinical teach*/nurs*”“training/education/foster/continuing education/competenc*”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书籍,归纳分析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收集适合临床护理教师培训的相关条目。研究小组成员结合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以及内科护理实习大纲,反复讨论后初步拟订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框架。
1.2.2半结构式访谈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护理教育专家2名、护理管理专家2名、内科临床护理教师2名、护理本科实习生2名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纳入标准: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及内科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相关领域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护理本科实习生,应具备内科实习时间≥3个月,目前正在临床一线科室实习。访谈主要问题包括:(1)您怎样理解临床护理教师的核心能力?(2)您认为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核心能力应包括哪些方面?其中哪些相对比较重要?(3)您认为对临床护理教师是否有必要开展培训?(4)您认为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5)对于目前临床护理教师的培训,您有哪些建议和意见?(6)您还有哪些建议?实施访谈前,研究人员向访谈对象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取得其知情同意,访谈时间为30~60 min,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及时对访谈内容进行汇总整理。
1.2.3拟订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 研究小组成员对文献回顾和访谈结果展开讨论,筛选出意义较大、实用性强的指标,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初步拟订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97个三级指标。
1.3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咨询问卷包括3个部分。(1)问卷说明: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填写说明。(2)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咨询表:包括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97个三级指标。要求专家采用Liket 5级评分法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依次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并分别赋值为5、4、3、2、1分。同时设置“是否删除”“增加指标重要性”选项和“专家意见”“需增加的指标”“增加依据”栏,以供专家对各项指标提出意见和建议。(3)专家情况:包括专家一般资料以及专家对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分为5个等级:非常熟悉、很熟悉、一般、不熟悉以及非常不熟悉。判断依据分为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参考文献以及个人直觉。
1.4遴选咨询专家 根据德尔菲法的要求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取来自高等院校护理学院、三级甲等医院的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教学等领域的21名专家。专家遴选标准:(1)护理教育专家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从事护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2)护理管理专家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从事内科护理管理或临床教学管理工作10年以上。(3)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内科临床带教10年以上。所有专家均知情同意。
1.5实施专家咨询 采用微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专家发放和回收咨询问卷,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第1轮专家咨询结束后,研究小组成员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和指标筛选标准进行讨论后对指标进行修订,形成第2轮咨询问卷。第2轮咨询结束后,研究小组成员再次对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修订并完善培训体系。指标筛选标准为重要性赋值均数≥4.0分,变异系数<0.25[12]。
2.1专家一般资料 本研究最终咨询20名专家,其中硕士6名(30.00%)、博士4名(20.00%);副高级13名(65.00%),高级4名(20.00%);硕士生导师8名(40.00%)。见表1。
表1 专家一般资料(n=20)
2.2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 本研究2轮咨询分别发放问卷21份、2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24%和100%。2轮咨询中专家的Cr分别为0.853和0.873。2轮专家咨询中,2轮咨询中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53和0.873。见表2。
表2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3形成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 经过2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循证与科研创新能力)、18个二级指标、98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0.100。第2轮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专家咨询结果,见表3。扫二维码获取表3。
3.1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以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2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规范化培训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培训体系各指标权重,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研究中涉及的专家来自高等院校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教学等领域,50.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工作年限均在10年以上,85.00%具有高级职称,40.00%担任硕士生导师。在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师的能力要求与培训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较高的理论水平,2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53和0.873,两轮的系数值均>0.800,说明专家的可信度及权威性较高[14],保证了咨询结果的可靠性。2轮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24%和100%,均>90.00%,可见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2轮专家咨询的Kendall′sW分别为0.184~0.442和0.201~0.468,经χ2检验后,均P<0.001,表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15],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轮专家咨询后,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4分,变异系数均<0.200,大多数指标的满分率>70%,表明专家意见比较一致[16]。各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均<0.100,表明培训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分配合理。
3.2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7],指出要积极建设一流护理学本科教育、做强一流护理学专业、培养一流护理本科人才。培养一流的护理本科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前提,临床护理带教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本研究以《护理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护理本科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职业态度、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目标[18]为指导,结合内科护理实习大纲要求,充分考虑内科护理工作特点,构建针对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的核心能力培训体系,为内科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本培训体系符合我国护理教育现状,满足现阶段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对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求,可用于全方位指导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对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培养及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工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水平选择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临床护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变革和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护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建设一流护理学专业,满足社会需求。
3.3本研究构建的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具有较好的全面性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98个三级指标的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循证与科研创新能力4大核心能力,全面涵盖了护理本科生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本研究结果显示,专业能力在一级指标中居于首位,与潘靖菁[9]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带教老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专业能力最为重要,是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权重相同,说明职业素养是临床带教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在加强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可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带教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使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做好示范,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潜移默化的正确引导学生。循证与科研创新能力权重为较高,与刘欣[3]的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护理教师应能够敏锐地发现临床实践与教学问题,运用循证思维获取最佳证据,最优化解决问题,同时还应具备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推动护理与教学质量科学、高效、持续改进。专业知识的组合权重在所有二级指标中居于首位,且变异系数为0,满分率为100%,说明专家一致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组合权重在所有三级指标中居于首位,说明临床护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以便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临床护理与教学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科研创新能力及其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和满分率均较低,原因可能与我国护理科研发展滞后有关,认为只有护理研究生才应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然而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临床护理教师是护理科研的主力军,承担着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工作。因此,应加强临床护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推动护理学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核心能力为目标,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专家函询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护理本科生内科临床带教老师核心能力培训体系,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靠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内容涵盖较全面,为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未进行实践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运用该研究成果,设计内科临床护理教师的培训方案,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进一步完善该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