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双创”目标的思考与探索

2023-12-02 18:23肖丽丽王妍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肖丽丽 王妍

摘 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传统文化双向结合中的引领作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优势,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华文明在彰显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兼容并蓄的前提下,坚持中华文化的原有特色,大力宣扬中华文化的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面貌,彰显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内核与人类文明发展高度契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并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和文明面貌。就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延续看,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经历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

回望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好像一条由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河流,在这条奔腾前行的河流中,各个时期激荡着不同的音符。 虽然儒家学说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这条文化河流的主旋律,但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在兼容并蓄、文化互鉴中前行。这一进程不但没有削弱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色,反而使其更加耀眼。在中华传统文化众多的学术流派中,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历经各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民本思想、仁爱理念、家国情怀、义利兼顾、天下大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历史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及其发展,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2]因此,客观辩证地总结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是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和正确态度。

二、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新面貌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丰饶的文化土壤里,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自古以来,对于怎么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从而掌握世界,许多智者先贤著书立说,提出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吸收归纳总结智者先贤们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出了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这是人类历史上认识论、方法论的革命性突破,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钥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使我們能够辩证地研究客观世界,掌握其规律,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改变。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标识,也是一个政党性质的本质体现。因此,“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把握文化传承性质的根本落脚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不但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而且是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创造者。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心声通过文化形式的充分表达。没有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就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因此,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这是新时代执政党最核心的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英勇奋斗,发愤图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在几十年的奋斗中,迅速富起来强起来。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民族自信心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华民族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倍感骄傲和自豪,展示出新的时代风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发展新面貌的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结合,让二者在结合中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3]。

三、文明比较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优势与文化自信

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文化理念的普及,总是伴随着时代课题的正确解答。就世界文明发展来看,虽然世界文明形态各有千秋,但就根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来看,实际上就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以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曾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解放思想、唤起民众的作用。资产阶级所推行的民主宪政制度一度也发挥了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思想解放,使西方文明再一次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但是,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开始显露,西方文明的衰落日益显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深刻阐释了对于人类文明的总体观点,他在与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指出,西方无法引导人类未来文明,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他认为在漫长的岁月里,尽管中国多次经历混乱与解体,但是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经验。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的精神,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同时,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儒家和佛教,都存在合理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着自己的文明;道家思想对宇宙和人类之间奥义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试图主宰宇宙不以为然,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的哲学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已经得到或正在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深刻认识和深度认可。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各个民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协同,人类进入了命运休戚与共的新时代,追求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目标。而作为文化理念的价值观,也在人类共同面对未来的时候越来越趋同。因此,比较世界各类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更加凸现出光辉的价值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代表了实现人类文明终极目标的总体方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重要遗产。当前,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全球性问题摆在世人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面对世界新的发展趋势提出的中国思路、中国方案。面对时代课题,努力推动“双创”目标的实现,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深刻认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坚决抵制错误思想。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激烈斗争。在国民自信心日益增强的同时,一些旧的观念习俗、不良风气也沉渣泛起,重新回潮。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目标,首要的前提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统领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树立起全新的文化自信,拿起思想文化批判的武器,在广泛吸取世界各种先进文化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和现象。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入总结、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又要防止盲目复古、厚古薄今;对西方及其他文化,既要敞开胸怀、兼容并蓄,又要认真鉴别,防止良莠不分。

建立系统深入研究弘扬中华文化的骨干队伍。应把“双创”作為长期任务,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对中华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华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即使到今天,也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其中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及荆楚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各具特色,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挖掘、整理、保护、归纳,系统性总结,特别对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遗存,应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应制定相应政策,对文化传承人或有专门特长的技术人才进行保护和奖励,促进人才辈出,为世界文明增光添彩。

充分发挥党的媒体的引领作用,占领舆论高地,引导舆论走向。党的媒体是党的喉舌,是党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无论在什么时候,不应弱化,只能加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舆情多样性、舆论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党的媒体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扩大影响力。

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文化普及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活”起来,内容上要有新东西,形式上要多样化。在适应时代要求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尝试各种现代表达形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要以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便于接受的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只要我们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生产生活相接相融,与世界相融通,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展现出更加炫丽的姿态。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34.

[2]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EB/OL].

(2014-10-13).https://www.gov.cn/govweb/xinwen/2014-

10/13/content_2764226.htm.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6.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

责任编辑:宋好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与创新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