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这十年》(王树欢,2022)以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伟大变革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突破、流动、美丽、自信、温暖”作为解读十年巨变的“中国密码”和影片的主架构,展示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持续十年、五十多个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中,《这十年》采用了包括叙事时间方式、特点和功能的多重叙事策略,包括顺叙、倒叙、交叙、连续性、重复性、周期性和记忆、情感、思考等多种方式,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世情百态中展现出指引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打造出一部“用心用情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匠心之作”[1]。本文将对纪录片《这十年》中使用的多重叙事时间策略进行分析,发掘出更多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有利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规律。
一、时间叙事策略及其作用
在对故事架构的综合表达中,时间上的层次切分和重新组合构成了电影叙事装置的重要部分,让专题纪录片《这十年》通过多层次的综合和统一完成了一次卓有成效的书写过程。通过确立主题、构架情节和规范风格三个层面。在50集既相互独立,又充满千丝万缕联系的剧集中,《这十年》最终呈现出的效果看起来像经过了完美的设计,就像一部表达情感的叙事电影一样,与其说他是有镜头剪辑,摄影,声音,场面调度等各种因素组合起来的客观存在的总集合,不如说是以自身的优美特性所吸引观众的、一件不可拆分的独立艺术作品,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将隐藏其中的思想要素呈现出了出来。
《这十年》叙事主题的确立与时间顺序紧密相关。叙事时间在《这十年》叙事中充当了重要的机制。纪录片《这十年》的叙事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和交叉叙事,顺叙性讲述部分一般从“十八大”结束的年份出发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可以顺畅地看出小人物通过自身奋斗获得成功的故事,具有“正能量”的积极意义。倒叙则通常将主人公的人生高光时刻作为影片的开头,接着展现十年间帮助他取得成功的社会因素,强调集体和社会条件的重要性;交叉叙事则多应用于将集体单位、家庭等多个个体同时作为表现对象时,将不同角色的故事线或故事元素交替叙述,在重复和差异的故事线索中增强故事的合理性。在《这十年》中,顺叙是最主要的叙事时间方式,通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在某些关键情节或讲述非个人主人公的故事时,也会采用倒叙和交叉叙述的方式,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综合三种叙事顺序,可以看出不同角色在不同的遭遇下“殊途同归”的共性,从而在还原出社会发展内部复杂差异性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十年间》“奋斗成功”的主题,通过无数群體的特殊性还原了全体中国人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历程。
《这十年》的情节的构架也与叙事时间的强调密切相关。《这十年》以时间段与当下的关系为题名确定了其叙事时空范围,也通过框定叙事时空范围、把控情节发展节奏、规定叙事文本体量。叙事时间确立了故事讲述的方式;并通过在故事中坚持以时间为重要的叙事动机和线索,清晰条理地展现出新时代十年发展的基本故事面貌。“时间先行”的故事构架体现在复杂的呈现对象或故事情节上,使《这十年》的叙事时间得以拥有充分“时间自由化”的,多序列、多指向的情节结构方式。例如,《温暖的中国》脱贫故事在基本线性特征的顺序性发展的时间线索上,以2014年开始第一次为贫困家庭建立的精准到人信息库为发端,从头到尾依次展现全国扶贫信息开发系统的持续收录信息情况;同时,《温暖的中国》脱贫故事段落通过构筑另外的时间线索,例举了四川农民潘洪全在技术帮扶下学习了种植养殖技术,通过种树养猪脱贫;贵州农民文安洪3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在政府助学补贴的助力下卸掉了老文肩上的重担、搬入新房;因病致贫的广西农民李文宾家庭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救助治疗的三则生动事例,使《温暖的中国》的情节在“十八大”以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的背景下,摄影师从各种地域和行业出发,携带着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和时代关照参与到了纪录片创作中,在时间结构上呈现出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与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
叙事时间先行的时间性叙事策略也规范了《这十年》的故事风格。通过构筑《这十年》的叙事时间,其叙事指向和意义所在也被其叙事时间所规范风格,使其在总体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呈现出有温度、有情感的特定艺术风格。在关于苏州园林创新发展的故事中,江苏省苏州市园林管理部门为了满足游客对互动的、体验式的游览需求推出了“园林夜游”等结合了全息媒体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影片在讲述相关故事时也采取多重时间手法,首先倒叙提出问题:为什么部分区域人们夜间的平均停留比白天还多?是什么让人流连忘返?设置悬念,扩展出带有“空间呈示性”特征的“心理时间流程”;继而借助梦幻化的时间手段,通过长镜头、画面叠化等方式让苏州园林在影像中呈现出光影婆娑间的唯美艺术风格,打造出一段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历史性风格的美学片段,让游客身临其境。“我们可以按照各种电影风格所代表的真实性强度区分电影的风格,甚至划分层次。因此,我们把一切表现体系、一切力求在银幕上呈现更多真实效果的手段称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增加仅仅在于否定程式,这种否定与创立一套新程式体系是同步的。”[2]如果说一般纪录片的目的是把发生的事情与能影响读者体验的领域分隔开来,与讲故事形成对照;那么《这十年》就是在通过灵活的时间叙事打破所谓的“现实主义的传统”来讲述精彩的故事:把自己嵌在讲故事者的生活中,将其作为体验,传递给听众。通过灵活的时间叙事,《这十年》将关注苏州旅游的现实主义眼光转化为了注目于苏州园林夜晚静谧悠然的审美眼光,也让故事风格集中到了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层面上来。综上所述,叙事时间作为《这十年》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立主题、构架情节和规范风格三个层面,实现了对故事时间的选择、限制、扩展和呈现。这种叙事时间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十年”中国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展现了《这十年》的丰富多彩的主题风貌和艺术性特征。
二、叙事维度与经验维度拓展
中国在十年间发生的故事是立体的、贯穿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的,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则基本上遵循线性逻辑。在时间的维度上,纪录片与现实世界不同,现实世界中的维度扩展基本遵循着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加入时间轴构成四维空间的构成方式;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体验,常限于一个人生活的某一时刻,具有真实生活中不连续性和破碎性的特征;但纪录片中的时间是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维度存在的,其经验体验的方式是在连续的长时间中不间断地获得的“实践知识”,并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嵌在一个人的连续生活中。在基本的时空构成原理中,在一个理想化的点上没有维度展开,可以将其视为“零维”;在线条上直线的前端和后端延伸可以构成“一维”,构成直线的每一个点上都有一个零维世界;在二维平面上,平面上的每一条线上都存在一个“一维”世界;而在三维立体空间中,构成空间的平面,每一个点上都带着一个二维世界;在目前人类空间研究的较高形式四维时空中,时间维度扩展了空间维度,每个时间点上都存在着一个三维世界。我们可以将“维度”的共同特征归纳为:每一个点上都有一个其他的“世界”[3]。正如托多洛夫所认为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4]换言之,拓展叙事经验的维度即将“复杂的形象”及其所建构的世界以投射的方式放置在原本的时间轴上,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容成了纪录片导演和观众必须捕捉、还原、保存、再创造、再还原并最终接受的东西。
《这十年》以线性的叙事时间为基础,通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在线性线索上扩充叙事维度的方式实现了对线性故事时间的选择、限制、擴展和呈现。以《这十年》第三集《美丽的中国》叙事时间为例,其集中体现出基础叙事的线性与扩充后的立体性的统一的特点。在雾霾治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加速变革、水域沿线的生态变化的三条基础线索上,《美丽的中国》通过卫星实拍的方式深刻展示从出台“大气十条”,到从大数据统计可再生能源发展从弱到强、再到通过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人员的采访等内容,以及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但所消耗的能源量逐年递减的3D动画等等,采用“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新闻故事”的立体方式展开叙事,扩充了原本的线性时间维度,还原了中国十年间发生的生态变化,各方落实到位到回答了“环境之痛如何化解”“绿色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改变”等时代之问,构建起三维立体的关于过去十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所取得的历史成绩的生动图景,体现其叙事时间出线性与立体性的统一的特点。在以线性叙事时间保证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与观众的感知一致的基础上,《美丽的中国》让大数据监测等部分重要的故事元素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出现,采用重复性和周期性的方式,在偶然性的事件记录中显现出环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深刻内在原因,同时有效增强了观众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引出了新的经验维度。
作为一部以宣传国家政策、展示发展成果为主旋律的纪录片,《这十年》在对经验维度加以呈现时自然地担负着以事实论述,以真实的故事让观众切身体会到其中经验普遍性和共享性的作用。纪实主义的主流纪录片因其触及社会维度本身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容易引发比较广泛的争议。《这十年》利用时空的变化实现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体现出活动趋势的多样性。以第二集《流动的中国》为例,导演叙事时间发展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时空倒错的复杂化倾向。《流动的中国》关于西南边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叙事时间的安排上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复杂化的趋势。位于怒江边的云南福贡的托坪村的变化之路的叙事时间将现实与过去的时空相互融合,首先描述现在福贡县城傍晚歌声舞曲响成一片、广场街边灯火通明的现代化的状态,然后插入十年前的画面,接下来对比穿插:2011年托坪村仅有零星的房屋和土路——2021年托坪村建成楼房、足球场、幼儿园、4G基站的现实状态;从过去几代人溜索渡江到2019年托平大桥横跨怒江的现实状态;出门一个来回要一整天的泥泞山路—时速可达几十公里的宽阔平整农村公路的现实状态;四处漏风的茅草屋——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走出深山摆脱贫困的现实状态。四次穿插使得《流动的中国》的叙事时间的表现变得非常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穿插之中,将幅员辽阔、体量庞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在过去十年何以弥补发展短板、缩小区域差距、消弭贫富分化、更好协调发展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来,协调的区域发展和十年前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用事实建构出真实可信的经验维度。
三、在时间策略上紧跟时代步伐,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宣传创新。纪录片创作在思想潮流上紧跟时代步伐,在文化上坚持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大战略任务的必由之路。[5]以《这十年》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主动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着力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这十年》以故事化结构原则作为其叙事时间的主要特征,坚持守正创新的鲜明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创新化地完成了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中国经验的传承。以《自信的中国》中对德国杜伊斯堡港的讲述为例,影片按照主题(中国与世界深度连接何以可能)、事件(中欧班列有力保障国际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人物(杜伊斯堡港口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库斯·班根)的递进顺序,对整个关于中欧班列有效连接沿线国家的故事结构不断加以具体化,最终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在现实中,这列重箱折列既是中欧班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驶向亚欧大陆共同发展新征程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仅实现了杜伊斯堡港的城市转型升级,也带动了亚欧大陆两端区域整体发展。在这样重大的历史与地理空间意义下,导演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第10000列中欧班列重箱折列到站杜伊斯堡港的具体时刻,来表达全球化十字路口下中国向世界贡献出智慧与方案特定的主题,并这个具体化过程还涉及很多细致精微的环节步骤,而每一个环节步骤都与叙事时空变形的规律紧密相关联,最后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琐碎的小线索转化为富有深意的中心主题,完成了一次富有意义的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创新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不竭动力。[6]在叙事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这十年》充分发挥叙事时间的价值,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让影片中的时间既属于故事时间又超越故事时间,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将观众的认知引向更广阔的社会格局中,有效提高了观众的体验度和认知度。纪录片《这十年》在时间架构和叙事策略上采用多重新的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的细节和情感。同时,这些处理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中,提高了影片的叙事效果和艺术价值,也加强了影片在思想宣传上的效果。
结语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这十年》以独特和创新的叙事时间凝结了主流纪录片的功能性、美学艺术性以及起到表达主题作用的相应价值特点,为后续涌现更多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艺术作品提供叙事时间策略新思路。多重时间策略的运用使得影片的叙事跳出了单一化、定型化的描写模式,尽可能立足现实表现出不同群体的多重微观生活,体现出大时代下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十年”中国的发展与变革。
【作者简介】 陈皓泽,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记者。
参考文献:
[1]蔡尚伟,苏静怡.讲好故事: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叙事策略研究——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J ].电视研究,2022(04):26-28.
[2][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马克·維尔内,阿兰·贝尔卡拉等.现代电影美学[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7.
[3]陈锡禾,徐红,等.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51.
[4][法]兹维坦·托多洛夫.叙事作为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9.
[5]共产党员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8-25].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6]孙世会.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J ].传媒,2023(11):25-28.