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思想文化在俄罗斯的译介历程回溯

2023-12-01 23:08刘笑莹
新楚文化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译介俄罗斯

【摘要】作为中国近邻,俄罗斯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河南思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干,在中俄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中起到了關键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河南思想文化在俄罗斯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情况,分析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因素对河南思想文化译介主体、译介途径及译介内容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推动河南思想文化融入世界文明交流进程,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河南思想文化;儒释道;俄罗斯;译介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2-00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译介学视角下河南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KL-2023-25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河南思想文化的范围和内涵

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学说在河南孕育和升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而伏羲作八卦、大禹创五行,据传分别是受到了河图、洛书的启发,这使后二者的“元典”性质更为突出。当周文王被囚禁于今天河南汤阴的羑里城时,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完成了居“群经之首”的不朽著作——《周易》。

孔子深谙《周易》之精髓而后作《易传》,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儒学。孔子虽然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但多年周游列国,其足迹遍布卫国、曹国、宋国、陈国等,这些国家基本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儒学思想也随即在这片土地上广为传播。唐代大儒韩愈(今河南孟州人)创立的“道统”学说标志着旧儒学向新儒学的转化,而程颢、程颐(今河南洛阳人)开创的宋明理学,又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峰。

先秦诸子百家中另一个主要流派是老子(今河南鹿邑人)所创立的道家。老子上承《周易》之风,下启《易传》之理而作《道德经》,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发挥了独特而又积极的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庄子(今河南民权人)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他把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而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列子(今河南郑州人),他所创立的贵虚学派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等发展影响深远。

至于佛家,河南是佛教在我国内地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佛家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祖庭均在河南,其中以“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最为著名。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佛教石窟之一。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家翻译家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是河南偃师人,他为佛教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也多是河南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在这里相互争鸣,共同构成了河南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仅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邻国的历史发展。

二、1689年至19世纪初河南思想文化在俄译介历程

中国与俄罗斯国家关系的建立以1689年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为标志。自那时起,随着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不断深入,俄国逐渐出现了最早的汉学家,他们主要出生于俄国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教士。这些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化,在中俄两国的早期交往中充当了媒介和桥梁。

这一时期俄国最著名的汉学家是第九届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团长尼·雅·比丘林(Н.Я. Бичурин, 1777-1853),他被誉为“俄国的中国学奠基人”。比丘林的汉学活动从18世纪初开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主要学术活动包括翻译中国典籍、编写汉语词典、开设汉语学校等。比丘林的重要著(译)作中不仅有全面介绍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及道德习惯的《中国民情和风尚》《中国及其居民、风俗、习惯与教育》《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等,更有展现中国思想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老子及其学说》《儒教概述》《佛教神话》《佛教》等,使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历史文化类型首次出现在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之中,成为19世纪俄罗斯学术文化的一部分。

除比丘林外,这一时期在俄国对河南思想文化进行翻译和研究的汉学家还有雅·安·沃尔科夫(Я.А. Волков, 1828-?),他第一次在俄国翻译出版《论语》;杰·伊·冯维新(Д.И. Фонвизин,1745-1792)翻译出版俄国第一本《大学》译作;阿·列·列昂季耶夫(А.Л. Леонтьев, 1716-1786)出版《中国思想》《大学》《中庸》等作品,并在《大清会典》一书中,尝试对《易经》片段进行了翻译;德·彼·西维洛夫(Д.П. Сивиллов, 1789-1871)完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本《道德经》译本,由此开启了《道德经》的俄译之路等。

三、19世纪至20世纪初河南思想文化在俄译介历程

19世纪50年代,在看到西方列强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攫取大量侵略权益后,俄国在“雅克萨之战”中遭到遏制的野心又重新膨胀起来。它利用中国内忧外患之境,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了全面侵略,随之发生的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被俄国人所了解,其中就包括文化和思想。

这一时期俄国最著名的汉学家是第十二届北京传教士团成员瓦·巴·瓦西里耶夫(В.П. Васильев, 1818-1900),他是俄国第一位汉学院士,被视为俄罗斯“学院汉学”范式的开拓者。瓦西里耶夫的主要学术成果有:翻译并注释了《论语》、部分《春秋》,撰写了《东方宗教:儒、释、道》,其中作者对于孔子和儒教的讨论开启了俄罗斯儒学研究的新阶段;完成了多卷本《佛教及其道义、历史和文献》、论文《佛教文献之精髓》等,它们对欧洲的佛教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版了世界汉学史上跨时代的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该著作首次向俄国社会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是作者本人汉学研究学术成就的总结和巅峰。

这一时期其他较为著名的俄国汉学家还有巴·斯·波波夫(П.С. Попов, 1842-1913),他的《论语》和《孟子》全译本很好地促进了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彼·伊·卡法罗夫(П.И. Кафаров,1817-1878)的《佛陀的生活》《古代佛教史纲》等作品使部分俄国民众对中国佛教有了初步了解;欧·巴·沃伊采霍夫斯基(О.П. Войцеховский, 1793-1850)曾任喀山大学汉语教研室及汉学讲座主持人,著有《孔子哲学或<四书>分析》等作品。此外,日本东正教徒小西增太郎直接从汉语俄译了《道德经》,这一版本成为迄今为止俄罗斯再版次数最多的《道德经》译本[1]。

除汉学家外,19世纪众多俄国作家也对河南思想文化的在俄传播推波助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列·尼·托尔斯泰(Л.Н. Толстой, 1828-1910)。据苏联著名托翁研究者亚·约·什夫曼(А.И. Шифман)考据,托尔斯泰对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恰好是在俄国社会世界观激变的19世纪80年代[2],这之后他陆续写成了《论孔子的著作》《论<大学>》《论老子学说的本质》《中国哲学家墨翟——论兼爱的学说》等作品,并从欧洲其他语言转译了《大学》《道德经》等著作,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在俄国的传播者。

四、苏联时期河南思想文化在俄译介历程

在1922-1991年苏联存续期间,中苏关系经历了同盟、论战泛化、战略冲突、关系正常化四个阶段。然而,尽管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河南思想文化在苏联的译介和传播也没有停止,苏联社会仍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汉学家和河南思想文化翻译研究著作。

这一时期苏联最著名的汉学家是瓦·米·阿列克谢耶夫(В.М. Алексеев, 1881-1951),他的主要作品有《中国对儒家学说的综合论述》《神仙与老子和庄子的神秘生活》《道教思想》等。1920-1921年间他翻译了《论语》的前三章《学而》《里仁》和《八佾》以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三章的注释。阿列克谢耶夫对苏联汉学的研究任务、目标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见解,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之后俄国汉学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影响。

除阿列克谢耶夫外,苏联时期较为知名的汉学家还有柳·德·波兹涅耶娃(Л.Д. Позднеева, 1908-1974),她所译的《列子》和《庄子》是俄苏首次全译本;列·谢·瓦西里耶夫(Л.С. Васильев, 1930-2016),他著有《孔子的戒律:中国的仪式和司仪》《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等作品,他的“儒学具有宗教性”这一观点引发了苏联对于儒学思想实质的新争论;伊·伊·谢缅年科(И.И. Семененко, 1947-)所著的《孔子的箴言》是苏联第一部研究孔子的著作;朱·康·舒茨基(Ю.К. Щуцкий, 1837-1938)是俄苏汉学史上首位系统性翻译研究《易经》的学者;米·列·季塔连科(М.Л. Титаренко, 1934-2016)的代表作有《古代哲学家墨翟及其学派与学说》以及《中国哲学百科词典》,其中后者堪称古今中国哲学文化系统知识大全;列·彼·杰柳辛(Л.П. Делюсин,1923-2013)由他所编著的《中国的儒学》一书收录了苏联学者有关儒学研究的论文13篇,在苏联社会引起了不小反响;弗·谢·斯皮林(В.С. Спирин,1929-2002)的主要作品有《<墨子>中的“兼愛”与数学》《关于洛河主要文字(洛书碑文)》等,他对典籍文本的分析对后来中国典籍的翻译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此外,苏籍华侨学者杨兴顺(1904-1987)是苏联老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新道家”代表人物,他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思想》一书[3]。

五、俄罗斯时期河南思想文化在俄译介历程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国际关系也从最初的“互视为友好国家”上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不断加强交流合作,也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达到了相互认同。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步陷入危机,而中国哲学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魅力,这也是俄罗斯再次兴起研究河南思想文化浪潮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俄罗斯在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列·谢·贝列罗莫夫(Л.С. Переломов, 1928-2018),他的主要作品有《中国政治历史上的儒家和法家》《孔子:论语》《儒学和当代中国的方针》《孔子与儒学》等,被誉为“莫斯科的孔夫子”。其中在1998年出版的《孔子:论语》一书中,作者不仅给出了完整科学的《论语》译文,阐明了孔子关于人、社会、国家的重要学说以及它们之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更是揭示了儒学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它们对于在俄罗斯宣传和普及儒学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除贝列罗莫夫外,俄罗斯时期较为著名的汉学家还有阿·叶·卢基扬诺夫(А.Е. Лукьянов, 1948-2021),他曾完成《周易》《论语》等典籍翻译,出版《老子和孔子:道的哲学》《<道德经>:前哲学与哲学》等著作,在中俄经典翻译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亚·斯·马尔蒂诺夫(А.С. Мартынов, 1993-2013),的主要作品《古典儒学:<论语>、<孟子>、<孔子>》《明代的儒家学说,佛教和宫廷》等在俄罗斯儒学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弗·维·马良文(В.В. Малявин, 1950-)曾译《庄子》《列子》《道德经》等多部中国典籍,著有《论语传》《中国诗人和思想家庄子的生平和创作》等作品,2009年与我国学者李英男共同翻译了《大中华文库·老子》,引发关注。其它汉学家及其相关著作还有阿·伊·科布泽夫(А.И. Кобзев, 1953-)的《中国新儒学哲学》《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问题研究(从孔子到王阳明)》,安·安·克鲁申斯基(А.А. Крушинский, 1953-)的《<易经>中的逻辑:古代中国的演绎法》,阿·亚·马斯洛夫(А.А. Маслов, 1964-)的《孔子:与孤独智者的谈话》《中国禅宗初祖》,斯·阿·戈尔布诺娃(С.А. Горбунова, 1949-2018)的《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佛教》,伊·萨·古列维奇(И.С. Гуревич, 1932-2016)关于禅宗形成史及禅宗传法过程的《庞居士语录》和《临济录》等。

纵观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汉学界对于河南思想文化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他们的研究内容各有不同,但又彼此促进,共同构建起河南思想文化新的国际面貌。2004年,为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由俄罗斯孔子基金会发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儒家四书》全译本问世,这是俄罗斯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的“四书”译本[4]。2010年,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米·列·季塔连科主编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共六卷,历时十五年完成,它不仅在俄罗斯汉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世界汉学研究史上也具有非凡的意义[5]。这些作品的问世印证了包括河南思想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它们在推动当今社会发展方面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六、结语

河南思想文化凝聚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精华,它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以及周边民族的历史进程。河南思想文化在俄罗斯影响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得益于国外汉学家和侨民学者的辛勤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新的文化政策、推动中华文化对外宣传的结果。中俄关系现在正处于最好的历史阶段,两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文化交流愿望,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我们应借此东风,不断推动河南思想文化主动融入世界文明多元共存格局,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娜娜.东正教与《道德经》俄译故事记[J].东方翻译,2020(05):72-76.

[2]刘亚丁.龙影朦胧——中国文化在俄罗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商新新.俄国汉学家杨兴顺的老子研究[J].安徽文学,2009(10):377-378.

[4]王灵芝.“四书”在俄罗斯的译介历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2018(02):125-129.

[5]李志强,谢春燕.踵事增华 汉学奇葩——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J].中国俄语教学,2010(01):93-96.

作者简介:

刘笑莹(1989-),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翻译学。

猜你喜欢
译介俄罗斯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俄罗斯猫展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