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中的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研究

2023-12-02 18:23李媛媛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三全育人高校

李媛媛

摘 要:“三全育人”突破传统学校德育范围,强调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构建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筑大思政立体结构,形成强大德育合力。然而,目前尚未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经验,还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事关育人发展方向及成效,是高校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评价是高校完善大思政格局的关键环节。构建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要坚持“三个统一”:政治性和系统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包括主体、客体、标准、方法、参照系统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是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客观评价、指导帮带,提升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挥棒”,有助于高校健全“十大育人体系”为核心的制度机制。数字化赋能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有助于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各高校大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致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但迄今,尚未形成大思政格局中的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高校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因此,要建立健全“三全育人”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体系。

一、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政治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具有政治性。“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重在一个“全”字,其核心思想在全面育人。“三全育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理念和实践模式。反映时代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高校管理理论为指导,具有政治性、指引性。

高校“三全育人”評价具有系统性。首先,从内部管理上,体现在评价高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的育人成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调育人的主体、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育人整体。一是全员育人上形成合力。前提是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坚持全员参与育人,关涉育人的合理方式与实践边界问题。二是全过程育人上的有效衔接。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过程,关涉“规范性逻辑”和“知识性逻辑”的辩证关系。三是全方位育人上的有机联动。关涉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及家庭、社会、学校多领域,多向互动的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大育人格局。其次,从外部社会大环境上来看,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属于中观层级,需要所在的省(区、市)立足于自身战略定位,有效整合教育系统外的优质资源为系统化的高校育人资源网,提供育人的大环境。最后,高校的各个院(系)要充分挖掘各项工作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不断完善高校“三全育人”微观成效。

(二)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高校“三全育人”评价科学性的前提。一切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高校的客观条件、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管理、教育对象、队伍状况等,客观、真实、准确、公正地反映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同时,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育人工作规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各个岗位,都有其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工作要求,具体体现在课程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

开展高校“三全育人”评价,要选取具有独立性、简明性的评价指标,更要选取有可比性、可跟踪、可测的评价指标,对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质量开展评价,以期逐步完善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加强育人工作指导。要彰显大数据时代高校大思政建设的时代特征、理论特征、实践特征,将定量评价方法引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客观描述、反映当今高校的特质,以增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评价的科学性。

(三)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没有价值定向的评价是盲目无序的评价,同时,价值评价是基于一定认识基础上并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内容是育人工作的实然状况,即“事实”的评价;作为“指挥棒”,评价又具有导向性、引领性特征。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是对高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育人工作质量的判断,判断其教育活动是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实现的程度。

从认识论维度看,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及其属性的判断认识,对照预定的标准作为尺子来测量是否达标以及现实状况发展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系统性、复杂性,“三全育人”工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要求,人才发展的周期性、全面性,这些决定了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较长的周期,进行多轮次的评价,形成一个“开展工作、对照检查、质量评价、发现问题、改进完善、开展工作……”循环往复的闭环过程,以引领促进“三全育人”工作不断地创新改革,提升质量。从价值论维度看,包括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评价、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评价。客观价值是指大思政格局中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发展规律;主观价值是指是否符合价值主体的目的和要求。

高校“三全育人”的终极价值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彰显了目的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的统一。首先,“为谁培养人”。这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密切关联,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其次,“培养什么样的人”。大思政格局中的“三全育人”归根到底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高校“三全育人”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服务功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的是“四个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最后,“怎样培养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5] 。高校“三全育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精神支柱、行动向导)为主要内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评价是对高校育人质量的评价,关涉社会精神骨架构筑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筑。

二、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的构成

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及其系列活动过程。主体依照所确立的目标,来测量客体的属性并将其转化为主观效用。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客体属性及主体的评估标准等基本要素。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包括主体、客体、标准、方法及评价参照等内在关联的几个子系统。

(一)主体系统

教育评价是具体历史条件下开展的实践性课题。评价主体总是处于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思想理念之中。所以,主体价值观念、评价导向、标准方法等,直接关涉对客体属性的判断认识。评价主体不同,对客体、主体需要及其与客观属性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评价主体系统包括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评价主体。广义上,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学生、社会。狭义上,从管理工作出发,评价主体指的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当然,作为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要素,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具体育人环节中的现状最有发言权,他们也属于评价主体,其评价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三全育人”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二)客体系统

客体系统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判断视域的客观属性。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在不同的评价阶段,评价的客体属性不同。全国各地各类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千差万别、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管理层级具有复杂性。如何对这些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进行评价,在丰富多彩的个性中总结抽取共性特征作为评价标准,是首要任务。

以高校“三全育人”的工作现状为评价对象。首先,重点评价高校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是否健全以及统筹与实施情况,确保党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其次,“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情况。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的“十大育人体系”[6],为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制度保障。再次,高校“三全育人”政策的队伍经费等保障情况。最后,各高校在“三全育人”的观念、内容、手段、机制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三)目标系统

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决策主体和评价主体决定着评价目标系统。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需要有反映评价主体目标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标准具有两个特性:一是信息性,基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各个领域系统运行状况的信息,分析问题、预测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判定性,对高校“三全”育人状态的价值判断。可操作性、可比性,参照点、基准点多为教育行政目标规定的某些标准,便于对高校“三全育人”状态作出判断。评价标准是决策主体和评价主体对客体属性价值判断,是客体属性和外部环境属性与目标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标准实质上是一把衡量效果的尺子,尺子在度量衡上的统一,是保证评价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的前提条件。评价目标是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判断目标的完成情况及主要示范性成果。

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评价标准的具体要求。目前,应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设定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更客观、更符合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实际,便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口管理。

(四)方法体系

高校“三全育人”评价的方法体系,是指根据评价主客体的特点所采用的具体方法系统。评价的方法体系不仅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评价数据综合方法、评价主管领导意见表达方法等,还包括评价网络平台上传资料、图片、视频的方法,以及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具体操作等。科学评价是高校“三全育人”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科学化指引,也需要科学评价方法。数字化、信息化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量化研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保证。

(五)参照系统

参照系统是评价活动价值判断的基准,或是历次评价的结论,或是主体价值观或主观效用方面。评价结果作为横向(同类院校之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不同类别高校之间、各高校自身建设的年度)的比较研究。参照系统的意义在于通过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依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升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质量的思路与方法。 发掘分析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找准改进与完善思路。

从“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传家宝”到深化“三全育人”实践,到构建大思政格局,再到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从事实认识的解释层面到实践经验层面,再到理论价值层面的升华,赋予技术性的调查、评价以明确的价值定向,既尊重经验和感受原则,又重眼前的实存状况,把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实践的深化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升,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制机制将会日趋完善。

三、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体系的应用

“三全育人”集中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检验标准,是教育基础性工程中的核心环节。高校“三全育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学校教育,而是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位一体”,内外联动地构建育人格局。

(一)教育主管部门用好“指挥棒”

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主体主要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组织。评价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行为,评价强化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各类管理活动和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也即管理过程。

一是统筹管理。评价是对事实和价值进行判断的实践活动。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统筹兼顾、统一部署,明确高校“三全育人”评价的目的、对象,制定标准、指标,收集、处理信息,反馈结果等环节,始终发挥评价在导向、诊断、调控、改进等方面的“指挥棒”作用,督促高校达到基本的育人质量要求,优化高校“三全育人”整体工作。

二是客观评价。对高校“三全育人”作出客观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严格遵循标准,采用材料审核、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式,准确收集 、处理评价所需各种信息,形成符合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实际的评价结论。评价客体属性的揭示与主体认识水平能力密切相关,通常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评价,这样可以排除人为因素,更易于开展专业客观评价。我国早在1984年就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并成立中国IEA国家中心,运用共同评价语言,参与国际教育评价。未来,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可纳入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专业化评价工作。

三是指导帮带。高校类别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发展定位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三全育人”发展有快有慢。教育主管部门应分批次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评价,开办“三全育人”评价培训班,明确评价目的、实施流程,并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同时,展示相关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育人经验、创新路径,通过指导帮带,促进相关高校对照标准,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二)高校完善“十大育人体系”

高校要对照“三全育人”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十大育人体系”。依据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組织 “十大育人体系”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涉及上级教育部门管理,便于相应部门的牵头归口管理。例如,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教材局牵头,职成司、高教司、民族司、思政司、研究生司、巡视办等部门参与。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健全以“三全”为基础、“育人”为关键的制度机制。高校组织领导“三全育人”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突出价值引领,凝聚引导服务。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工作同时部署和检查评估,不断完善“十大育人体系”。

二是促进均衡发展。“十大育人体系”的协调均衡发展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支撑。通过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例如,课程育人中,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要均衡协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结合。从学生发展的一生来看,大学期间是人生阶段的“一段渠”,教职员工要守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这“一段渠”,把责任田种好。从教职员工视角,在自己最熟悉的业务范围、最擅长的专业领域中都有为有位。

(三)数字化赋能评价长效机制

数字技术拓展育人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增强互动体验、支持个性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数字技术赋能评价,更加有利于及时采集、获取类型多样的数据,有利于数据的加工和应用,从而有助于评价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一是全员全程评价。数字技术有助于掌握全员参与“三全育人”的岗位职责情况。了解学生入学至毕业、从课堂到实践、从线下到线上,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生活的相关数据,通过动态观测和分析学生思想状况、生活学习需求等,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业辅导、就业服务、困难资助、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精准化智能化服务。高校“三全育人”评价主要采用“网上申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采集各条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采用“状态描述法”,有效地把主观评价结果转化为量化数值,便于统计计算;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出测评的总分,这能有效地把主观评价结果转化为量化数值。

二是全面客观展现。以客观数据彰显大数据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特征,是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统一。数字技术充分展现高校“三全育人”的成效,也能够揭示出育人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弱项,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三是提供决策参考。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通过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搭建育人评价信息化平台,实时开展监控和分析育人评价数据,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44.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77、339.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责任编辑:王天海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三全育人高校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