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末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实现了政治学领域一场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大工业时代和无产阶级造就的政治学,彰显出鲜明特色:它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产物,彰显浓郁的时代特色;它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彰显强烈的阶级特色;它着眼于研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如何实现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与其他政治学说相比,彰显独创的学术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工人阶级的政治理论;理论研究方法;工业革命;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末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政治要求和理论表现,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政治思想激烈冲突的必然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两个新兴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加剧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而且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大工业时代和无产阶级造就的政治学,彰显了鲜明的特色。它的诞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彰显浓郁的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時代,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时代。从15世纪末开始到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了300多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通过机械化工业的建立而扩大。18世纪末在英国建立的‘工厂,不仅在英国本国,而且在比利时、法国、瑞士、德国和美国,都分布得比较广泛。”[1]1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西欧一些国家占据了统治地位,几个先进国家相继进入了发达的机器大工业阶段。
英国的资本主义产生较早,15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已在英国封建社会内部萌芽成长。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到16世纪,英国就拥有了相当繁荣的工场手工业。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曲折斗争,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开辟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布罗代尔说:“英国机械革命,即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生产的Boom(繁荣景象)从18世纪末一直拓展到19世纪开外,形成了一种奇迹般的全国性增长。”[2]73博德则具体指出,英国在“1780—1880年间,有三种工业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和增长率,以致可以将其说成传动工业或推动工业,这就是棉纺、铸铁和铁路”。[1]104其一是棉纺。由于珍妮纺纱机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英国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其二是铸铁。铸铁业在19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使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了机器生产,形成了工厂制度。当时的英国,制造着全世界需要的工业产品,成了一个“世界工厂”。其三是铁路。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英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作了详尽记述:“第一条大铁路是从利物浦通往曼彻斯特的铁路(1830年通车)。从那时起,所有大城市彼此之间都用铁路联系起来了。伦敦和南安普敦、布赖顿、多佛尔、科尔切斯特、剑桥、埃克塞特(经过布里斯托尔)、伯明翰之间有铁路相通;伯明翰和格洛斯特、利物浦、兰开斯特(一线经过牛顿和威根,一线经过曼彻斯特和博尔顿)、利兹(一线经过曼彻斯特、哈利法克斯,一线经过莱斯特、德比及设菲尔德)之间有铁路相通;利兹和赫尔、纽卡斯尔(经过约克)之间有铁路相通。此外还有许多正在建设和设计中的支线,不久以后从爱丁堡到伦敦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3]401大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两大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和工业在总的物质生产中的占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业比重在1831年从42%增长到60%,1871年则达到73%。[1]105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英国也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19世纪40—50年代,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居民达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伦敦人口达到230万,曼彻斯特的居民超过40万,格拉斯哥人口达到30万,伯明翰人口为20万。在这些城市中,曼彻斯特是最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城市,是英国发达的工业中心。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全国棉纺织业80%的工厂工人,1846年这一比例则达到85%。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英国雇佣工人人数迅速上升,由1801年的140万,增加至1841年的330万。[1]110,108
法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虽然稍后于英国,但早在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缓慢地在法国封建社会内部萌芽。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初,法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机器的数量逐渐增多。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法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取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大批输入英国机器并从国外聘请熟练技工,以提高国内工业技术水平。根据统计数字,法国工厂1814年使用的蒸汽机仅有15台,到1830年时达到625台,到1847年时增至4853台,[4]242,[5]3蒸汽机的功率从1815年到1826年增加了15倍。随着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和蒸汽机的日益广泛使用,最先普遍采用机器生产的纺织工业到19世纪40年代末已拥有11.6万台纺织机和350万枚纱锭,全国已有棉纺织厂566家。[6]197生铁产量从1810年到1830年增加了2倍,1832年为71.4万吨,到1847年高达160.8万吨。煤的开采量1814年为100万吨,1825年为150万吨,1830年为170万吨,到19世纪40年代末已接近500万吨。[7]304工业中棉花用量1812年为1030万公斤,1831年为2800万公斤,1845年猛增至6400万公斤。1815年丝织品生产总值为4000万法郎,到1830年时增至8000万法郎。[4]242183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即全长39公里的里昂—圣艾蒂安铁路之后,铁路建设蓬勃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已建成约3000公里的铁路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高涨。19世纪30—40年代是法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从1781—1790年的43%上升到1835—1844年的55%;对外贸易额从1815年的6.21亿法郎,增加到1830年的11.31亿法郎和1847年的24.37亿法郎。伴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工人阶级人数迅速增多。1828年,巴黎有24万多工人,占首都人口的34%。此外,巴黎和其他大城市每年还雇佣成千上万的季节性工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贫苦农民。此时的法国工业,在世界上已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
德国早在15世纪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其经济发展比英国和法国迟缓得多。进入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后,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受英、法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德国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到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中已有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普鲁士的毛纺业中也有机械纺锭45万枚。机械化生产逐年增加,1826年全普鲁士拥有蒸汽机仅58台,1837年增加到328台,到1846年又增至1138台。[5]4冶金业开始使用煤炭炼铁,出现了使用焦煤的高炉和采用搅拌法炼铁等新技术,煤和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1824年第一艘汽轮在莱茵河上开航,接着汉萨汽船公司和汉堡—美洲汽船公司等几个航运公司创办开业,内河航运和海运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德国虽然在1835年才修成从纽伦堡到费尔特全长12公里的第一条铁路,但10年之后,已形成柏林、科隆、慕尼黑、纽伦堡、法兰克福等铁路中心,到1848年全国铁路线总长达2500公里。这一时期施泰因和哈登堡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促进了德国工农业方面的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末,德国除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已发展成重工业区外,萨克森、西里西亚和柏林等地区的工业生产也飞速发展。1800年,德国的工人不过9万人,到19世纪30年代初增至40万人,到19世纪40年代末增至200万人,其中产业工人为80万人。[4]281
除上述英、法、德三国外,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也都有了顯著的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以上诸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在生产领域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促使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建立了资本主义真正的经济基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人口和财富的增长,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也导致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使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这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曾经在历史上所起的推动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8]40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就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理论,彰显了浓郁的时代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彰显强烈的阶级特色
工业革命和社会先进生产力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准备了时代条件,而且还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彰显了强烈的阶级特色。
工业革命造就了先进生产力,也造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背负着自己的对立物——雇佣的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不能生存。随着中世纪的行会师傅发展成为现代资产者,相应的行会帮工和行会外的短工便发展成为无产者。然而,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则是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形成的。恩格斯说:“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随着工业革命逐步波及各个工业部门,这个阶级在人数上不断增加;随着人数的增加,它的力量也增强了。”[9]768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内在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表现。自1825年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在危机中,商业停顿,产品滞销,银根紧缩,信用停止,工厂倒闭,好像是发生了社会大瘟疫。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生产力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存在条件的私有制。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尖锐起来。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采用了种种方法,如大幅度地降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以及廉价雇佣童工、女工,竭力榨取工人的血汗,使得大多数工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恩格斯在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后,全面揭露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工人居住的贫民窟,简直像猪圈一样,污秽不堪、臭气熏天、人畜杂处、疾病丛生,有些工人甚至无栖身之所。工人们的生活毫无保障,今天能找到工作就能勉强糊口,明天失业了就只得挨饿。纺织工人织出了大批的丝绸呢绒,供资本家和他们的太太小姐们享受,而工人自己却衣衫褴褛,不能蔽体。再加上每天15至18小时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工人们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气力,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他们身上除了那些在工作时特别用劲的肌肉以外,其他肌肉都是松弛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3]418由于遭受着沉重的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不断地反抗资产阶级。正如布罗代尔指出的,“英国社会的不满情绪空前严重,砸毁机器的事件接连发生,旨在粉碎社会的激进政治主张、工团主义以及乌托邦社会主义等运动风起云涌”。[10]69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祖国,工人运动也开始兴起,19世纪初就发生了图灵根、萨克森等地的工人罢工事件。
从19世纪30年代起,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中升到了首要位置。无产阶级从早期自发反对个别企业主、破坏机器的斗争中走了出来,发展到开展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开始了独立的政治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三大工人运动”的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英国和德国爆发的工人起义和工人运动,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两次起义,先后发生于1831年和1834年。1830年7月法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金融贵族攫取了政权。在革命中流血牺牲的无产阶级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其经济状况反而比过去更加恶化,这引起了群众的普遍不满。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在工场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下,丝织工人和手工业者生活极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价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会、请愿、游行。10月间,工人与包买商谈判达成最低工价协议。但随后在七月王朝商业大臣的支持下,包買商撕毁了协议。1831年11月21日,里昂丝织工人和其他手工业者为抗议厂商破坏工资合同、拒绝增加工人工资而宣布罢工,举行抗议示威。当工人队伍走向市区时,突然遭到资产阶级国民军袭击。于是,抗议示威转为武装起义。起义者高呼“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投入战斗。经过三天激战,工人们占领了里昂城,拘禁了省长。他们在告市民书中宣布:“里昂将成立普选的初级代表大会,听取本省人民的要求,同时并将组织一个新的公民保安团。”[11]234这是工人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但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12月初起义就被七月王朝政府调来的军队镇压了。1834年4月9日,里昂再次爆发丝织工人起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工人互助会的领袖、审判罢工领袖,并发布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国”的政治口号。起义者在旗帜上写道:“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法国工人组织互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了这次斗争,起义也得到巴黎共和党人的支持。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在里昂郊区和市内进行了6天血战,终因力量悬殊被政府军镇压。这次起义获得了巴黎、马赛等重要城市工人的积极响应,在法国许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新的一页。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发动了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实行选举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得到选举权,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但广大工人仍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这就迫使工人不得不用自己的独立行动来争取政治权利。1836年6月,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工人协会召集大会,草拟了一份致议会的请愿书,提出争取普选权的六点要求:“(1)一切有健全意识和没有犯罪行为的成年男子均有普选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为议员支付薪金,使没有财产的人也能够当代表;(4)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以避免资产阶级的贿买和恐吓;(5)设立平等的选区,以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取消纯属形式的300英镑地产的代表资格限制,使每个选民都同样有被选举权。”①1838年5月8日,这份被命名为《人民宪章》的请愿书公布了。到1839年,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25万人。同年7月,请愿书遭议会否决,运动很快被镇压下去。1837年爆发、持续到184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同时农业受灾、全国饥荒,引发了宪章运动的第二次高潮。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协会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且为“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宪章派被恩格斯称为“一个越来越巩固的和资产阶级对立的工人政党”。[3]463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议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请愿书还指出,在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例如,维多利亚女王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每天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人每天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第二次请愿书除了提出普选权外,还提出了废除贫民法、限制工作日、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请愿书提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这里所说的垄断,是指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对报刊和宗教特权的垄断。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300多万人,占当时英国成年男子人数的一半以上。由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退出,这次运动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运动。然而,第二次请愿书仍遭到议会否决,罢工运动也被镇压下去。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宪章派第三次提出请愿书。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500万人。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1848年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议会驶去,途中遭宪兵镇压,议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当时,随着法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欧洲反动势力弹冠相庆、得志猖狂,宪章运动也终告失败。历经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政治意义是重大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深刻地评论了宪章运动。他指出:“宪章运动是反抗资产阶级的强有力的形式”,“在宪章运动旗帜下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是整个工人阶级,他们首先向资产阶级的政权进攻,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法律围墙进攻”。[3]463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德国西里西亚地区纺织工人反对降低工资而自发举行的起义,是德国工人阶级发动的第一次重大的无产阶级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及地主的残酷剥削。在19世纪40年代,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所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工人,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以减少生产成本,导致工人的生活极端困苦。就在起义前不久,西里西亚地区3.6万名织工中,饿死者竟达0.6万。织工们自编了一首名为《血腥的屠杀》的革命歌曲,控诉资本家的罪行。歌中唱道:“我们全都知道,什么是你们的贪欲,剥削穷人的最后一件衣裳,掏干他们的心肝五脏!”这首歌曲唱出了工人心中的愤怒,矛头直指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私有制。马克思对这首歌备加称赞:“这是勇敢的战斗的号令。这支歌根本没有提到家庭、工厂、地区,相反,无产阶级一下子就决不含糊地、尖锐地、毫不留情地、威风凛凛地大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12]390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的要求被拒绝为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得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织工人自发的起义。起义群众高唱着已在该地区流行的革命歌曲《血腥的屠杀》,从大工厂主茨万齐格尔的门前通过,声讨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工人的剥削,却遭到残酷的毒打和逮捕。愤怒的织工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6月5日,3000余名工人举行起义,捣毁一些工厂主的企业,烧毁账簿和财产契据,并同军队展开肉搏,打退了政府军的进攻。6月6日,普鲁士政府调来大批军队镇压起义,83名起义者被判重刑,数百名织工被鞭笞和强制劳役,工人们英勇的起义斗争失败了。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德堡的糖厂工人等,都先后举行罢工甚至局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马克思对这次起义给予很高评价,说“西里西亚起义恰恰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那就是对无产阶级本质的意识。这次起义的行动本身就具有这种优越性质。被毁掉的不仅有机器,即工人的这些敌手,而且还有账簿和财产契据;其他一切工人运动首先只是打击工业企业的老板,即明显的敌人,而这次运动同时还打击银行家,即隐蔽的敌人。最后,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是这样勇敢,这样有创见,这样持久的”。[12]390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三大工人运动虽都遭到镇压,但也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的理论,就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就满足了这个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彰显
独创的学术特色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立,实现了政治学领域一场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政治学,虽然也对各种社会政治现象作过某些分析和说明,提出了某些具有科学因素的认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着眼于研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剥削阶级的压迫统治,实现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学说。与其他的政治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彰显了一系列独创的学术特色。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以往的政治学都是立足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用“上帝意志”“永恒真理”“民族精神”“人的本性”等观念形态来解释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则立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把政治现象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按一定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同时又把它看成是一种受到各种物质条件制约的、反映了一定经济基础状况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政治来源于经济、决定于经济,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实质。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为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以往的政治学都把政治说成是超阶级的、全民的,竭力掩盖和回避政治学的阶级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则完全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它说明了作为政治学研究核心的国家政权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政治学研究要遵循阶级分析的方法。它为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供政治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成为无产阶级求得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的解放,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以往的政治学把政治活动当作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事情,否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则把政治活动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认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的解放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大众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十分强调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规定,赋予其政治学说面向社会实际并对社会进行改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原理都是科学考察历史上的、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以及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理论总结,反过来又给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以有力的指导,推动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作为一种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具有持续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不是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它一天也不脱离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道,乐于吸收一切的政治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要求关注世界变化,关注时代发展,对新现象、新情况进行探索,作出新的结论,阐述新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具有一系列的鲜明特征,这使它成为众多的政治学理论中最有生命力的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诞生后,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学科领域也给现当代西方政治学带来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哲学范畴,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具有认识论的功能。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就是方法论。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活动,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具体地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法。在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开始用阶级的观点研究社会历史,并对阶级作出了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吸收了以往的阶级分析观点,建立了科学的阶级分析理论,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产生根源、发展阶段、内在矛盾和性质作了深刻分析,这也成为阶级分析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还可运用于对阶层、群体的分析,这是对阶级分析的延伸和具体化,在当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济分析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从政治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一切政治活动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要求出发,非常重视从经济角度分析各种政治现象。经济分析法使人们更深刻、透彻地理解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经济分析法的典范。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入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歷史研究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认为,任何政治现象都是具体的,都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联系。在任何政治研究中,必须把政治现象置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才能从历史因果联系中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政治研究中,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政治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将来的趋势如何,才能科学地指明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这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一种最可靠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即在政治研究中,通过考察了解客观情况,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并对获取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客观结论。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特别重视的研究方法。它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基础,要求研究者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从中获取规律性的认识,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就对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恩格斯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副标题即“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该书写作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间,而恩格斯从1843年开始就在英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搜集了大量关于英国工人生活条件、政治态度和斗争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花了21个月才写成。鉴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制定的《协会临时章程》第6条明确规定,中央委员会要承担的一项任务是“对欧洲各国的社会状况进行调查”。[13]18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科学的理论形态,不是经院式的空洞理论。它强调研究要从实际的政治问题出发,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用理论指导实践,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强调了只有实践才能出理论,又强调了理论必须切实地为实践服务,因此,它最突出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研究方法,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巨大的影响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并没有穷尽所有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因而它丝毫不排斥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各种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方法,也不断补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M].吴艾美,杨慧玫,陈来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近代部分(上册)[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孙伯,金隆德,任吉悌,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樊亢,宋则行,池元吉,等,编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苏]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时代)[M].郭吴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法]让·勃吕阿.法国工人运动史:第1卷[M].孙源,孟鞠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 华]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Political Theory
XU Yaoto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Abstract: The birth of Marxist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late 1840s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It caused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science. Marxist political theory is a political science created by the industrial era and the proletariat, which highligh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produ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advanc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demonstrating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t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workers movement, showcasing strong class characteristics; and it focuses on studying how the working class and working people can achieve political and social liberation, exhibiting pioneering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with comparison to the other political theories.
Key Words: Marxist political theory;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working class; metho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rkers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