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
时代的发展,世界呈现多元化,可湘菜却离传统多样的方式日行渐远,靠“辣”开路,这到底是“江湖菜”当道了,还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提起湘菜,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爆辣鸭掌筋”等等网红名菜,反正离不开一个“辣”字;去餐馆点菜,服务员问的话里永远都有一句“请问要什么辣度的”。都说“吃香喝辣”,所有外地来湖南的游客对湘菜最深的印象恐怕就“辣”了。
众多网友对湘菜的评论也大多是“无一不辣,吃得人满头大汗、灵魂出窍”。都说湖南人“辣不怕”,对辣椒湖南人情有独钟。特别是现在的湘菜系列,不少菜品里辣椒就占了一大半,红的绿的白的各色辣椒齐上阵,颜色鲜艳,观之垂涎欲滴,可是对于不怎么吃辣的人来说,这些美食堪称是降维打击,吃上一口就怕是会“一魂出窍、二魂升天”。
“辣”是一种特色,也是一种美味,可是一味的以“辣”取胜,那以后大可以弄上一桌辣椒宴,“各色辣椒齐上阵,只见辣味不见天”。单一的辣味仿佛将一种菜系的灵魂不断禁锢,走入死胡同后无路可去,当其他菜系在不断更新品种口味的时候,大部分湘菜却仅仅只在“辣”字上做文章,即便能“辣”出朵花来,恐怕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也会无济于事。不爱吃辣,还能在“弗兰”痛快吃喝吗?
辣:湘菜的灵魂味型
湘菜也很讲究味型,尤重酸辣。湘菜的酸辣,是透着鲜的。如果说,川菜喜欢用油爆出辣椒的浓烈干香,那湘菜正好相反,偏爱新鲜辣椒和剁椒,辣得更鲜。
最基础的酸辣,是直接以醋添酸,比如湖南永州的名菜东安鸡。醋、辣椒、仔姜,构成味型金三角。醋味经过加热,变得更柔和,但端上桌那股酸辣劲直钻鼻尖,闻着就开胃。进阶一点,是用发酵腌制的酸味食材入菜,比如泡椒、剁椒、辣椒萝卜等等。剁椒鱼头就是典型代表,这道菜调味主要靠剁辣椒。用淘米水发酵而成的剁椒,会产生淡淡的乳酸,本身还富含盐分,能把鱼的鲜味烘托得更出挑。
对辣的因材施教
湘菜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辣。数据显示,湖南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38公斤辣椒。全省各地种植的辣椒多达159种,随便走进当地一个菜市场,都有十几种辣椒可选。
湖南不仅辣椒多,“大弗兰”的人们对不同季节吃不同辣椒都有区分。春夏螺丝椒,夏秋小青椒,秋冬黄贡椒,一年四季小米椒。此外,还流行吃晒出来的白辣椒、朴辣椒和“坛子辣椒”。特别是新鲜的剁椒更是“弗兰”人的最爱之一。对不同辣椒,湖南人都钻研出了相应吃法,堪称一部行走的辣椒食用词典。
长于煨蒸讲究辣要入味
湘菜很讲究入味,对入味的追求,不仅在炒菜领域,还体现在蒸、煨等需要长时间烹饪的技法上,哪怕在煨蒸领域也要讲究要入“辣”味。同样是蒸,湘菜跟粤菜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粤菜的蒸,用时很短,主要追求食材由生转熟瞬间的嫩,比如清蒸鱼;而湘菜的蒸,通常會用浓墨重彩的调味,让食物充分吸味,比如剁椒蒸猪肘。浏阳蒸菜闻名全国,是湘菜的一个代表系列之一,不论是蒸肉蒸鱼还是蒸青菜,都鲜香在里。哦,不对,还漏了一个字“辣”,应该叫“辣鲜香”在里才对。
湘菜“教父”竟然不吃辣
湘菜变得越来越辣,也是近30年的事。首先,是食材流变的影响,比如今天湘菜最常见的小米椒,其实并非湖南原产,过去多产于云南、贵州等地,后来才全国推广种植。湘菜大师石荫祥在1982年出版了《湘菜集锦》,当年被收录的湘菜,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菜都不辣,还有不少清炖、清烧、清蒸等菜式。
在这本菜谱里,湘菜根本没这么辣,即便是现在湘菜里还大受欢迎的麻辣子鸡、炒细牛百页、熘嫩鳝丝这些辣菜,也只有些辣椒丝,不像今天半碗小米椒。作为湘菜“教父”般存在的石荫祥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吃辣椒,要吃也只是加一丁点……我发现,现代人的口味都重了,什么菜都是一把辣椒,辣得别人叫,辣得别人跳,这并不就代表了湘菜。其实,传统的湘菜宴,一桌(20个菜)也就三四道辣椒菜……现在很多人对湘菜的理解似乎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对于提出的如何理解湘菜“辣”的特点这一问题,老爷子说:“真正的湘菜应该是辣而不烈,湖南菜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辣。”
书中记载的湘菜,绝没有现在百菜一味的辣,但是讲究的做法一样不少。干贝无黄蛋——这道菜是《湘菜集锦》里的一道名菜,要先把鸡蛋敲个小眼,取出蛋清蛋黄,再把蛋清、蛋黄加鸡汤和盐灌回蛋壳,蒸熟剥出来,浇上鸡汤、干贝加调料和葱花烧成的芡汁,妥妥的分子料理。整道菜没有一丝辣椒,放在现在简直是目瞪口呆,这还是湘菜吗?这就是湘菜,妥妥的纯湘菜。
不辣就不是湘菜?
在传统湘菜的样式上,辣椒作为点缀的材料,比如名菜“麻辣仔鸡”中,就用尖红椒与青蒜作装饰,使人见而思食。尽管湖南家常菜是以辣为主,但是湘菜宴席通常只有两道辣味菜。现在的湘菜,“辣”成了标签,仿佛不辣就不是湘菜。
湘菜变得越来越辣,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气候使然的影响。比如今天湘菜最常见的小米椒,其实并非湖南原产,过去多产于云南、贵州等地,后来才全国推广种植。当推广到了湖南,受到了特别的欢迎。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润多雨,季节以冬夏为主,夏天湿热,冬天湿冷,爱吃辣主要为了抵抗湿热气候,辣度是刚需,自然越辣越好,辣到满头大汗,总比阴天干蒸活人要来的痛快。
其次,是社会文化的演变。解放前,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但产辣椒的地区,辣椒是比鱼肉蔬菜便宜的下饭菜,很受劳苦大众喜爱,也与上层阶级精致的菜肴保持着距离,就像《湘菜集锦》里那些不辣的湘菜,感官上就给人“高大上”,其实都带点“地主老财”气质。
然而解放这么多年,旧时代的阶级壁垒早就打破了。那些富贵吃法原本的流传面就比较窄,从而随着它的受众阶层一起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家一起辣个爽。
再次,商业运作影响了湘菜越来越辣。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湘菜要想崛起,要先带给食客一个鲜明印象。可是选什么印象才好?精致不行,淮扬菜的精致早就天下闻名。比食材也不好,人家粤菜得天独厚。那就比辣度、比情怀吧。于是,辣度比川菜还高,食材看起来更“土”,烹饪手法看起来更“匮乏”,但也更具备乡土情怀的一些湘菜馆,开遍全国,“勾引”着出门在外的湖南老乡。虽然看起来粗糙了些,可比起《湘菜集锦》繁复的菜式,老板们青睐做法简单、出菜快,又易于统一标准的“粗炒”,“辣椒炒一切”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不管腊肉烟笋,还是鲍鱼海参,炒出来都一个味——辣味。
在以上三点的共同作用下,不仅湘菜彻底无辣不欢,食客的口味也越来越辣,湘菜里其他口味的菜式,难有容身之处了。湘菜千辛万苦流传下来,并广受欢迎,如今却以牺牲许多名菜为代价,这究竟是发展还是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