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莲 刘昱昕 钟丹 黄宇清 胡立业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以血糖水平慢性增高为主要特征[1-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极强的致残性,根据Wagner 分级,0 级为患足无溃疡、变形,但属高危足[3-4]。高危足患者经合理的护理可最大限度降低其发展为严重的足部感染、坏死,甚至截肢率[4]。常规的内科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难以截断糖尿病高危足的病情进展,常达不到预期效果。近年来,临床对中医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的干预具有较多优势[5-6]。为了解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70 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 血糖(2 h PG)≥10.0 mmol/L,糖尿病足Wagner 分级为0 级;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原发性及其他继发性肾脏病;伴有感染、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其他原发及继发性原因所致蛋白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分为两组,各35 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均行西医治疗,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后,对患者常规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加强病区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区环境;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给予饮食指导;告知注意事项,嘱其自行规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模式。(1)足浴浸泡:取桃仁、红花、五灵脂各12 g,乳香、没药各10 g,赤芍、丹皮、当归、鸡血藤、川芎各15 g,紫丹参20 g,加水5 000 mL,文火煮沸后再煎20 min,随后去渣混入温水,待温度降至36~40 ℃后,指导患者进行足浴浸泡,控制浸泡温度维持在40 ℃,30 min/次,1 次/d,持续4 周。(2)足部按摩护理:足浴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于其足部及小腿等处涂抹凡士林,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揉捏足部与小腿,揉捏力度以足部发热与皮肤发红为宜;使用食指对血糖、胰腺反射区进行揉按,点按承山、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点按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个穴位点按均持续5 min。(3)强化健康教育:采取发放健康手册、播放视频、宣传栏告知图等方式向患者宣教疾病危险因素、危害及重要性等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并予以专业解答;告知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嘱其积极参与到自我护理中。(4)加强足部管理:嘱患者穿着具有较好透气性且松紧适度的棉袜,且需每日更换;禁止穿着尖头鞋或高跟鞋,禁止赤脚行走或穿着拖鞋;穿鞋前应注意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异物,以免刺穿脚部皮肤,造成脚底破溃;每日洗脚,可使用香皂加强清洁效果,洗脚前应进行水温测定,避免水温过高造成烫伤;洗净后使用柔软毛巾擦净,并于脚部涂抹护肤霜,避免皮肤皲裂;如足部出现胼胝、鸡眼,应立即纠正,禁止自行处理;修剪趾甲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并横向剪直,勿剪两角。
对比两组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足底感觉阈值、踝肱指数、生活质量及糖尿病足发生情况。(1)血糖水平: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包括FPG、2 h PG 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2)血脂水平: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血脂水平,包括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于护理前后抽取患者2 mL 空腹静脉血进行测定。(3)足底感觉阈值: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足底感觉阈值,采用感觉定量检查仪,对患者足拇指基部进行测定,震动阈值>10 V 为异常。(4)踝肱指数: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踝肱指数,嘱患者仰卧休息10 min 后,测定其踝部动脉和肱动脉处测量的收缩压比值,计算踝肱指数,正常值为0.9~1.30。(5)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该量表共包含4 个维度,包括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共74 条目,采用5 级评分,各维度最终评分=(维度粗分-最低分)×100÷满分,评分范围为0~100 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7]。(6)对比两组糖尿病足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男15 例,女20 例;年龄37~76 岁,平 均(55.52±5.11) 岁; 病 程3~10 年, 平 均(6.15±1.24)年。对照组男14 例,女21 例;年龄35~76 岁,平均(55.47±5.09)岁;病程2~10 年,平均(6.18±1.20)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前,两组FPG、2 h PG、HbA1c 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PG、2 h PG、HbA1c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s)
组别 FPG(mmol/L)2 h PG(mmol/L)HbA1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12.25±3.01 10.95±1.48 16.15±3.60 12.17±2.44 9.26±1.87 7.22±0.82观察组(n=35) 12.30±3.05 7.16±1.16 16.11±3.42 8.87±1.69 9.19±1.82 6.04±0.77 t 值 0.069 11.924 0.048 6.578 0.159 6.206 P 值 0.945 0.000 0.962 0.000 0.874 0.000
护理前,两组TC、TG、LDL-C 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TC、TG、LDL-C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mmol/L,(±s)]
表2 两组血脂水平对比[mmol/L,(±s)]
组别 TC TG LDL-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6.29±1.22 5.42±1.06 2.80±1.16 2.10±0.50 3.65±0.67 3.12±0.52观察组(n=35) 6.32±1.25 3.58±0.71 2.77±1.20 1.71±0.42 3.59±0.66 2.72±0.49 t 值 0.102 8.532 0.106 3.533 0.377 3.312 P 值 0.919 0.000 0.916 0.001 0.707 0.001
护理前,两组足底感觉阈值与踝肱指数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足底感觉阈值水平低于对照组,踝肱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足底感觉阈值与踝肱指数对比(±s)
表3 两组足底感觉阈值与踝肱指数对比(±s)
组别 足底感觉阈值(V)踝肱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18.24±4.21 14.18±3.12 0.53±0.11 0.85±0.15观察组(n=35) 18.05±3.98 10.24±2.60 0.55±0.13 0.99±0.12 t 值 0.194 5.739 0.695 4.312 P 值 0.847 0.000 0.490 0.000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s)]
组别 心理躯体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62.63±5.66 70.07±6.14 63.68±5.34 71.74±6.78 65.62±5.41 72.76±7.24 62.25±5.31 73.76±6.78观察组(n=35) 61.79±5.78 78.85±7.22 63.70±5.33 79.26±7.18 64.77±5.39 80.86±8.11 62.28±5.33 81.86±7.75 t 值 0.614 5.481 0.016 4.505 0.659 4.408 0.024 4.654 P 值 0.541 0.000 0.988 0.000 0.513 0.000 0.981 0.000
观察组发生1 例糖尿病足,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发生8 例糖尿病足,发生率为22.86%(8/35),观察组糖尿病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590,P=0.032)。
糖尿病高危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当前无足部溃疡,但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对下肢血管或神经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临床以皮肤发凉、苍白、肢端麻木等为主要表现[8-9]。糖尿病高危足在Wagner 分级中属于0 级,虽然此时皮肤无破溃,但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发展为足坏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0]。早期识别高危足,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对延缓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临床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以药物控制血糖、改善血管微循环状态为主,具有一定疗效[11-12]。但上述治疗多应用于已经发生足溃疡患者中,在预防糖尿病高危足发展为糖尿病足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应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13-14]。常规护理内容简单单一,以健康宣教为主,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中医学中虽无“糖尿病高危足”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可归为“痹症”“麻木”等范畴,瘀血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5-16]。依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结合糖尿病高危足气阴两虚、痰瘀阻经络的病机,可采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来预防病情进展[17-18]。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血糖、血脂水平、足底感觉阈值水平均较低,踝肱指数水平较高,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高,糖尿病足发生率较低,说明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效果较好,利于改善其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足底感觉阈值与踝肱指数水平,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足浴浸泡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利用药物煎煮后的药液对足部进行浸泡,可发挥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将其应用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中,药效可透过足部皮肤毛窍、腧穴,通畅机体气血,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活血等作用[19]。同时,温热刺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腿部经络,还可激活腿部神经末梢,提高神经功能,减轻腿脚麻木等症状。足部按摩是重要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组织器官在足部均有相应的反射区[20]。采取多种手法按摩患者足部反射区、穴位,以激活相应的脑干网状系统,利用神经反射启动人体调节机制,调节血糖、血脂代谢。同时,足部末梢循环丰富,对足部反射区与穴位进行刺激,可扩张血管、增加全身血流量,并升高局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机体新陈代谢与神经组织营养,促进神经症状与体征恢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加以足部健康宣教与注意事项指导,细化宣教与指导内容,提升其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积极性,从而降低因患者自身不良行为而诱发糖尿病足的风险,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降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足底感觉阈值与踝肱指数水平,达到较好的糖尿病足预防效果,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