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生,王振军,郭悦,张海涛,刘志杰,焦绍锋,秦泗河
特发性膝内翻是指患者年龄超过7岁,无外伤、钙磷代谢紊乱、骨软骨发育不良等疾病,在内踝相接触时,膝关节内侧之间的距离超过5 cm[1]。膝内翻可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出现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内侧关节间隙变窄、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行胫骨结节上截骨接骨板内固定进行即刻矫正[2-9]或胫骨结节下截骨后结合环形外固定器进行逐步矫正[10-17],可减轻疼痛、恢复下肢力线、避免关节发生早期退变、恢复膝关节负荷及运动功能。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泰勒空间外固定器(Taylor spatial frame, TSF)治疗膝内翻,患者可早期负重,术后通过逐步调整下肢力线达到精确矫正,减少切口愈合不良、低位髌骨等并发症[9]。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2例成人特发性膝内翻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①患者为青壮年(18~40岁);②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未合并股骨畸形及屈膝畸形;③膝内侧无明显间隙变窄,无骨关节炎改变。排除标准:创伤后遗症、佝偻病、Blount病、成骨不全等疾病导致的膝内翻患者。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行胫骨结节下截骨术结合TSF治疗的12例成人特发性膝内翻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8~35岁,平均(27.7±5.3)岁,均为双侧膝内翻,行走时膝内侧酸痛不适,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和机械轴偏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 MAD)。
本研究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CRRC-IEC-RF-SC-005-0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
1.2.1 术前计划根据术前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自股骨头中心至踝关节中心画线,即为下肢机械轴,测量并记录MAD;在X线片上画出膝关节线及踝关节线、胫骨中段解剖轴,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根据正常范围参考数值,自膝关节中心画出近端轴线,与胫骨骨干长轴交点即为成角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 of angulation, CORA)点,为畸形顶点部位,测量需矫正的角度。
1.2.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患者取仰卧位。
腓骨截骨:沿小腿外侧腓骨中下段纵行切口长约0.8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自腓骨长短肌间隙进入,插入两孔截骨器钻孔后,窄骨刀截断腓骨。
安装TSF:根据患者小腿直径选择固定环大小,小腿近端环固定于胫骨结节近端、远端环位于小腿中下1/3处,分别用1枚2.5 mm贯穿克氏针和3枚4.5~5.0 mm螺纹针固定,两环之间在特定的6个圆孔通过万向铰链以首尾相连的6根螺纹伸缩杆连接。外踝上方用1根2.5 mm克氏针穿腓骨和胫骨,以固定下胫腓关节,预防矫形过程中对踝关节产生不良影响。
胫骨截骨:胫骨结节下方内侧取长约1 cm切口,插入两孔截骨器横行钻孔后截断胫骨,逐层缝合切口,放置1根引流条后无菌纱布包扎。
在敦煌变文中,《伍子胥变文》共有4个写卷,虽然有个别写卷情节不完整,但是保存了主体部分故事情节,表现其在当时敦煌社会民间的流行的热度。《伍子胥变文》出现了多个写卷,这说明该变文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敦煌人民心中的愿望与理想,那就是渴望贤人出现,渴望英雄所代表的正义战胜邪恶与不公,渴望社会安宁。正是由于《伍子胥变文》有多个写卷流传,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精神和现实生活强烈渴求,以人性的光辉抗争社会的黑暗,真正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感评价。
1.2.3 术后处理
术后观察肢体肿胀和足部活动、感觉情况,给予抗生素及镇痛药物治疗,术后7 d患肢肿胀及疼痛缓解后,拍摄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测量安装参数,然后将安装参数、框架参数、畸形参数输入计算机软件后得到电子处方,以此为依据调整6根螺纹杆长度来矫正膝内翻。调整速度依据局部软组织张力和患者耐受程度而定,矫正期间鼓励患者扶拐杖站立及负重行走。
调整结束后复查X线片观察胫腓骨截骨端对位及对线情况,当外观矫正满意及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示机械轴通过膝关节中心即为TSF调整完成,继续佩带至截骨端愈合。术后均行物理治疗及康复锻炼恢复下肢肌力及膝踝关节活动度。
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末次随访记录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下肢全长X线片上测量MAD、MPTA数值。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血肿和深部感染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21 d内TSF调整完毕,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示力线恢复满意,机械轴线通过膝关节中心,继续佩带TSF维持矫正至截骨端愈合,佩带时间为118~166 d,平均(133.6±13.5)d。未发生针道感染、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49个月,平均(35.7±8.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行走满意,无膝内翻畸形复发,关节活动无受限;KSS的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100.0±0.0)分和(95.8±4.9)分,较术前的(85.5±2.8)分和(88.3±2.3)分有明显提高(P<0.01);MAD为(0.6±0.5)mm,较术前的(19.7±5.6)mm明显减小(P<0.01);MPTA为89.1°±1.6°,较术前的81.1°±2.3°有明显提高(P<0.01)。每例患者的资料详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表1 12例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比较
胫骨高位截骨术可在胫骨结节上或胫骨结节下方截骨。行胫骨结节上斜形截骨至胫骨外侧髁,可即刻矫正后行接骨板内固定,但斜形截骨可能导致胫骨近端外侧皮质骨折,出现截骨部位不稳定,如果术中未识别或未牢固固定,可能导致矫正角度丢失或截骨端延迟愈合、不愈合[18-21]。而且术中即刻矫正后评估机械轴忽略了负重对机械轴的影响。
本研究中12例患者胫骨截骨部位均在胫骨结节下方,为1 cm小切口微创截骨,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截骨端易于愈合,保持了髌股关节对合关系,不会导致髌骨低位,不改变髌股关节的力学机制[4,7,15,18,21-22]。而腓骨截骨部位在腓骨中下1/3处,短斜形截断腓骨,截骨端无嵌压,矫正过程顺利,截骨端愈合满意[23]。
精确矫正是达到术后满意效果和长期疼痛缓解的决定性因素,TSF安装后无需调整构型,通过术后正侧位X线片测量获得数据,矫正肢体畸形精确、可靠,可同时矫正旋转力线不良和双下肢不等长[10,16,24-26]。本研究中12例24膝均采用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TSF逐步矫正膝内翻,膝关节疼痛均得到缓解,下肢负重及行走功能明显提高,远端截骨端轻度内移,下肢力线均恢复至膝关节中心[8-9],末次随访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KSS评分、MPTA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MPTA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
已有文献报道环形外固定器治疗膝内翻的短期和长期随访效果满意[10-17],胫骨截骨后应用外固定器矫正,通过克氏针、螺纹针固定下肢骨骼,实施有效的机械力量,具备良好的机械稳定性,提供了理想的骨愈合环境。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下地负重行走和膝关节伸屈活动,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术后逐步调整外固定器矫正畸形,截骨端无需植骨,膝关节疼痛症状逐步好转。初步判断患者下肢外观满意后可在负重位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评估机械轴满意、膝关节内外侧达到软组织平衡后,即可锁定外固定器继续负重行走锻炼以促进截骨端愈合,使下肢力线达到精确矫正。本研究中12例患者负重行走至截骨端愈合后,口服镇痛药即可取出螺纹针,体内无内固定物,减少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但由于外固定器体积较大,患者自觉不舒适、行动不便,调整和更换构型时会导致局部疼痛不适等,同时还需要恰当的针道护理预防感染。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反复说明环形外固定器的优势,普及外固定器及针道护理知识,使患者能够充分理解并配合治疗。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未设立对照组,临床报道传统环形外固定器可矫正膝内翻,但调整过程中需要更换构型,需要更长的学习曲线。本研究纳入病例数相对少,需进一步纳入更多病例,并进行中长期随访评估。
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TSF逐步矫正治疗成人特发性膝内翻精确、可靠,短期随访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均满意,无膝内翻畸形复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