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工程训练课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12-02 15:57薛春江李浩张楚洋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程训练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薛春江 李浩 张楚洋

摘 要:工程训练课程是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理想依托课程,新工科建设对工程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与劳动教育目标高度一致。通过深入挖掘工程训练课程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建立健全生产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构建生产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劳动文化建设,抓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工程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向生产一线,走进工厂厂房,在手脑并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体悟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牢固的劳动安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训练;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工科类院校工程训练作为工科大学生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意见》和《指导纲要》中“手脑并用”“出力流汗”完全契合,同时具备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开展以生产性劳动实践为主的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显性优势。

一、依托工程训练课程,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

工程训练强调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铸、锻、焊、车、铣、钳以及先进制造等实训科目属于典型的生产劳动实践,实训车间为开展生产劳动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实训过程中对着装要求、技能掌握、安全操作、场地整理和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均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

(一)以掌握生產劳动知识技能为立足点,融入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教育

在理论讲解环节中,以工艺技术发展史为主线,在系统介绍不同生产工艺的起源、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过程中融入不同时期典型劳动人物事迹和典型生产劳动事件等内容,如铸造技术中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史,锻造技术中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等,通过真实鲜活的历史劳动人物和事迹帮助大学生理解掌握劳动在伴随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其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本质,理解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基本道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动手实践环节中,通过指导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具体的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大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如锉刀、台虎钳、手锯、砂、车床、铣床、电焊机等。在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并具备基本的生产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在切身体会“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之后,大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重视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能够珍惜劳动成果,不随意损坏劳动工具,具备正确的劳动态度。

(二)以生产劳动安全教育为抓手,强化大学生劳动安全意识、劳动纪律和劳动方法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安全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工程训练课程中每一个实训工种所使用到的工具、设备不同,工作环境亦不同,因而在实训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源和风险点也各不相同。在进行不同工种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时,首要工作是进行基于本工种的生产劳动安全教育,对于涉及本工种的安全注意事项要做详细要求,并加强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

通过建立生产劳动教育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实行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安全准入制度,设置专门的生产劳动教育安全评价标准等多种方式构建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安全保障体系。细化劳动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载体,优化安全教育手段。对基于工程训练课程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归类和评价,如物体打击、高空坠物、机械伤害、中毒窒息等,制订应急处置方案并基于具体的安全风险防范建设安全教育课程,建立专门的劳动安全教育场所,通过多媒体、移动终端、现场事故模拟与演练等多种载体和手段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安全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规矩纪律,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安全的劳动方法。

(三)以工程训练产品精度考核为手段,促使大学生手脑并用、出力流汗,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获得感和劳动成就感

结合工程训练的具体工种,设计系列生产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明确项目的技术要求、劳动成果精度指标和劳动教育目标(如表1)。突出设计思想在生产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和考核。以功能实现为考核目标,采取团队分工合作的模式,通过设计、加工、组装、调试等实训环节对大学生从设计、选材、选型、加工操作、精度控制、功能保证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生产劳动教育,促使大学生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磨炼意志,锻炼品质。

二、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将劳动教育贯穿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全过程

(一)密切关注行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加大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新型生产劳动技术实训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比重

围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基于工程训练的生产劳动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前瞻布局和动态调整,更加注重基于“信息、智能”前沿知识、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智能制造平台建设,更加注重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以培养大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大学生对生产劳动新形态的理解掌握为目标,构建以发明创造能力为主的新型工程训练教学平台。调整不同实训工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突出3D打印、激光加工、智能多轴加工和柔性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在工程训练中的主要地位,用领先的理念、前沿的技术、先进的应用来支撑生产劳动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开展,激发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热情。

(二)结合物联网技术实训平台、企业经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各类学科竞赛,优化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工程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点燃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实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能力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通过搭建物联网实训平台、企业经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创新实践训练平台,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掌握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进行智慧性、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创新解决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大学生掌握劳动与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主动劳动和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三、立足工程训练环境,强化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劳动文化建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托工程训练环境展开的劳动文化建设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一是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以“动态”的工业技能知识传播“静态”的生产劳动文化,引导大学生自觉将劳动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具有明确的创造性,依托工程训练开展的生产性劳动教育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素质,强调智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通过物化的劳动成果和内化的精神产品净化个人的劳动伦理和品德,用文化的柔性浸润劳动实践的刚性,为劳动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三是具有清晰的审美性,劳可育美,工程训练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创造劳动美的过程。依托工程训练的劳动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操演练、物化成果等各个环节,通过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给人们带来美好、愉悦、和谐的心理体验。

以工程训练为主线,以培养生产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弘扬劳动精神为内涵实质,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站、电子显示屏、走廊、大厅、墙面以及实训室开展劳动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对应不同实训工种全方位、多视角精挑细选工匠人物、名人名言、浮雕标语以及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等,使学生能够于无声处感悟劳动的力量,劳动的智慧和劳动的魅力。

四、深耕工程训练内涵,抓牢劳育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训练作为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通识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工程训练已经构建起由传统工程实践(如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和現代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激光加工、智能多轴加工、柔性制造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融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从工艺技术起源到现状发展趋势,从基础的“出力流汗”到高阶的“智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深刻诠释了生产劳动的发展史和新时代的劳动观。

工程训练课程中所体现的劳动内涵决定了依托工程训练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由教学育人向劳动育人延伸,教学能力必须由专业实践教学向劳动教育转化,教学方法必须由“讲授—学习”向“引导—创造”转变,努力打造复合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师资主体,立足实训教师队伍,向学院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扩展,打造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实践实训的“双师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二是专业培训,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劳模讲堂”“虚拟教研室”“创新工作室”“工匠学院”等多种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系统性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三是综合评价,依据《意见》《指导纲要》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对劳育教师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构建包括课程建设、教学设计、过程与结果评价在内的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明确劳育教师在劳育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树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体系,突出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价。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这些能力的培养高度一致,劳动教育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工程训练课程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学劳动教育显性课程,为适应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出了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鼓励大学生走向生产一线,走进工厂厂房,在促进大学生手脑并用、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到了积极良好的效果。

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既有个人能力的锻炼,又有团队协作的培养;既有理论知识的夯实,又有实践能力的提升;既有设计思想的融入,又有挥汗如雨的付出。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工程训练课程中,在重点打造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掌握普遍劳动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

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2-07-09).http://www.

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

0715_472808.html.

[3]李帅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背景下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探索[J].科技风,2021(30).

[4]刘玉方,徐彦泽.加强实习实训劳动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9(4).

[5]朱华炳,沈鹏,李小蕴.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5).

[6]杨志锋,李文芳,林金忠,等.基于工程训练的非机类学生工程素质及劳动实践教育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2(6).

[7]马旭,芈天.工程训练课程安全教育前置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6).

[8]徐雯雯,齐俊杰,徐守波,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与评价[J].实验室科学,2020(3).

[9]高琪,祖英利.工程训练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7(4).

[10]王书斌.以适应“四新经济”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研究[J].科技文汇,2020(33).

[11]叶柏森,高福营.劳创融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劳动教育评论,2022(1).

[12]杨亚星,徐奕涵.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2).

[13]李翠超,陶波,许颖梓.以工程训练中心打造校园工程文化地标[J].实验室科学,2018(4).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工程训练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训练成绩评定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设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