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翔 丁永坚 卢文俊
摘 要:民营企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呈现数量规模全面增长、分布结构相对聚焦、產业要素流动加快等鲜明特征。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来自政策叠加、资本收益变化、市场竞争需求、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等因素的驱动。同时,民营企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效果上还存在着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要素支撑亟待优化、赢利增长放缓等短板。下一步,需要从加强镇村一体规划、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坚持产业振兴导向、提高金融普惠水平、密切村企利益联结、强化社会责任引领等方面入手,引导民营企业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
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响应党中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要求,在完成“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总结江苏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特点,分析背后的原因与经验、风险与问题,对进一步动员江苏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意见建议,省工商联聚焦“万企兴万村”行动,采取省市联动、部门联合、线上问卷与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江苏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题调研。调研总计走访民营企业140家,与省内各设区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15场,线上收集有效问卷383份。在对相关数据、案例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省工商联结合相关工作,以国家、省相关部门公开发布的宏观数据、相关文献为补充,分析了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民营企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21年,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启动了“万企兴万村”行动,这是对“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有序衔接。行动启动后,省工商联、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光彩会、省农发行、省农行成立行动领导小组,组织民营企业广泛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民营企业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帮扶成果得到巩固拓展
调研显示,79.73%参与扶贫的企业参与了“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企业+订单+合作社(农户)”“电商+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在行动中延续。金浦集团的现代化育种猪场、君乐宝乳业的现代化奶场、万顺集团的下党定制茶园等投资项目,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金色庄园、诺亚方舟等17家企业已发展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天环食品、葡之源农业、茅山人家等569家企业成长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发挥着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二)数量规模实现全面增长
“十三五”时期,在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省工商联就组织民营企业开展“百企帮百村”扶贫活动,推动企业由以往的自发零星参与转变为有组织广泛参与,数量规模由扶贫活动初的100家增长为目前近8400家。从类型上看,大中小企业广泛参与,中小企业占比73.96%。从行业上看,国民经济18个行业门类均有分布。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调研企业投资额实现翻三番,由扶贫活动初的6.43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9.94亿元。
(三)分布结构呈现相对聚焦
问卷调查显示,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与零售业、建筑业、住宿与餐饮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最为活跃,占比达到97.70%。在地区分布上,在苏北、苏南、苏中企业数各有增长的同时,参与苏北地区乡村振兴的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数的51.90%,项目数占全省项目的58.30%。在投资领域分布上,各有侧重,相对聚焦。以企业投资领域与国家鼓励目录匹配情况为例,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匹配度高于制造业,益客集团、黎明食品等企业聚焦精深加工、循环绿色农业做文章,在当地带动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见表1)。
(四)产业要素流动明显加快
在资金上,企业涉农投资不断增长,带动涉农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23年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0%,比2022年上升3.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在技术上,南京卫岗、乾宝牧业等21家民营企业成为全省振兴种业“揭榜挂帅”项目单位。在服务上,以服务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最为突出。汇通达、食行生鲜、味好果园、瑞祥科技等一批平台企业、渠道管理企业积极发挥优势,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见图1)。
二、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
(一)政策叠加供给形成制度激励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要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营商环境政策与乡村产业政策叠加供给。在营商环境上,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累计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62项,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分析省内各设区市营商环境满意度与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的相关性,总体呈现较强的正相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项目地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政策环境较好以上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82.77%、88.51%、82.51%。
在乡村产业上,2017年以来,全省相继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整省试点任务,制定出台各类助农惠农政策111项,为企业走向乡村提供了空间。调研显示,92.69%的问卷企业表示政策调整带来乡村红利释放,其中自然资源、原料产地、区位交通位列前三。
(二)资本收益变化促进下乡投资
纵观近10年来乡村人均产出与资本存量变化,以及服务乡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乡村资本存量和投资收益增长总体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带来城乡资本收益增长差距不断缩小。这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下乡投资的信心。问卷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企业下乡投资呈倍数增长,2011年至2020年增加了196家。53.52%的问卷企业表示在未来三年有扩大投资规模的意愿。
(三)市场竞争需求牵引布局乡村
随着宏观经济周期变化和市场细分发展,乡村作为原料、半成品的重要来源地和产品消费市场,已成为企业布局的重要方向。问卷显示,大多数企业紧扣主业投资乡村,85.71%的工业企业投身乡村制造业,打造原料采购加工基地、区域产品产销基地;86.90%的农业企业选择农林牧渔业,发展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打造农特产品初精深加工基地(见表2)。
(四)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回报家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近年来,省工商联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要求,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6年以来,省工商联以建立“江苏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基金”“江苏光彩事业教育基地”为牵引,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企业家座谈会、开展主题党日等举措,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弘扬光彩精神,主动回报家乡。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44.70%的项目属于企业回报家乡。问卷调查显示,25.00%的项目由返乡人员创办,58.00%的项目负责人户籍在当地。开展助学、结对党建、捐建图书馆和养老院,帮助修路修桥等成为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的重要形式。
三、影响民营企业振兴乡村的潜在因素
(一)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合作合股经营占比低。目前收益分配主要以支付劳务工资、消费采购费、土地流转费、厂房设备租赁费等方式为主,组织小农户按标准经营、培育新型主体开展规模经营、村集体“经营权”入股等合作合股经营的方式相对较少。二是帮助村民就近解决就业占比低。随着“合村并居”建设的推进,就近解决集中居住农户,特别是“上楼”农户就业的需求增加,但企业帮助村民就近解决就业占比低。问卷显示,56.00%的企业距离农民集中居住区较远,无法就近提供就业岗位。三是直接落实到村集体土地的投资占比低。调研显示,直接落实到村集体土地的投资额占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企业投资总额的28.60%。
(二)要素支撑还需优化
一是土地供需匹配有短板。具体表现为土地调整调剂难、荒地开发的配套设施建设难、已登记为其他经营实体所用的土地在该实体清算后转化利用难等问题。问卷显示,37.66%的企业表示用地困难,还有13.99%的企业表示规划调整未及时调剂土地。二是普惠金融助企惠农有差距。依然存在基础金融产品可得性不够、有效抵押不足、贴(免)息和保险覆盖范围窄等痛点。问卷显示,39.95%的企业表示融资困难。三是留乡人口支持企业长远发展有不足。城镇化发展和土地规模化流转开发,使劳动力持续转移,留乡人口年龄偏高;同时,出现乡村“周末节日热闹闹,平时空荡荡”的现象,导致现有乡村人口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市场无法支撑企业长远发展。问卷显示,37.40%的企业表示用工困难,40.46%的企业表示缺乏技术人才。
(三)盈利增长略显放缓
调研显示,50.91%的企业表示投资未达到预期。问卷对比2021年与2020年营收与净利润变化,在利润增长企业中,净利润增加要比营收增加低3个百分点;在利润减少企业中,净利润减少要比营收减少多3个百分点。有的企业表示涉农产业需要其他产业利润来支撑。有的企业表示项目补贴之年能实现收支持平,没有补贴就亏本。
四、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擘画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和作出的决策部署,需要固强补弱,综合施策,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一)加强镇村一体规划
发挥规划的牵引与管理作用,以县域为单位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与产业规划,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由县城牵引,以镇为中心,镇、行政村、自然村功能定位明确,产业梯度配合、分工明显的空间格局。围绕国家鼓励目录建立企业参与镇村建设准入标准、负面清单,明确管理规范,拓展企业投身乡村建设领域。发挥重大产业项目辐射带动功能,在满足乡村规划和环保前提下,推动项目在城镇开发边界或园区外灵活组合搭配地块,形成点面结合布局,提高对村集体土地的直接投资水平。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二)提升配套服务功能
抓实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引导企业通过投资、捐赠等形式,积极参与村内道路、小型防汛抗旱供水、分布式清洁能源等设施的建设和管护,缩小城乡差距,满足企业用水用电、交通物流等经营需求。拓展乡村便民服务中心或党群工作中心功能,将相关部门服务企业活动融入其中,打造更多常驻化、流动化助企平台。着眼乡村企业中小型居多的实际,加强企业走访调研和政策宣传解读,充分听取企业需求,精准用好政策帮企业降压减负,为企业轻装上阵提供更多的营商便利。
(三)坚持产业振兴导向
聚焦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和新型服务业,加强政策、市场等各类措施的综合集成,推动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聚焦产业技术,提升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帮助建好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品牌和非遗品牌培育,创响乡土品牌,提升乡村产品溢价。推动企业用好乡村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田园观光、健康养生等业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流通业,活跃乡村消费市场。引导企业依托兴村项目建设实训岗位和人才孵化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助力农村“新农人”群体壮大。
(四)提高金融普惠水平
发挥好省乡村振兴基金和政策性乡村开发金融工具的龙头带动作用,集聚社会资本推动“基础设施下乡”。针对农业企业、中小企业抵押不足的实际,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服务向重合同守信用兴村企业倾斜,加快风险补偿和贷款担保联动。拓展“小微创业贷”“苏科贷”“苏农贷”“环保贷”等政银合作融资支持范围和对象,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鼓励把大型农业设施、农机具等纳入抵押范围,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业务。依托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探索建设“乡村振兴板”,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构建涵盖金融、电商等多功能的新型服务点。
(五)密切村企利益联结
以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构建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做好“分钱”大文章。鼓励村集体以房、库代资,以料、技融资,村企合作组建经营实体,并加强风险管理,在共同追求超额利润中共享收益。推动企业优化供应链,推动企业组织小农户按标准经营、培育新型主体开展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组织供应链管理实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勵企业吸纳村集体、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或与合作社联营兴办企业,在明确权属权责基础上,在保证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减的前提下,构筑权益共享机制。探索村集体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路径,让土地溢价、上市红利覆盖每一个乡村利益相关方,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权益机会。
(六)强化社会责任引领
加强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着力引导新生代企业家走进乡村,了解乡情,回报家乡。以乡村振兴为重点开展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专题调研,通过撰写报告、汇编案例、组织培训、媒体宣传,全面反映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回报家乡的成果,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完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社会责任领先企业榜单,推动民营企业回馈乡梓、回报家乡。弘扬光彩精神,组织“光彩行”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把振兴乡村的热情和行动聚焦到党委政府关切的产业中来,聚焦到扶危济困、助学修路等慈善事业中来,不断激发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的内动力。
责任编辑:蒋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